2015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社出版張英倫編著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敬隱漁傳奇
- 裝幀:平裝
- 定價:48.00
- 作者:張英倫
-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5-6
- ISBN:9787532157297
編輯推薦,作者簡介,目錄,序言,後記,文摘,
編輯推薦
敬隱漁傳奇 《敬隱漁傳奇》一書,張英倫先生用力頗深,歷時5載,曾循著敬隱漁生前在四川、上海、法國、瑞士的足跡,實地探訪調研,身臨其境,感同身受,並基於相關書信、日記、文章、書籍、報刊雜誌等文獻資料,一改以往“傳說”的風格,通過考據、比較、分析,首次披露大量從未公開過的史料,將敬隱漁的個人活動置於當時的政治、文化、教育大背景下,全面、系統、客觀地描繪了敬隱漁短暫而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可謂迄今最翔實、最科學、最接近史實的關於敬隱漁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值得一讀。書中,作者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按照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範式,娓娓道出有關敬隱漁的身世、學歷、活動、作品、疾病、消逝等故事,且每每還羅列它們曾經的不同版本說辭,並一一加以辨析,故此書與其說為“敬隱漁傳奇”,還不如說是“敬隱漁辯”。閱讀此著,透過那優美、嚴謹而又具親和力的文字敘述,可以感覺其字裡行間,無不閃動作者對人生、對事業、對友誼的中西合璧式的思考,仿佛走進張先生創作的“自在世界”,忘記“閱”與“被閱”、“講述”與“聆聽”的界限。
作者簡介
張英倫,編輯,1938生,天津人。畢業於北大西語系和中國社科院外文研究室,研究生。歷任社科院外文所實習研究員,研究生。歷任社科院外文所實習研究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60年代開始發表作品。著有專著《法國文學史》(合作),傳記《大仲馬》、《莫泊桑傳》、《雨果傳》,小說《被詛咒的孩子》、《瑪爾戈王后》、《茶花女》,主編傳記《外國名作家傳》,專著《外國名作家大辭典》等 。
目錄
前言
第一部 奇特的出身
第一章 出生解謎
第二章 虔信之家
第三章 白鹿修生
第四章 悲歡成都
第二部 奇特的才華
第一章 “隱漁”辨析
第二章 上海工專學生
第三章 創造社中堅
第四章 兩地書
第五章 文研會準會員
第三部 奇特的貢獻
第一章 從上海到維爾納夫
第二章 奧爾加別墅的傾談
第三章 里昂的良好開端
第四章 把克利斯朵夫領進中國
第五章 誠摯的生日獻禮
第六章 把魯迅推向世界
第七章 敬譯《阿Q正傳》漫評
第八章 一部譯作聯結兩個偉人
第九章 詭秘的雜音
第十章 “一封信”水落石出
第十一章 祖國,睡獅醒來!
第四部 奇特的病症
第一章 巴黎,別樣的生動
第二章 “圓屋頂”的金髮女郎
第三章 《中國現代短篇小說家作品選》
第四章 美的痴迷
第五章 拯與罰
第五部 奇特的結局
第一章 重燃生命之火
第二章 神秘的消逝
敬隱漁年譜
後記
序言
二○○九年四月初的一天,巴黎蒙馬特爾高地北麓筆者的寓所。漫長陰冷的冬季之後,終於迎來一個陽光燦爛的早晨。窗外,街對面人行道上走過一群戶外活動的小學生,像放出籠子的鳥兒,嘰嘰喳喳、樂樂陶陶,更添一重春意。
我剛在網上淘來一個路易一菲利普時代的書櫃,雖是將近二百年前的古董,但紅櫻桃木的質地,簡約的線條,仍透著雅致和淡泊。書櫃就放在這臨街的客廳兼書房裡,射進來的陽光經玻璃櫃門反射,斗室顯得明亮多了。我和夫人緒光正從過廳的書架上選一些最常用的書,搬過來充實這書櫃。忙碌間,她遞給我一個資料夾,說:“你的這些寶貝,是不是放在書櫃下層的抽屜里?”
