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基於跨時空、開放的、自由的網路虛擬環境,社區成員(的要包括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專題研修、互動協作、資源共享,從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最終形成的具有共同社區文化心理的、生態式的社會關係共同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教育虛擬社區
- 基於:跨時空、開放的、自由的
- 具有:共同社區生態式的社會關係共同體
- 包含:教育虛擬社區具有以下特性:
簡介,概念,社區特性,教育性,自主性,開放性,平等性,生態性,生成性,社區構建,
簡介
概念
基於跨時空的、 開放的、 自由的網路虛擬環境, 社區成員(主要包括教師與學生, 下同)之間進行專題研修、 互動協作、 資源共享, 從而相互影響、 相互促進, 最終形成的具有共同社區文化心理的、 生態式的社會關係共同體。
社區特性
基於對社區、 虛擬社區和教育虛擬社區的概念發展和內涵的理解, 筆者認為, 教育虛擬社區具有以下特性:
教育性
教育虛擬社區首先應具有教育性, 這是教育虛擬社區區別於其他虛擬社區的標誌。在教育虛擬社區內, 社區成員因共同的興趣與需求進行交流互動, 在活動過程中興趣盎然, 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 創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 認知結構因同化與順應而不斷從舊平衡達到新平衡, 社區成員不僅獲得信息與知識意義、 研究性學習與交流能力的提高, 而且良好的社區文化活動與環境可以使社區成員獲得完滿個性的發展與提升。這些充分體現了教育虛擬社區的教育性。
自主性
因為社區成員是基於共同的興趣與需求而參與教育虛擬社區的, 他們的行為是內驅的、 主動的, 而不是外部強加的、 被動的、 迫不得已的, 並且, 參與討論的主題是對學科的邏輯體系的超越, 社區成員可以根據興趣、 需求和動機, 自主地選擇參與探討的課題內容、 自主選擇資源支持(包括各種信息資源、 教師)、 目標導向, 自己決定研修結果呈現的形式等。學生的自主選擇、 主動探究、 交流互動不再受傳統教育中的種種限制, 因此, 教育虛擬社區基本上是無障礙社區。
開放性
教育虛擬社區是高度開放的 “小社會” , 是教育由封閉走向開放的途徑之一。開放性主要體現在: 社區面向所有成員, 沒有外部強加的種種限制, 只有自己興趣、 目的和需求的不同, 教育虛擬社區的提出與構建尊重社區成員的個性發展和需要, 其探討與研修的目標具有開放性; 研修內容面向成員的整個生活經驗世界, 它將隨著社區成員生活經驗的變化而變化, 即研修內容具有開放性; 教師與學生的地位、 關係具有開放性, 隨著師生之間即時與延時交流互動的展開,兩者的地位可以互換, 教師可以成為學生的學生, 學生也可以成為教師的教師, 這已經不再是空談, 它就發生在我們身邊。總之, 教育虛擬社區的思想、 目標、內容、 關係主體、 教學與學習的空間等, 都可以高度地開放。
平等性
在傳統的社會交往中, 教師與學生、 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的最大障礙在於現實的差異性, 往往難以克服 “師道尊嚴”、家庭經濟條件的懸殊、 城鄉差別、 語言表達、 種族膚色、 甚至相貌醜俊等這樣一些障礙限制。而教育虛擬社區, 打破了地域限制, 擺脫了繁文縟節的桎梏, 教師與學生在開放的空間, 以新的方式, 運用新的技術, 開啟了一個異常寬闊自由的暢遊空間, 社區成員完全可以不考慮現實生活中那些無法迴避的矛盾, 所有成員都是平等的, 都可以就感興趣的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交流雙方不會產生任何心理上的負擔。 這是一種全身心的參與和自身獨特個性的充分發揮, 從更深的層次上, 給社區成員帶來了心靈的衝擊, 除去了各種社會暗示和物質表象, 只有無差別的比特流以共同的特徵表達著社區成員的內心世界。這從深層次上體現著教育虛擬社區的平等性。
