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年9月我部在上海召開了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和校長培訓工作會議,正式啟動了“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工程” (以下簡稱“工程”)。為了解“工程”進展情況,我部於2000年9月組織檢查組,對遼寧、江蘇、河南、湖南、雲南、廣西、新疆等七省(自治區)實施“工程” 的情況進行了檢查,現將《關於檢查遼寧等七省(自治區)實施“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工程”情況的通報》發給你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印發《關於檢查遼寧等七省(自治區)實施“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工程”情況的通報》的通知
- 目的:為了解“工程”進展情況
- 檢查時間:2000年9月
- 範圍:遼寧、江蘇、河南、湖南等7省
通知內容,發布機構,
通知內容
(2001年2月22日)
教師廳[2001]1號
19
根據李嵐清副總理的有關指示,“工程”從原定1999?2003年五年完成,提前到2002年結束。提前一年完成“工程”,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必須高度重視,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的有關精神,認真貫徹落實 “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工程方案”和“關於實施‘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工程’的意見”,精心組織施工,並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1. 必須採取有力措施,切實保證繼續教育的經費落到實處,拓寬經費來源渠道,理順經費管理體制,統籌使用各項師資培訓經費,發揮繼續教育經費的最大效益。
2. 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應注意突出重點,注重實效。在全員培訓中,要把培訓者和中國小骨幹教師作為培訓的重點對象,把職業道德教育和信息技術培訓作為繼續教育的重點內容,把校本培訓作為中國小教師全員培訓的主要組織形式。
3. 培訓工作必須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密切配合,九年義務教育和高中新課程、新教材的培訓是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要特別重視《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畫(試驗修訂稿)》和各學科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的教師培訓以及國小英語骨幹教師和輔導教師的培訓工作。
4. 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必須建設穩定的基地,由專門的機構承擔培訓任務。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下大力氣加強繼續教育基地建設,特別要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及其環境建設,充分發揮衛星電視和計算機網路等遠程教育手段在實施“工程”中的作用,要注意與“校校通工程”的銜接和溝通。
對全體中國小教師進行繼續教育,任務艱巨、情況複雜,應由師資培訓主管部門統一歸口管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必須做好各有關部門的協調工作,加強配合,形成合力。各地的師資培訓機構要與教研、教科研、電教等部門密切聯繫,團結協作,共同承擔起中國小教師培訓任務,保證各項培訓活動的質量和效率,不搞重複培訓,避免加重中國小教師的負擔。
為了推進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工作,保證“工程”質量,“工程”實施情況將納入督導範圍,作為保證“普九”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一項具體措施。“工程”評估方案將於2001年3月下發,請根據“工程”評估方案進行自評,並將自評報告於6月15日之前報我部。在自評的基礎上,2011年第3季度我部對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工程”實施情況進行督導檢查。
關於檢查遼寧等七省(自治區)實施“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工程”情況的通報
根據部領導的指示精神,“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工程”檢查組於2000年9月對遼寧、江蘇、河南、湖南、雲南、廣西、新疆等七省(自治區)“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工程”(以下簡稱“工程”)實施情況進行了檢查。檢查組由國家督學、部分省教育廳師範處處長、省教育學院院長、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工程辦公室、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東北師大研究中心和上海研究中心的有關人員以及我部師範教育司幹部共29人組成。檢查組一共考察了23個市(地)、15個縣(區、市),聽取省、市(地)、縣三級教育行政部門有關領導的匯報56次(其中省級教育行政部門7次、市〈地〉級24次、縣級25次);召開有關方面座談會29次,約380人參加;考察各級教師培訓機構57個、中國小13所;現場觀摩中國小教師在職培訓7次。現將七省(自治區)實施“工程”的情況通報如下:
一、“工程”進展情況
