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必須剛剛好》,由源創圖書策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陳文著。精選了特級教師陳文的70餘篇文章,有教育評論、教學隨筆、課堂反思、教育書評等,集中展現了作者對當今教育的深刻反思和透徹感悟。
基本介紹
- 書名:教育必須剛剛好
- 作者:陳文
- ISBN:978-7-300-24466-2
- 定價:39.80元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7月
- 策劃:源創圖書
書籍簡介,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名家推薦,目 錄,序,後 記,
書籍簡介
作 者:陳文
策 劃:源創圖書
出 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7月
定 價:39.80元
I S B N : 978-7-300-24466-2
作者簡介
陳文,湖南省瀏陽市人。中學語文特級教師。中國教育報“2013年度推動讀書十大人物”。出版有《教師可以更優秀》《漫步教研幸福路》《研究型教師導論》《泥土生香》(短篇小說集)等。
內容簡介
剛剛好的教育,是教育者孜孜追求的理想境界。什麼是剛剛好的教育?如何實現剛剛好的教育?
本書精選了特級教師陳文的70餘篇文章,有教育評論、教學隨筆、課堂反思、教育書評等,集中展現了作者對當今教育的深刻反思和透徹感悟。從一線教師到教研員、教研室主任、分管教學業務的副局長,作者擁有30多年豐富的教育經驗和不同崗位的人生歷練。他從教育問題出發,對教學、管理、課堂、學校、教師、家長等影響因素均進行了細緻、深入的剖析,並給出了有益的建議。從字裡行間能體會到作者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濃郁的人文情懷,以及對理想教育的嚮往與追尋。
本書適合中國小教師閱讀和培訓,也適合教育管理者和關注教育的人士閱讀。
名家推薦
所謂“教育必須剛剛好”,是作者對教育規律的一種認識,這是一種各得其所、恰如其分的教育。如同“教育是農業”之喻,水分和養料既不能匱乏,也不能過度;而且要順應時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要有耐心、有定力,如春風化雨,水到渠成,等等。但這樣說,其實還是在“術”的層面;它作為一種道,一種教育哲學,我覺得用20世紀30年代清華大學教務長、人類學家和教育學家潘光旦提出的“中和位育”來解釋,再準確不過了。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北京理工大學教授 楊東平
目 錄
序 什麼是“剛剛好的教育”·楊東平
輯一成人是第一位的
1. 成人是第一位的
2. 什麼是決定孩子未來的關鍵
3. 不具普適性“樣本”的示範意義
4. 讓學生站在學校正中央
5. 千萬不能拿孩子做工具
6. 捨本逐末不足取
7. 也談人的智慧型的多樣性
8. 誰綁架了今天的教育
9. 教育必須剛剛好
10. 再難也要推進素質教育
輯二當教育奔跑在功利的大道上
1. 隨班辦公讓課堂“失色”、管理“失味”
1. 隨班辦公讓課堂“失色”、管理“失味”
2. 改名不是獲得優質教育資源的唯一途徑
3. 反思“奇招”背後的考評機制
4. 鐵錘砸痛的豈止是教師
5. 莫讓教育陷入焦慮的泥沼
6.當教育奔跑在功利主義的大路上
7. 如此教育,豈能以“民主”的名義
8. 遭遇功利圍堵的教育
輯三學校成功的內在機制1. 編制“吃緊”,不妨創新
2. 學校成功的內在機制
3. 隊伍建設是學校發展的永恆主題
4. 構建充滿活力的教師發展制度
5. 教育科研與教師成長
6. 加強校本教研的實效性
7. 讓教師的時間回歸教育正途
8. 教育效果的顯現只能來自愛心和智慧
輯四教育發展,教師第一1. 我心目中的好教師
2. 淺論教師應具備的知識素養
3. 今天怎樣做教師
4. 教育發展,教師第一
5. 淺談市場經濟氛圍中的教師角色
6. 教師帶病工作精神可嘉,但不宜提倡
7. 誰來尋回教師的幸福
8. 好老師讓學生終身受益
輯五課堂是一個生命場1. 課堂上要突出學生立場