生態性
教育虛擬社區的諸要素構成的是一個生態系統,而不是所有要素的簡單、 機械、 無生命的拼湊組合, 裡面有生命(社區成員)、 有 “土壤” (交流平台)、 有 “空氣與陽光” (自由平等的環境與思想)、 有 “養分” (交流內容)、 有 “光合作用” (交流互動)等, 從而逐漸形成動態的、具有較高級需求的社區文化心理的動態平衡系統。同時系統又不斷與外界進行物資和能量的交換,吸收新思想、 接納新成員, 使這個系統不斷超越舊平衡, 形成新平衡。教育虛擬社區這一 “生態系統” 不斷發展壯大, 充分體現了教育虛擬社區的生態性。
生成性
這是由教育虛擬社區的生態性所決定的。 教育虛擬社區是動態的生態系統, 裡面所流淌的是思想、 信息和知識的比特流, 與現實社會的物質資源只能為少數人所利用不同。作為既不是物質, 也不是能量的信息、 思想、 知識的價值高低與使用次數與人數呈正相關, 而且還可以在使用的過程中, 生成新的信息。 原有的由部分社會成員(如科學家)創造資源, 供全體社會成員享用的模式將被社區成員共同創造開發資源、 共享資源的模式所取代, 如社區成員在共享信息資源、人際資源、 社區文化的同時, 又是社區資源的積極的創造者和生成者。 教育虛擬社區善於捕捉在社區各項活動展開過程中所生成的新的目標、 新的主題和新的思想, 這是教育虛擬社區生成性的集中表現。
社區構建
縱觀社區及虛擬社區的建立及發展情況, 借鑑國外構建教育虛擬社區的經驗, 並結合我國構建教育虛擬社區(嚴格意義上的教育虛擬社區還很少)存在的現實問題, 如重硬輕軟、 重單維交流輕多維互動、 某些所謂 “社區” 的重講輕學等現象, 筆者認為, 要構建教育虛擬社區, 必須把教育虛擬社區的可持續發展作為出發點與歸宿, 從方法論層面、 物質層面、 主體層面等來正確認識並處理好他組織與自組織、 硬體技術與軟體服務、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
其他組織與自組織之間的關係
教育虛擬社區形成與發展的生成取向決定了必須處理好他組織與自組織之間的關係。 教育虛擬社區注重形成前的精心設計, 更注重發揮社區成員的機智, 善於捕捉他組織之後, 在自組織過程中所產生的生成性序參量 (如優秀的版主等)、生成性課題的價值。對於成功的教育虛擬社區, 優秀的版主是最為寶貴的資源之一。應當採取恰當的措施發展社區意識,增強社區凝聚力, 激勵和留住優秀的版主, 這是他組織時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教育虛擬社區形成的最初階段, 都有教師甚至管理者的整體規劃和周密設計, 這是教育虛擬社區的他組織方面, 是必不可少的, 如人性化的、 賓至如歸的互動界面的設計、 課題項目的設計、 甚至教學目標的設計等。 但是, 教育虛擬社區的生成性是根本, 也即意味著教育虛擬社區的各層面所構成的是一個生態的有機整體, 而非根據預定目標構成的無生命的機械裝配實體。 社區成員在現實的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形成興趣中心, 以此為基礎, 社區成員進行非邏輯序列的、 非線性的構建知識意義的活動。 他們積極參與到感興趣的各項社區活動中去, 在做、 探究、 體驗、 創造、 奉獻中發現和解決問題, 體驗和感受社區生活, 發展實踐能力、 創新能力、 研究性學習能力、 人際交往能力。在這個過程中, 序參量(如社區靈魂人物、 版主等)不斷成長壯大, 同時新的目標、 主題不斷生成, 人與人的關係因生成而逐漸融洽、 和諧, 成員對社區的歸屬感、 認同感、 參與程度不斷增強, 教育虛擬社區的生成性最終導致社區文化心理的形成。 這是教育虛擬社區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
因此, 教育虛擬社區的他組織(如整體規劃和周密設計等) , 不是限制教育虛擬社區的生成性, 而是為了在教育虛擬社區的自組織過程中, 使其生成性發展得更具有方向感, 後勁更加豐盈。
硬體技術與軟體服務之間的關係
教育虛擬社區的構建, 硬體技術如網站平台以及Web server、 Asp、 Php3、 CGI、 Dreamweaver等技術是必
