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散疣短頭蛙
- 拉丁學名:Breviceps adspersus
- 別稱:饅頭蛙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兩棲綱
- 目:無尾目
- 科:姬蛙科
基本資料,特徵與習性,繁殖,受保護現狀,
基本資料
散疣短頭蛙學名Breviceps adspersus(散疣短頭蛙),也通常被稱作Blaasop和Rain Frog,是一種生活在非洲北部的掘地型蛙類。該蛙具有圓圓的球狀身體和短粗的四肢。背部呈棕色,身體兩側的圖案具有很大的個體差異,通常是伴隨脊椎而生的幾條淺色的線條。蛙的腹部通常為白色並且伴有深色斑點。
散疣短頭蛙生活在非洲相對潮濕且土壤砂質化的熱帶草原地區,但也能夠適應高溫乾旱的環境,甚至在喀拉哈里沙漠(非洲南部的沙漠高原)也能找到它們的蹤影。該蛙的兩性顯示出很大的差異,母蛙具有較大的體型,像多數小型雨蛙一樣,它們是胖胖的掘地者,交配過程中雄蛙會把自己粘在雌蛙背部。
特徵與習性
散疣短頭蛙屬於中小型蛙類。多數成蛙鼻子到尾部在30到50毫米之間,據記載最大的雄性個體體長47毫米,雌性是60毫米,重量可達5克。皮膚棕白相間。 能夠走路和爬行,但是他不能跳躍,無法游泳。在水中解救自己的唯一的辦法就是擴大它的身體和靠肚子的浮力。依靠後肢挖掘30厘米深的洞穴來產卵,以螞蟻、白蟻以及蚯蚓等為食。
散疣短頭蛙的生活習性具有高度的季節性。它們一年中絕大多數的時間都在地下度過,冬天散疣短頭蛙在公共的洞穴中休眠,它們會在身體周圍形成一個具有粘性的“繭”從而度過旱季。曾有記載在一棵樹下發現24隻集體休眠越冬的散疣短頭蛙。每年十月份,雨季來臨。散疣短頭蛙的主要食物來源——白蟻開始大量繁殖,它們才開始活動。散疣短頭蛙的繁殖期大約持續4-6周,從11月末到次年1月初。期間大量的含蛋黃卵會被產在由成蛙挖掘的洞裡,這些卵將直接發育成幼蛙而不會經歷蝌蚪階段。
散疣短頭蛙主要以螞蟻和白蟻為生,蟻類占了它們日常食物90%的比重。在它們活躍期的初期即十月初,散疣短頭蛙主要捕食帶翅膀的繁殖蟻(也就是玩螞蟻的人常說的蚊子和公主),在隨後的十一月到次年一月,它們開始大量捕食螞蟻和白蟻的工蟻。人們已知的散疣短頭蛙會在白蟻冢的入口處蹲守,伏擊出入的白蟻。從解剖散疣短頭蛙胃中的獵物,我們知道它們還捕食端足類甲殼動物,等足類動物,幼年的多足類動物,各種毛蟲以及甲蟲和螞蟻的工蟻。散疣短頭蛙能夠分泌一種粘稠的有毒液體來抵禦掠食動物。它們的天敵主要包括豺狼和幾種鳥類。
散疣短頭蛙通常被認為在降雨的過程中以及之後的一段時間尤為活躍,實際上讓該物種從休眠狀態下甦醒過來的真正原因不是雨水而是氣壓的變化。在氣壓很低,空氣較為潮濕且溫度較高(20度以上)的環境下它們會比較活躍。一旦甦醒,散疣短頭蛙會異常活躍。不論是雌性之間的求偶活動還是雄蛙之間爭奪異性的戰鬥都有記載,雄蛙之間往往嘗試用聲囊去推對方,或者用嘴去咬對方。雄蛙也會積極的跟隨移動的雌蛙,並嘗試抱合。
繁殖
雄蛙通常會在距其藏身處2米內的窪地里鳴叫,這些窪地通常有散疣短頭蛙身體長度般深,並且植被茂盛從而提供掩護。有時候領地內沒有這樣的窪地,雄蛙也會在地面上選擇一塊永久的地方左右鳴叫吸引異性的場所。至今沒人發現該蛙攀爬在植被上求偶。散疣短頭蛙表現出對鳴叫地點的專一程度,它們經常呆在同一地點鳴叫很長時間並且常常連續幾個晚上回到同一地點。散疣短頭蛙通常被認為通過它們的鳴叫吸引異性,但它們有時會投入到很激進的主動搜尋中去,雄性會到處搜尋並且時不時定下來鳴叫。有人觀察到雄蛙有事一離開躲藏處就會鳴叫,甚至有時在洞裡就會開始鳴叫。