2. 留住易逝的好奇心
3. 課堂是一個生命場
4. 傾聽是教師的必備本領
5. 課堂教學的境界
6. 追尋教學的意蘊
7. 與教師談觀課、議課
8. 老師,請關注課堂中的 “邊遠地區”
輯六讀書是教育之母1. 讓師生享受閱讀
2. 讀書和寫作:教師的精神歸宿
3. 成為一盞照亮教師的燈
4. 讀書是人生最好的修行
5. 讀書是教育之母
6. 與家長談孩子的閱讀
7. 閱讀與學習成績是什麼關係
輯七我的學校夢1. 吃飯不是小問題
2. 德育必須貼近生活
3. 教育要學會等待
4. 同學們,請坐下
5. 我的學校夢
6. 向韓國教育學什麼
7. 由“鹽水大蝦”遭遇冷場想到的
輯八閱讀,能擴大心靈的半徑1. 學校之新關鍵在於眼中有人
——讀《新學校十講》
——讀《新學校十講》
2. 把學校還給學生
——讀《中國教育尋變》
——讀《中國教育尋變》
3. 重印25次的教育學入門書
——讀《教育方法學》
——讀《教育方法學》
4. 真理往往是樸素的
——讀《致青年教師》
——讀《致青年教師》
5. 深愛這部“活的教育學”
——讀《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箴言》
6. 高考備考的及時雨
——讀《台灣“高考”語文考什麼》
——讀《台灣“高考”語文考什麼》
7. 改造我們的教育
——讀《如果我當教師》
——讀《如果我當教師》
8. 堅定學生立場
——讀《追尋理想的語文教學》
——讀《追尋理想的語文教學》
9. 要卓越,更要幸福
——讀《做一個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
——讀《做一個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
10. 雷夫給我們的啟示
——讀《第56號教室的故事》
——讀《第56號教室的故事》
輯九語文教學漫談1. 試論語文教學的開放性
2. 文言文:想說愛你不容易
3. 也談語文教學
4. 語文教師的視界
5. 語文課堂教學的新境界
6. 語文教師的學習與成長
附錄“閱讀是我向上發展的根本”
——中學語文特級教師陳文的成長故事
——中學語文特級教師陳文的成長故事
後記教育情未了
序
什麼是“剛剛好的教育”
本書作者陳文的社會身份是湖南省瀏陽市教育局原副局長。由於出現了連雲港市贛榆區那位公開為應試教育鼓吹的網紅局長,“教育局局長”似乎被貼上了負面標籤,社會形象大為降低。不過此局長非彼局長,陳文局長的這本《教育必須剛剛好》與當前應試教育的回潮針鋒相對,旗幟鮮明地倡導素質教育、保護兒童的教育、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抨擊那些捨本逐末、失去靈魂的教育,令人感慨同為局長,差別怎么那么大!
這種價值觀、理想和境界的巨大差異,可能是多種原因造成的,其中之一涉及教育局局長的專業化這一重大問題。眾所周知,我國現行的行政體制和幹部制度,將局長作為官員而配置,致使一些對教育規律缺乏尊重、缺乏認知甚至缺乏常識的人成為一方教育主官,於是,教育出現諸多亂相、教育局局長出現一些匪夷所思的言行,就可以得到解釋。陳文局長是一個“另類”,他喜歡讀書,熱愛思考和寫作,從而“擴大了心靈的半徑”,拉開了與同行的差距。陳文是從教學一線成長起來的語文特級教師,之後成為基層教育官員。從一些校長、局長的個案,有時可以看出不同學科背景的影響:數學教師出身的校長、局長,往往更強調效率和管理;而語文教師出身的校長、局長,更重視學生、閱讀、校園文化、教師成長等,對教育人文性的追求更多。在這本書中,專門有一輯談閱讀,談讀書是人生最好的修行,談如何做一個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作為教育人,我們在追求卓越的路上,如果能夠堅守教育良知,遵循教育規律,彰顯教育智慧,那么我們就能感知職業的快樂與幸福。每位教師都行走在幸福教育的路上,師生就能收穫幸福的人生。”
