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寺塔

敦煌寺塔

敦煌寺塔位於西安市漢長安城東牆宣平門遺址外南側、今漢城鄉青西村南。原敦煌寺內。

塔建於清順治年間,平面呈正六邊形。基座由青石砌成,塔身青磚素麵。在塔東側一、三、五層辟有劵門,三層券門上有磚雕“詮源”二字、六層正東有磚雕“白毫藏”三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敦煌寺塔
  • 底層邊長:2.28米
  • 通高:16.09米
  • :7層
  • 地點西安市漢長安城東牆宣平門遺址外
  • 修建時間:清順治年間
寺院介紹,古塔介紹,所在位置,

寺院介紹

敦煌寺,創建於代,為長安較早設立的寺院之一。晉代曾有高僧敦煌在此譯《法華經》,因以為名。晉時宣平門雖封閉為一門道,但依舊是長安城東出的重要門戶,在此設寺,可見該寺當年風光。敦煌圓寂後,於寺中建塔以龕其靈骨及舍利。皇統五年(1145年)重建。大定二年(1162年)改名勝嚴禪院。明正統年間(1436~1449年)與成化十一年(1475年)又經住僧多次修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敕建廣仁寺時,勝嚴寺併入廣仁寺,為廣仁寺下院.
敦煌寺在中國佛教史上據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敦煌菩薩竺法護在此翻譯出《法華》、《光贊般若》、《漸備一切智經》、《彌勒成佛經》等重要經典,他一生共翻譯佛經154部,322卷。有的資料則說是175部,354卷,或210部394卷。此前中國的佛經翻譯都是零星的、小規模的。可以說,竺法護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位大規模翻譯佛經的人,敦煌寺則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大規模翻譯佛經的場所。梁代僧佑說:“經法所以廣流中華者,護之力也。”
據寺內碑文《聖嚴寺併入廣仁寺管理記》記載,隋代曾重修該寺。金代皇統五年(1145)政公法師重建。金代大定二年(1162),賜寺額“聖嚴禪寺”,故又以“聖嚴”名之。明代正統年間(1436-1449),寺中住持和尚了庵法師和他的弟子性福法師相繼增修。明成化十一年(1475),性慧法師、覺成法師再次擴建。當地信士張宗器將寺院附近三十畝良田捐獻給敦煌寺,作為寺僧常供之產。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和弘治十六年(1503)又有兩次重修。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敕建廣仁寺於原唐長安城西北隅,作為達賴和班禪進京途中的住錫之地。寺內一切軌制均尊藏傳佛教,迎請喇嘛住持,傳習藏地密法。此時,敦煌寺住持為修習藏地密法的尚經巴喇嘛,他認為同廣仁寺法味相同,便以敦煌寺所有地產盡歸廣仁寺管理,從此敦煌寺便成為廣仁寺的下院。清同治(1862-1874)初年的戰亂中,寺宇曾遭嚴重破壞。
“文革”前,寺宇占地9畝多,整個寺院坐東向西,當時尚有山門3間,伽蘭殿1間,大殿3間,內供釋迦牟尼佛。

古塔介紹

大殿後有古塔1座,6角形,共7層,磚表土心,高約20米,底層每邊長約2米,高約3米,底層檐下每邊有5塊磚雕,為各種動物造像。底層東面有一門洞,高約1米,寬約0.6米。四層以上每角有風鈴。塔身用磚中時見“敦煌塔磚”字樣,或許此塔即名“敦煌塔”。此塔始建何時,尚待進一步考證。山門北邊有一偏院,占地約2畝,為廣仁寺達喇嘛王璽禪師的塔院。寺內還存有碑石4塊,其中明代碑2塊,清代碑1塊,近代碑1塊。“文革”期間,該寺宗教活動停止,寺院殿堂被毀壞,寺址先後為石灰廠、釀造廠占用和漢城鄉板紙廠占用。
古磚塔底層受化學物質侵蝕嚴重,風鈴大多墜落,塔身上面“敦煌塔磚”字樣依稀可辨。距此塔約50米的北端,有一西藏式塔,高約3米,為陝西省佛教協會第一屆(時稱“西安佛教協會”)副會長關符清喇嘛塔,建於1989年,形制奇特,西安少有。喇嘛塔西南有大殿3間,僧房2間。大殿內供奉西方三聖,即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寺院舊址現被分為兩部分,古塔現位於漢城鄉板紙廠內,喇嘛塔及大殿、僧房在秦光衛生紙廠內。 現周圍已經拆遷完畢。

所在位置

敦煌寺塔位於漢長安城東牆宣平門遺址外南側、今漢城鄉青西村南。
敦煌寺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