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激勵論》是2008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祖超。
基本介紹
- 書名:教育激勵論
- 作者:李祖超
- 頁數:377 頁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年12月
- 開本:16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系統探討了教育激勵的理論及其嬗變,教育激勵的內容、類型、模式以及主體與客體的關係;分析了教育激勵的機制、原則和方法以及激勵的正負方面的作用;對教育激勵在幼兒、國小、中學和大學時期的具體運用實踐作了分析研究。 本書的教育激勵主要著重於接受學前教育和在學階段的學生,有別於社會上普遍流行的企業員工激勵,其目的在於形成具有時代特徵的教育激勵理論。
作者簡介
李祖超,男,1957年生,湖北松滋人,2002年在華中科技大學獲教育學博士學位。曾任湖北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等,現任中國地質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學科帶頭人。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經濟與管理研究。主持全國及省部級等科研課題30項,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光明日報》等發表學術論文120篇,其中近70篇發表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上,有20多篇被轉載,已出版獨著及主編著作20部,獲省部級等科研成果獎勵10項。
圖書目錄
引論
第一章 激勵與教育激勵概論
第一節 激勵概述
一 激勵的概念
二 激勵的要素
第二節 教育激勵概述
一 教育激勵的內涵
二 教育激勵的特殊性
三 教育激勵的特點
四 教育激勵的規律
第三節 教育激勵的基本功能
一 導向功能
二 強化功能
三 動力功能
四 調控功能
第四節 研究教育激勵的意義
一 理論意義
二 實踐意義
第二章 激勵理論與教育激勵理論的嬗變
第一節 中國激勵理論的淵源及演變
一 中國古代激勵思想
二 中國近現代激勵思想
三 中國當代激勵思想
第二節 西方激勵理論的演變軌跡
一 西方古代激勵思想
二 西方近代激勵思想
三 西方現當代主要激勵理論
第三節 激勵理論與教育激勵理論的繼承和借鑑
一 繼承、借鑑與發展、創新的關係
二 對中國傳統教育激勵資源的借鑑與利用
三 對西方教育激勵資源的批判與借鑑
第三章 教育激勵的內容、類型和模式
第一節 教育激勵的內容
一 物質激勵
二 精神激勵
三 感情激勵
四 物質激勵、精神激勵與感情激勵的關係
第二節 教育激勵的類型
一 群體激勵與個體激勵
二 理性激勵與感性激勵
三 有意激勵與無意激勵
四 及時激勵與延時激勵
五 顯性激勵與隱性激勵
六 讚揚激勵與抑制激勵
七 正面激勵與反面激勵
八 外部激勵與自我激勵
第三節 教育激勵的模式
一 目標激勵模式
二 期望激勵模式
三 典型激勵模式
四 信任激勵模式
五 信仰激勵模式
六 榮譽激勵模式
七 規範激勵模式
八 競爭激勵模式
九 表率激勵模式
十 挫折激勵模式
十一 感情激勵模式
十二 自居激勵模式
第四章 教育激勵的主體與客體
第一節 教育激勵的主體
一 教育激勵主體的內涵
二 教育激勵主體的作用與特點
三 教育激勵主體的激勵行為
四 教育激勵主體的素質及激勵意識
第二節 教育激勵的客體
一 教育激勵客體的特點與作用
二 教育激勵客體的基本條件
三 教育激勵客體接受激勵的心理
第三節 教育激勵主體與客體的關係
一 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依存
二 主體與客體的和諧共處
三 主體與客體的互動
四 主體與客體的對立
五 主體與客體的差異
第五章 教育激勵的因素分析
第一節 教育激勵的準備
一 學生的學習動機是教育激勵的前提
二 學生的人格特質是教育激勵的依據
三 學生的能力是教育激勵的基礎
第二節 教育激勵的因素分析
一 激勵因素與保健因素
二 激勵因素與去激勵因素
三 激勵因素與去激勵因素的關係及轉化
四全方位教育激勵
第三節 學校教育的激勵與去激勵因素分析
一 教育教學中的激勵因素與去激勵因素
二 學習動機與激勵因素和去激勵因素
三 學習外在動機的激勵措施
四 學習內在動機的激勵措施
五 激勵因素和去激勵因素在學校教育中的套用
第四節 親職教育的激勵與去激勵因素分析
一 激勵因素與去激勵因素在親職教育中的作用
二 激勵因素與去激勵因素在親職教育中的套用
第六章 教育激勵的機制、原則與方法
第七章 教育激勵的環境與效應
第八章 教育的正激勵
第九章 教育的負激勵
第十章 教育的自我激勵
第十一章 教育激勵的套用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