這資料夾里保存著昔日良師益友們給我的一些信。我隨手打開,一頁頁地翻著。雖然都是故紙陳跡,有的甚至僅寫著片言隻語,偶又讀之,每張紙面所承載的記憶猶新:在北京大學西語系讀書時盛澄華(1912—1970)教授的一頁簡訊,對班裡要舉行的莫泊桑作品學習心得討論會提出建言;郭麟閣(1904—1984)教授的一張字條,交代我在法語講演晚會上講演時應注意的細節;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做研究生時的導師羅大岡(1909—1998)的幾封信,對我的習作詳加評點。
一封印著“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紅字箋頭的信,映入我的眼帘。那是戈寶權(1913—2000)先生給我的一封信,信文是用藍色墨水鋼筆寫的,字跡已有些淡化,但那筆畫緊湊、一絲不苟的鋼筆行書仍是那么熟悉。寶權先生是俄羅斯文學研究家、翻譯家,後來從事比較文學研究,是我敬重的前輩文人。他翻譯的普希金名詩《我的墓志銘》、《漁夫和金魚的故事》,我少年時代曾吟誦不倦。從一九六二年北大畢業,到一九八八年負笈旅歐,在二十六年時間裡,我和寶權先生同在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有幸經常聆教於他。他曾不止一次和我討論過涉及法國文學的問題,例如《國際歌》翻譯中的問題;偶爾也讓我為他翻譯一點法文資料。
我不禁坐下來,細細閱讀。
張英倫同志:
當此新春佳節即將到來的時候,謹先向你祝賀節日幸福康樂!
承你為我把羅曼·羅蘭夫人的來信譯出,非常感謝!現我可根據你的精確的譯文再覆信給羅曼·羅蘭夫人。又羅曼·羅蘭夫人還寄了Jean Lepine寫給羅曼·羅蘭的信給我,其中提到有關敬隱漁的病的問題,也請你在有空時協助譯出,因我正準備寫的一篇《魯迅、羅曼·羅蘭和敬隱漁》的文字中,要引用上數行,現在此向你預致謝意!
我剛接到《名作欣賞》一九八一年第五期,知道你的《大仲馬傳》已經連載完;還有你譯的《茶花女》(劇本)也即將出版,很為你高興!謹祝你在新的一年裡,在科研和譯作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戈寶權
八二年一月十八日
外奉上《(阿Q正傳>在國外》一本,請教正!
寶權先生信中所說的Jean Lepine,中文名雷賓(1876—1967),是法國精神病學專家、里昂大學醫學和藥學院院長、里昂中法大學協會會長。要我翻譯的雷賓給羅曼·羅蘭的信,內容主要是向羅蘭介紹里昂中法大學學生敬隱漁的病情。我清楚地記得,當我把這封信的譯文交給寶權先生時,他很認真地對我說:“英倫同志!早在二十年代,敬隱漁就把羅曼·羅蘭的《約翰一克利斯朵夫》譯成中文,把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譯成法文。他是作家、翻譯家,也曾在法國留學。你懂法文,正在寫外國作家傳記,希望你將來能有機會對敬隱漁做個全面的研究,寫一部敬隱漁的傳記。”
敬隱漁這個名字,我是讀了雷賓的這封信才知道的。而這封信談的僅僅是敬隱漁的病情;敬隱漁是何許人,我還不甚了了。那時期我正專注於外國作家傳記的寫作,對寶權先生的這個建議並沒有多加。考慮。