不可少的, 利用這些技術所構建的吸引眼球的華麗界面與煽動性語言, 短期之內或許可以吸引許多瀏覽者。 但是從長期來看, 教育虛擬社區的真正優勢, 在於通過社區成員的交流互動, 使得有價值的信息得以積累, 經驗得以積聚, 社區個性(獨特的社區文化心理)得以形成。因此, 硬體技術不僅需要對社區成員創作發表的信息內容自動進行整理、 分類、 累積, 而且要為成員把握巨觀的、 系統的、 整體的、 全面的最新信息提供技術保障, 絕非只是提供線上聊天、 討論區與精華版等, 這樣才能體現硬體技術的真正價值。
教育虛擬社區提供的軟體(資源與環境)服務功能是主要的。 其主要服務模組如學科快訊、 課題研修、教師天地、 學習交流、 資源中心、 學習團隊、 管理評價等都內在地體現著教育虛擬社區的精神實質(由互動交流而逐漸形成社區文化心理) , 而不是教師傳統授課的簡單網路移植。其中學科快訊, 主要功能是師生髮布最新學科課程發展、 新聞通報、 成員互動交流、 研究性學習、 新近資源、 新成員加入等方面的詳細公告;課題研修主要是學生對感興趣的學科內容及課題進行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課題組既可以由跨學校、跨地域的社區成員組成, 也可以由本學校和本地區的成員組成; 教師天地, 主要是不同學科以及同一學科的教師關於教與學的重點、 難點、 方法、 答疑等方面的互動交流, 主要是為教師服務的平台, 當然學生也可以參與; 學習交流是學生之間經驗交流、 交換心得、 策略共享、 談吐心聲的互動交流平台; 資源中心主要是為學生的課題研修提供資源服務, 如教師對重點難點的點撥與釋疑視頻、 線上答疑、 好書推薦、 資源連線等; 學習團隊是針對社區內感興趣的學科內容進行協作學習交流的平台; 管理評價主要是社區成員之間的監督與評價和成員自己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評價。
可見, 教育虛擬社區的構建, 硬體技術的支撐是基礎, 由軟體服務提供的教師與教師、 教師與學生、 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 進步提高、 社區文化心理的形成才是根本。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
教育虛擬社區的課題研修與交流活動內容決定著社區的性質, 也決定著教師與學生、 學生與學生之間關係的產生、 發展和變化。 所以對學生來說, 他們對課題與活動內容感興趣, 並且覺得具有深入探討與交流的意義與價值, 那么他們參與社區活動的積極性與程度就高, 就越能促進社區的健康發展。 否則, 教育虛擬社區的功能將難以發揮, 教育虛擬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將缺乏後勁。 因此, 對教師(包括專家、 輔導者、 管理者、 組織者等)來說, 在教育虛擬社區內, 他們的角色必須實現重大轉變, 即需要從專業單一的教書匠、 知識內容的 “灌輸者” 、 課程邏輯體系的呈現者、 教育教學的管理者逐漸轉變為社區交流互動的指導者、 良好社區環境的創設者與組織者、社區內容體系的研討者、 社區良好人際關係形成的參與者。 其中, 在教育虛擬社區的最初構建階段, 教師的組織者角色非常重要, 這可以保證交流活動的正常開展, 而不至於變得一切都不可控。並且, 教師在課題與活動的組織與設計過程中, 應將學生的需要、 動機和興趣置於核心地位, 鼓勵學生自主選擇、 主動探究, 監控調節自己的學習過程, 鼓勵學習者之間的交流和協作, 倡導社區團結與互助精神, 倡導積極向上、 健康文明的社區文化氛圍的形成。
對學生而言, 應以自己的直接經驗、 體驗和需求興趣為基礎積極進行社區活動內容的探討與互動交流, 自己選擇活動內容、 活動方式及教師資源, 決定研討結果呈現的形式, 並最終完成對興趣目標導向的研討課題內容的意義建構。
因此, 在教育虛擬社區內, 教師與學生、 學生與學生的關係應趨向於自由、 平等與和諧, 為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儲備豐盈的人力資源和智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