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背景
早期的敦煌壁畫,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雖經風化、沙壓、地震、煙燻和人為破壞,至今仍保留著歷代壁畫和塑像洞窟492個,窟內共有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15身,唐宋木結構建築五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敦煌壁畫產生於印度佛教在中國盛傳的時代,其內容大多反映佛教生活,可分為佛像畫、故事畫、傳統神話、經變畫、佛教史跡畫、供養人畫和裝飾畫等七類。
1987年5月20日,為了宣揚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藝術遺產,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發行一套《敦煌壁畫(第一組)》特種郵票。
制票參數
志號 | T.116 | 印刷版別 | 影寫版 | 設計者 | 吳建坤、任宇 |
攝影者 | 祁鐸 | 印製廠 | 北京郵票廠 | 齒孔度數 | P11 |
|
圖序 | 圖名 | 面值 | 發行量 | 規格 | 整張枚數 |
4-1 | 北涼·供養菩薩 | 8分 | 1675.502萬枚 | 54mm×40mm | 28(4×7) |
4-2 | 北魏·鹿王本生 | 10分 | 943.552萬枚 | 54mm×40mm | 28(4×7) |
4-3 | 北魏·天宮伎樂 | 20分 | 932.602萬枚 | 54mm×40mm | 28(4×7) |
4-4 | 北魏·飛天 | 40分 | 645.972萬枚 | 54mm×40mm | 28(4×7) |
(參考資料:)
票面圖案
郵票全套四枚,北涼·供養菩薩(4-1)圖案選用了敦煌壁畫第272窟中北涼(公元397~439年)的一幅作品,畫面描繪了四十身聽法菩薩的形象;北魏·鹿王本生(4-2)圖案選用了敦煌壁畫第257窟中西壁北魏(公元386年~534年)的一幅“鹿王本生",即九色鹿的故事;北魏·天宮伎樂(4-3)圖案選用了敦煌壁畫第435窟中北魏(公元386年~534年)的一幅“天宮伎樂”,描繪了他們歌舞和彈奏的精彩場面;北魏·飛天(4-4)圖案選用了敦煌壁畫中北魏(公元386年~534年)的一幅作品,描繪了飛天凌空舞蹈的形像。
郵票賞析
郵票上這幅四十身聽法菩薩圖,繪於石窟正壁佛龕外兩側,至今保存完好,構圖、線條和色彩的處理極富裝飾效果。畫面上,眾菩薩有的手捧蓮花供養,有的頓悟而手舞足蹈,有的因析義而相互交頭接耳,有的聚精會神聽法,有的則陷入沉思……姿態生動,神情誇張,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
鹿王本生”是佛教故事畫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壁畫以連環面形式展現故事,又構成幅首尾呼應的統一畫面,通過對人物性格和心理細傳神的刻畫,表達了懲惡揚善的典型佛教主題。畫面上,人物性格鮮明,鹿、馬造型優美可愛,富有生氣;土紅地色上配以青山綠水,點著花草,典雅,和諧,具有強烈的裝飾韻味和扣人心弦的美感。
郵票畫面上的各樂者正在演奏琵琶、海螺、腰鼓等,動態熱情奔放,關係呼應和諧,高亢、優美的樂聲仿佛從壁畫中自然傳出。
在北魏石窟中,窟頂、龕內和壁上的說法圖、故事畫中,幾乎隨處可見
飛天的形象,數量頗多。畫面上飛天憑藉著輕盈、優美的動態和飛揚、舒展的飄帶,在空中翩翩起舞,活潑自如,極富美感。
版本信息
郵電部在發行這套郵票的同時,還發行了一枚小型張。
小型張圖案選用了敦壁畫第254窟中北魏(公元386年~534年)的一幅“薩埵太子飼虎”圖。這幅壁畫以飼虎為中心,前後情節重疊交錯,充分利用了畫面的空間,構圖嚴密完美;色彩以深棕為主調,間錯青、綠、灰黑、白等冷色,烘染出陰森悽厲的悲劇氣氛,襯託了薩埵太子靈魂的真善美。小型張的左右邊飾上,以金色線條勾勒出兩位古代仕女的形象,和主圖相互輝映,增強了整體設計的藝術效果。
圖序 | 圖名 | 面值 | 發行量 | 規格 | 小型張規格 | 齒孔度數 |
1-1 | 北魏·薩太子捨身飼虎 | 2元 | 329.39萬枚 | 93mm×78mm | 142mm×93mm | P11.5 |
(參考資料:)
外界評價
原北京《郵政周報》責任編輯
何國輝:新中國的系列郵票正式得到廣大郵人的厚愛和廣泛收集,始於1987年發行的《敦煌壁畫(第一組)》。從這組郵票起,系列郵票在選題上,突出了民族特色,初步擺脫了宣傳化模式,令人耳目一新。(《中國郵票收藏投資解析 郵市潛力股108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