數年過去,一九八八年九月初的一天,我從北京東城的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到西郊的北大燕東園拜訪羅大岡先生。我曾無數次登上燕東園三十號那座二層小樓向他請益。因我即將赴法,這一天話題更加豐富。大岡先生是羅曼·羅蘭研究專家,他談起自己一九八二年最後一次訪法時三訪羅蘭夫人的一些情況,並由此說到和羅蘭交往過的敬隱漁。他不無遺憾地說:“這次訪法,本想蒐集一些敬隱漁的資料,可惜未能如願。”他又習慣地用手輕拍著我的胳膊說:“你這次去法國,建議你把敬隱漁納入調研計畫。他和羅曼·羅蘭關係密切。他的傳記還是個空白。”說罷,遞給我一份他發表於《人民文學》一九八二年第三期的《三訪羅曼·羅蘭夫人》的複印件。其中寫到,羅蘭夫人拿出一些中國人的來信,讓他幫助整理:
我注意尋找敬隱漁的信,可惜沒有發現,因為敬隱漁是中國最早介紹羅曼·羅蘭和翻譯《約翰一克利斯朵夫》的人,可能也是和羅曼·羅蘭往還最早、時間最久、關係最密切的一個中國青年。
我體會到大岡先生希望我繼續他未竟之事的心意,也意識到完成這託付的難度。
二位師長不約而同的建議,終於引起了我的重視。不過來法國後要做的工作很多,這件事還是擱置了下來。
不料這一擱就是二十年!寶權先生和大岡先生都已作古。接連幾天,這樁憾事縈繞著我。緒光說:“或許已經有人寫了敬隱漁的傳記呢!”於是,在她的幫助下,我在網際網路上對有關敬隱漁的信息作了一次大搜尋。網上讀不到的文章,就托國內親友掃描後傳給我。我發現人們對敬隱漁的關注有增無減,注意到人們對敬隱漁及其文學成就已經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討。
不過顯而易見,由於種種原因,特別是文獻資料的匱乏和語言、地域的隔閡,人們對敬隱漁的了解還很不全面,談論大抵限於敬隱漁翻譯《阿Q正傳》和《約翰一克利斯朵夫》的簡略情況,而對其整個文學成就,尤其是占很大比重的法文著作和譯作的研究,還基本是空白。對敬隱漁生平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還止於傳說。從他的出生、家庭、學歷、活動、疾病到死亡,許多環節上真知有限,而謬傳不少。與他有關的文學史上的疑案,雖然做了一些探究,仍然難說已經水落石出。
總之,給我的印象是:敬隱漁仿佛站在一條寬闊的河的對岸,人們知道他就在那裡,但其形象卻猶如霧裡看花,影影綽綽,遠不完整和清晰。
戈、羅二位師長的話在我的腦海里迴旋,我有了涉過河去,真切地認識敬隱漁,寫一部敬隱漁傳記的強烈意願。
但我要寫的是一個歷史人物的真實傳記,不容許任何的想像和虛構。有關敬隱漁生平和創作的歷史文獻和檔案資料,既是檢驗各種傳說的試金石,又是涉過河去一睹敬隱漁真顏的立足基石。而能否獲得足夠的文獻資料,我還毫無把握。
決心既下,我就為收集敬隱漁文獻資料而全力以赴地展開了行動。我去過歐洲所有可能收藏相關資料的地方。每到一處,我都先向接待者介紹敬隱漁其人,雖只寥寥數語,但每一次都能贏得他們的理解,一扇扇歷史文獻閱覽室的重門向我這箇中國學者敞開。經過大海撈針般的尋覓和發掘,書信、日記、文章、書籍、報刊、雜誌,一件又一件有助於了解敬隱漁的文獻資料呈現在我的眼前。幾乎每一程的奔波都或多或少有所收穫,令我一次又一次地驚喜。
寶權先生在發表於一九八六年第四期《法國研究》的《羅曼·羅蘭和中國》一文中說,據羅蘭夫人提供的信息,在法國國家圖書館封存的羅蘭檔案中有三十七封敬隱漁來信。我不但極其幸運地看到了這些信函的真跡,而且還收集到更多的敬隱漁信函,並且做了全盤抄錄,得以從容研讀。