1999年9月在上海召開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和校長培訓工作會議以來,七省(自治區)教育行政部門從本地實際出發,採取多種措施積極推進“工程”,在中國小教師崗位培訓、計算機培訓、骨幹培訓以及繼續教育的課程教材建設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1999年以來河南省已經有28.3%的教師參加了崗位培訓,1/10的教師參加了計算機培訓;湖南省34.3%參加了崗位培訓,近1/4 的教師參加了計算機培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崗位培訓的教師達到31.2%;雲南省達到了49.9%;廣西、湖南、河南、江蘇省(自治區)已經啟動了省級骨幹教師培訓。各地做法不同,各有特點,如遼寧省的“研訓一體,管訓結合”,江蘇省的培訓、教研、教科研、電教四位一體,雲南省的“履職晉級培訓”,河南省的“百千萬工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骨幹教師分類培訓等等,創造了許多很好的經驗。
在實施“工程”中,多數省區十分重視繼續教育科研和實驗區工作,注意以科研為先導,以實驗區為試點帶動全省區的繼續教育工作。除國家級的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實驗區以外,各省區還確定了省級實驗區,湖南省建立了17個實驗區,江蘇省建立了19個,廣西壯族自治區20個,雲南省2個,採取先試點、後推廣的做法,有的實驗區的科研成果已經被推廣到本省區的其他地區。
為了保證繼續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被檢查的七個省(自治區)都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繼續教育法規和政策措施,遼寧省下發了8個有關檔案,河南省下發了11個配套檔案,雲南省制定了11項規章制度,江蘇省頒發了6個相關檔案,廣西壯族自治區出台了7個推進繼續教育的措施及管理辦法,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繼續教育法規體系。
二、“工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這次檢查也發現了“工程”實施中存在的一些帶有普遍性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繼續教育經費投入明顯不足
檢查中發現,相當多培訓院校的培訓經費“零運轉”,以培訓經費沖抵應撥付的人員工資,甚至部分收費被截留作為地方財政收入。由政府、學校、教師個人共同承擔培訓成本的多渠道籌措經費體制在多數地方並未落實,完全依靠向教師個人收費,將政府行為轉化成為個人行為。
2.農村鄉以下教師培訓是繼續教育的難點
農村教師的培訓質量是繼續教育的薄弱環節。檢查中發現,由於受到經濟發展水平、培訓手段落後以及培訓者隊伍水平不高等因素的制約,“工程”進展不平衡,城市學校較好,縣城次之,農村尤其是貧困山區相對較差。
3.提高學歷培訓的質量難以保證
參加提高學歷培訓的教師中,普遍存在著學非所教、單純追求學歷的傾向;有的地區參加提高學歷培訓的教師全部進修文科;還有一些地區的教師為了拿到文憑,到黨校舉辦的學歷班或其他旅遊、烹飪等專業學習,而實際教學水平並沒有得到提高。
4.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教材推廣不力
此次檢查發現,目前國家組織開發和推薦的教材已有300多本,但在推廣的過程中遇到較大困難。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教材在使用上,存在著自我封閉、地方保護的現象。1999年年底下發的繼續教育教材推薦目錄,多數被檢查省區的各級教師培訓機構和縣教育主管部門都沒有見到,推薦目錄被擱置在上級教育行政部門。
5.遠程教育手段套用不力
利用衛星電視和網際網路進行中國小教師培訓是推進“工程”的有力手段,但從七省(自治區)的實際情況來看,還不盡人意。主要表現為:(1)硬體建設不到位,設在鄉(鎮)一級的電教站只能放映錄像帶,不能接收衛星電視播放的節目;(2)衛星電視節目目前更多地集中在學歷培訓方面,非學歷的培訓內容比較貧乏;(3)計算機的配備在農村地區剛剛起步,網路建設更為緩慢,網路信息資源嚴重不足。
三、對加大“工程”實施力度的幾點建議
1. 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是地方事業,實施“工程”是地方政府行為,中央已經投入了巨大資金用於骨幹教師國家級培訓、課程開發、教材建設以及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一定要高度重視,要採取相應措施落實對繼續教育的投入,保證“工程”的質量。要設立骨幹教師培訓專項資金;按教師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和從地方教育費附加提取一定的比例用於繼續教育;建立由政府、學校、個人共同分擔成本的機制,確保培訓經費有穩定可靠的來源;要加強對各項師資培訓經費的統籌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2. 構建衛星廣播電視教育網路,發揮遠程教育的作用,擴大覆蓋面。對農村、邊遠地區實施“工程”事半功倍,不僅可以實現中國小教師參加繼續教育不離崗,使任職學校成為繼續教育的主要基地,而且還可以減輕由於路途往返給農村教師帶來的經濟負擔。各省要抓好遠程培訓系統的硬體建設,教育部負責用於遠程培訓系統的資源開發,兩者要同步進行。要加強縣以下培訓基地的建設,重心下移,送教上門;對於那些經濟負擔較重的中國小教師,要減免培訓費、補貼差旅費。
3. 對培訓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已經迫在眉睫。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加強對培訓者的培訓,把培訓者培訓置於繼續教育的先導地位。當前,要特別重視對縣級教師進修學校的教師進行繼續教育。要採取切實措施,通過多種形式的培訓,幫助他們轉變教育觀念、提高知識技能,使他們儘快適應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的需要。要注意了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發展動態,對於一些新出台的舉措,例如,高中實行新課程方案、國小開設英語課以及中國小開設信息技術教育課等,應在培訓者培訓中給予重視,及時採取相應的措施。
4. 提高中國小教師學歷層次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具體措施。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部門要從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保證基礎教育質量的高度出發,協調師範處、電大、自考辦以及高等學校的成人教育學院等有關職能機構,研製有關政策,共同把好入口關,杜絕學非所教、片面追求學歷的現象,切實加強對這項工作的管理。
發布機構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