在繁殖季節,一組由相鄰的3-7個雄性組成的合唱小隊會相呼應的鳴叫,通常由一到兩個“領唱”起頭,來刺激其餘的成員爆發性的一同鳴叫。在這種影響下,臨近的單獨雄性開始還合不上拍子,但很快聲音就踩著節奏重疊在一起。這種合唱通常非常明亮,聲音的分貝足夠使得臨近的“合唱團”的領唱開始鳴叫,求偶的歌聲就這樣迅速傳播開來,通常在同一開放的區域這種傳播會變得非常容易。
每一次鳴叫持續0.2秒頻率大約是2千赫茲,一個由兩到三隻甚至更多雄蛙組成的小組會不斷重複發出這種叫聲,由此我們可以提出以下假設:由一組雄蛙發出的叫聲比單個的叫聲對雌性產生更大的吸引力,或者小群體的鳴叫能給臨近的雄蛙傳達某種信息。散疣短頭蛙兩次發聲的間隔大約是4.0到51.8秒不等,每分鐘通常發聲53次。一次長時間鳴叫結束後通常休息1.5到10.0分鐘才會再次開始鳴叫。
雄性散疣短頭蛙對降雨異常敏感,通常降雨開始後的15到30分鐘它們就開始鳴叫了。雄蛙在下午7:30到晚上11:30這段時間鳴叫異常活躍,不過要到黎明時分叫聲才會非常響亮。如果趕上非常強的降水或者濕度大的天氣來臨,這種叫聲能持續幾天之久。遇上乾燥的天氣叫聲就明顯少了,看來散疣短頭蛙這個時期都休眠了。氣溫也是決定叫聲特點的一個重要因素,鳴叫的比率和氣溫高低成正比,單次發聲的持續長度和氣溫成反比,兩次鳴叫之前的間歇很明顯的和氣溫高低成反比。還有,隨著降雨的結束,成組一起鳴叫的雄蛙們的叫聲強度和持續時間會慢慢減弱和減少。
散疣短頭蛙的繁殖期比較短,通常只持續4到6周。和其他大多數蛙類不同,這種蛙的交配並不在水中進行,主要因為它們的純陸生習性,散疣短頭蛙根本不會游泳。該蛙雌雄兩態明顯,雌蛙個體明顯偏大。由於體型的差異加上散疣短頭蛙本身圓胖的身材和短粗的四肢使得它們很難使用蛙類常規的抱合姿勢。由於雄性的四肢不能夠伸展開來安全的抱住雌性的身體,雄性很獨特的使用一種從皮膚里分泌出的粘性液體把自己粘在雌性背部稍微靠後的位置。儘管所有散疣短頭蛙的皮膚都含有腺體,都能夠分泌禦敵的有毒粘液,但抱合過程中提供吸附作用的粘液都來源於雄性。一旦交配開始,雌性散疣短頭蛙會向後挖掘從而製造一個洞穴以備將來產卵之用。當卵從雌性的泄殖腔排除時,雄蛙就會給它們受精。散疣短頭蛙經過獨立的進化,它們完全的適應了純陸生形態,它們的卵不會經歷通常的蝌蚪形態,幼蛙會直接從卵里孵出。
散疣短頭蛙在精心構建的地下巢室產下很大的蛋黃卵,這些巢室通常呈橢圓形,構造精細深達地下20-30厘米處。巢室通常有40-45毫米高,53-65毫米寬。該蛙一次排卵的數量相對較少,據記載一個巢室通常上部儲存40-50枚含卵黃較少的膠囊卵,在巢室底部儲存45枚富含蛋黃的卵。散疣短頭蛙的卵直徑5毫米,被包裹在10毫米的富含乳脂狀蛋黃的膠囊內。卵通常在受精後4-5周孵化,期間雌性會在巢室頂端幾厘米出挖掘一個小空間來守護這些卵,雄性也會看護這些巢室。
受保護現狀
IUCN red list(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將散疣短頭蛙列為最低的受保護級別,主要由於其分布廣泛,能夠適應的多種環境,以及科學工作者推測野生種群很龐大,以上種種原因都使散疣短頭蛙的數量不會在短時間內大大減少,從而目前並不必要將其列入嚴格保護的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