歐洲人具有強烈的歷史感和濃厚的歷史情懷。他們對作為歷史見證的檔案資料視若珍寶,保存得完整而又科學。以羅曼·羅蘭這個歷史人物為例,他們不但珍藏羅蘭本人的全部著作手稿,連別人給羅蘭的信件也盡數保存。敬隱漁這個東方青年的為數可觀的手跡,就這樣得以存留。
在發掘文獻資料的同時,我遍訪了敬隱漁旅歐期間到過的地方:法國的巴黎、里昂、馬賽、莫東、安納西,瑞士的蘇黎世、維爾納夫、佛威、格朗、萊因費爾登。身臨其境,重溫敬隱漁昔日活動的情景,感同身受。
這期間,除了在國內查詢書刊資料,我還循著敬隱漁的足跡,在上海、成都、遂寧、彭州等地做了兩次長途的調查研究。
不少空白還有待彌補,其中的一些恐怕再也無望恢復。但是,通過幾年來收集到的文獻資料和實地調研的成果,一個相當充實和生動的敬隱漁的形象已經活躍在我的腦海,我要再現敬隱漁真實人生的信心也隨之堅定。
敬隱漁雖非偉人,但在他短暫的一生中,由生到死,幸與不幸,集中了那么多奇特的元素,堪稱一個天造地設的不平凡的人物。可以說,像他這樣奇特的人物,生活中不多見,中國文學史上更是難得一遇。
我相信,一部敬隱漁的真實傳記,不但對我們了解一段中國文學史和敬隱漁其人具有認識價值,也許還能引發我們對人生、對事業、對疾病、對友誼、對人本主義理念等多方面的深層思考。
我迫不及待地要和讀者們來分享這一切了。
後記
這本書凝聚了筆者五年多的心血。這項工作用了這么長時間,真是始料未及。
我在前言中曾經表達過自己對文獻資料的推崇和對歷史真實的虔敬,期望孜孜以求地寫一部科學的歷史傳記。一切盡在書中,自有讀者評判。
只要如初所願,通過這本書再現敬隱漁的真實人生,增進讀者對這個歷史人物的了解和關注,對敬隱漁研究有所推動,我這文化田園的不惜力的耕者也就心滿意足了。
此時此刻,我最想說的是,多虧許多單位和人士的熱情支持,本書才得以完成並具有今天的面貌。
我要感謝法國國家圖書館、里昂市圖書館、巴黎東方語言學院圖書館、巴黎亞洲之家圖書館、巴黎外方傳教會檔案館、巴黎外方傳教會亞洲圖書館、法國外交檔案館、法國郵船公司歷史檔案館、瑞士巴塞爾高等院校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首都圖書館、四川大學圖書館、成都市圖書館、上海市檔案館等,沒有他們悉心收藏和慷慨借閱於我的珍貴資料,本書的寫作便失卻了依據。
我要感謝的熱心人士有:
沙百里(Jean-Pierre Charbonnier)博士,法國著名宗教學家、漢學家、魯迅研究專家。初次會面,他就將事前認真準備的一摞筆記和資料相贈。他不但幫助我了解了法國天主教在四川的歷史,還成為我在宗教和拉丁文化方面有問必答的顧問;
讓-馬克·格蘭(Jean-Marc Guerin)先生,法國文學研究專家,出色的考據專家。他為我提供的八十年前法國和瑞士史地人文的精確細節為本書增色良多。尤其讓我感動的是,他曾在聖誕節前夕冒雪驅車從度假地前往百里外的勒阿弗爾市,為我獲取一份有關敬隱漁的檔案;
巴黎第四大學接待處的菲利普·紹伯恩(Philip Schonborn)先生。該校就是敬隱漁曾經讀書的索爾邦。聽了敬隱漁的故事,紹伯恩先生深受感動,破例為我開啟了索爾邦大禮堂的莊嚴的大門,讓我有緣目睹敬隱漁激賞的皮維·德·沙瓦納巨型畫作。他還多方聯繫,幫助我查詢敬隱漁當年在該校學習的檔案:
胡傳淮先生,文史學者,也寫過關於敬隱漁的文章。他任職於遂寧市蓬溪縣政協文史研究室。承他和有關領導的重視,為我的學術調研組織了座談和訪問:
以拍攝系列方言劇“李扯火”走紅的遂寧電視台的易亨良先生。他人脈廣、善溝通,我在遂寧調研期間蒙他陪同,效率大大提高。為追蹤敬隱漁家族歷史的變遷,他竟約集來當地公檢法各界的朋友;
上海理工大學的王細榮先生,圖書情報學專家。他陪同我參觀了敬隱漁母校上海中法工業專門學校舊址。他說:“我會向您無保留地提供自己掌握的一切資料。”這句話讓我難以忘懷;
還有法國里昂大學李塵生(Danielle Li)教授,里昂福爾維耶爾大教堂吉爾(Sander Gilles)神父,法蘭西研究院岑詠芳女士,瑞士維爾納夫旅遊處羅讓(Chantal Logean)女士,資深出版家、外國文學研究家李景端先生,四川大學王錦厚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張振輝研究員、高中甫研究員、羅新璋研究員、葉廷芳研究員、林一安編審、林洪亮研究員、王逢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葛夫平研究員,畫家高連華先生,美籍華裔張克琦女士,西南交通大學政治學院胡曉副教授,四川大學圖書館范曉燕女士,成都李渝女士,上海歐陽建新女士,里昂中國留學生余蘇先生等。
我要特別感謝我的夫人陳緒光,由於她全程全力的支持,我才能鍥而不捨,實現這考驗意志和耐力的長征似的探索之旅。
二○一四年四月九日
擱筆於巴黎蒙馬特爾高地北麓寓所
我要為本書的問世向上海文藝出版社郟宗培總編輯表示敬意。他編務繁重,還經常奔波於書展和學術活動。但他在百忙中讀了這部書稿,迅即作出決斷:“您的此作是對二三十年代上海文界材料的一個補充,內容和您的功力都不錯,當前紙質書的市場前景是不樂觀的,但我還是想接受下來。”這句平實的話表現出一個優秀出版家的眼光、承擔和魄力。
羅曼·羅蘭在一九二五年九月十日的日記中寫道:“年輕的中國人、《約翰一克利斯朵夫》的譯者敬隱漁來訪。他從上海直接抵法。”在一九二六年為羅蘭六十壽辰出版的《羅曼·羅蘭友人之書》的撰稿人名錄上標明:“敬隱漁,讓一巴蒂斯特,作家,中國上海。”敬隱漁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的上海文壇盡顯才華,又於三十年代初在上海絕跡人間。在他被歷史隱蔽了八十餘年之後,這部《敬隱漁傳奇》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更具有一層象徵性的意義。
二○一四年八月二十日又記
文摘
羅曼·羅蘭主張敬隱漁在里昂就學的理由,在這篇日記里只提出兩條。還有他當時沒有明言但同樣看重的一點,那就是里昂風氣淳樸,而繁華的巴黎充滿誘惑,他擔心西方文明的美酒會讓這個稚嫩的青年人受到毒害。
敬隱漁告別時,羅曼·羅蘭以他的《甘地傳》、《愛與死的遊戲》以及末卷《約翰一克利斯朵夫》相贈。不過,敬隱漁帶走的不僅是幾本書,更有羅蘭一家的親情。蕾芒湖畔之晤,讓年輕的中國客人終生難忘,從此他不但稱羅曼·羅蘭為“我親愛的導師”,還把羅蘭的父親稱作“您的老爸爸”,把羅蘭的妹妹稱作“您的妹妹小姐”,不知不覺中和他們親如家人。
當兩顆心靈互相吸引,思想和情感深度交融,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無須任何請求和承諾,敬隱漁從此成了羅蘭的弟子和被保護人。羅蘭的關懷,將在敬隱漁此後的人生中,無論是順利還是艱難的關頭,都產生重大的影響。
敬隱漁在《蕾芒湖畔》中謙虛地說:“我料到這恐怕是第一回才自神秘的極東,自古老的中華誘來了一位青年拜訪。”筆者閱遍羅曼·羅蘭日記和書信,可以肯定敬隱漁的確是造訪奧爾加別墅的第一個中國人。梁宗岱(1903一1983)、汪德耀(1903一2000)、閻宗臨(1904—1978),這些同代的知識精英到法國留學都先於敬隱漁,有的甚至早了數年,然而他們都是受到敬隱漁蕾芒湖畔拜師的啟發和鼓舞,才循著敬隱漁的足跡相繼拜訪了羅蘭。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三日,為了尋找逝去的時光,筆者和夫人來到瑞士維爾納夫。現代的電氣化“火車”不再發出脫卜脫卜的聲響。走出車站,仍舊是一片柔和的靜謐。步行三五百米,穿過濱湖路來到湖邊,一幅壯闊的中國山水畫似的天下罕有的美景豁然展現在眼前:蕾芒湖這歐洲西部最大的湖泊,從我們腳下伸向無垠。它由阿爾卑斯山無數條融雪的激流和洶湧的羅納河水匯注而成,但它卻碧水如鏡,波浪不興,真正是有容乃大。舉目遠眺,湖對岸,阿爾卑斯山脈乾峰崢嶸,山頭白雪皚皚,山腰雲霧繚繞,雄奇險峻中蘊含著堅忍高潔;而這一切又都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中,仿佛在和我們親近。聯想起敬隱漁在《蕾芒湖畔》中的描寫:“莊嚴的亞爾伯山脈被翠煙籠罩,下邊照在碧湖裡,上邊剪斷蒼天”,我慨嘆八十多年的光陰並未讓大自然的容顏稍改,也為敬隱漁的神來之筆歷久彌新而心折。身臨其境,我更能夠領悟敬隱漁的話:“這湖山的美景恰配得它的高標出塵的住客,羅曼·羅蘭。”
我們沿著坡路幾經轉折,再經幾個中學生模樣的年輕人指點,終於看到一塊路牌:“羅曼·羅蘭林蔭路”。奧爾加別墅就在這條路的九號。瑞士人民以羅曼·羅蘭的名字命名他生活、寫作、戰鬥過的街道,是對這位卓越人物最好的紀念。我們熟悉《小說月報》一九二六年發表敬譯《約翰一克利斯朵夫》時所配的奧爾加別墅的圖片,急於見到那山村農家似的園地和小樓。
我們來到羅曼·羅蘭林蔭路九號。昔日“鄉式的籬落”已經被修剪得十分工整的高高的綠籬代替,“半掩的柴扉”已經變成關得嚴嚴實實的寬大鐵門,兩扇門做成一寬一窄閉合的黑色鬱金香花瓣的形式,寬的一扇上畫著幾支白色的鬱金香。門左邊嵌著一塊醒目的標牌:“羅曼·羅蘭別墅”。別墅今日的主人是一位法國實業家。我們正在大門前拍照,來了一位郵遞員,告訴我們別墅的主人目前不在這裡。我們圍著高高的綠籬徘徊,通過綠籬的間隙從幾個角度向裡面探望。是它,是它,雖然經過裝修,有些改變,我們還是認出了昔日的它!雙層的小樓,屋頂有一個老虎窗……啊,終於見到了你,奧爾加別墅!
我們依依不合地離開奧爾加別墅,感覺中,仿佛剛從昔日那座樸素的山村住宅中走出來。像當年羅曼·羅蘭陪伴著敬隱漁一樣,我們順坡路而下,不出二百米,越過拜倫林蔭路,就到了昔日的拜倫旅館。那座原建於一八四一年的旅館,後來又接待過訪問羅曼·羅蘭的尼赫魯和泰戈爾;一九二九年改為中學;一九三三年毀於火災。我們看到的樓房是按原樣重建的,現已改為老人之家,但雨果在陽台上向歡呼的人群致意的場面永遠留在維爾納夫的史冊。從那裡向右方眺望,希雍堡屹立在水中,我們索性再接再厲,去撫摸一下相傳拜倫參觀時在地牢石柱上留下的印記。從希雍堡出來,我們再向西行,走到佛威,重溫盧梭和華倫夫人的故事……而在這令人心曠神怡的漫步中,我眼前不斷閃現的是,拿著手杖的歐洲長者羅曼·羅蘭和中國青年敬隱漁一邊並肩漫步一邊親切交談的身影。
P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