所謂“教育必須剛剛好”,是作者對教育規律的一種認識,這是一種各得其所、恰如其分的教育。如同“教育是農業”之喻,水分和養料既不能匱乏,也不能過度;而且要順應時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要有耐心、有定力,如春風化雨,水到渠成,等等。但這樣說,其實還是在“術”的層面;它作為一種道,一種教育哲學,我覺得用 20 世紀30 年代清華大學教務長、人類學家和教育學家潘光旦提出的“中和位育”來解釋,再準確不過了。《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和”是不偏不倚,諧調適度之意,“位”是各守其分,各得其所,“育”是遂其所生,是生長創造。上海有一所名校叫位育中學,即源自此。
今天來認識這種具有生態文明價值的中和位育、安所遂生的教育,更可以感受先人的教育智慧。它的對立面既是現行教育的流弊:違背兒童成長規律的揠苗助長、操之過急,提前搶跑和過度競爭;也指向違反社會需求和自然生態的制度與評價:以分數和名校為唯一追求的教育目標,大一統、標準化教育導致的千校一面、萬人一格,對學生個性的磨滅和戕害。
作者在書中分析、批評了當前教育生活中許多反教育的行為,分析了學校、課堂、教師、家長、社會等各不相同的影響因素,詰問“誰綁架了今天的教育”,表達了“再難也要推進素質教育”的意願,十分難能可貴,這才是真正的“政治正確”。當然,只有“政治正確”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冷靜、嚴肅地面對今天中國教育的困境:美好的教育理想如何才能照亮現實?如何平衡素質教育與應試訓練這樣兩種不同的教育需求?怎樣從應試教育的嚴峻現實中突圍?對此,做一些理論文章很容易,難的是真實的改變。這需要有理想、有良心、有行動力的教育人協力,需要學校、學生、家長和社會合力。好在我們已經看到了方法、路徑和機制的改變,21 世紀教育研究院所開展的地方教育制度創新、學校教育創新、農村小規模學校建設等行動研究,都指向了對現實的改變。
我衷心地希望這本書的出版發行,能夠激發更多第一線的有識之士,群策群力,從應試教育突圍,走向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機器人時代的未來教育!
2017年3月5日
後 記
教育情未了
教育,是這個世界留給人類的最大難題之一。古往今來,多少有識之士上下求索,雖九死而未悔,在教育領域留下了浩如煙海的著作。這些閃耀真理光芒的著作給後來的教育者以諸多方面的啟迪,讓他們從中受益。我就是這樣一位教育後來者,入職之初,工作之餘,如饑似渴地讀我國現代教育家葉聖陶和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在他們的指引下認真工作著,以至現在回憶自己半生的工作歷程,還是以為受這兩位的影響最大。由此展開,讀其他一些教育家的論述,從孔子到陶行知,從蘇格拉底到杜威。在學習前賢的過程中自己變成了一個思考者、實踐者。我的職業路線是,從一線教師到教研員、教研室主任、分管教學業務的副局長。一路走來,在不同的平台上,不同的角色中,體味著教育帶來的酸甜苦辣。
至今,我清晰地記得挑著一個簡單的擔子走進大圍山下瀏陽市第十三中學的情形。在這所條件簡陋的學校里,我幹了整整 10 年,從書本里,從老教師身上,從學生身上,我逐漸明白了做人做事的道理。1992 年 9 月,一個特別好的機會,我走進了瀏陽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大門,在中學語文教研員兼教研室主任的任上,幹了 13 年。在這個廣闊的平台上,我不知疲倦地工作著、學習著、反思著,帶領整個教研團隊做了一些切實而有效的工作,讓瀏陽市教研室成為了湖南省先進教研單位。2006 年 3 月,我被任命為副局長,分管教學教研等。崗位變了,地位變了,但我對教育的痴情沒有變,每次下校調研,我一般都拒絕聽校長這樣那樣的匯報,而是要一張小板凳,拎著它走進教室。我的公文包常常是鼓鼓的,裡面裝滿了書,那是我要送給教師們的精神食糧。我不想將自己定位為一個官僚,而只想引領教師們“坐穩一把椅子”(愛自己的工作),“燒開一壺水”(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不斷反思、總結);引領教師們過一種讀寫為伴的生活;引領教師們離真教育更近一點點。
一眨眼,33 年就這樣過去了,而我,對教育的思考還是那么膚淺,為教育所做的工作還是少之又少。多少次與教師們交流,我都坦誠地承認,很多時候我充當了“偽教育”幫凶的角色。幸好這種角色有期限,2015 年 9 月,我愉快地離開了任職近 10 年的副局長崗位。無官一身輕,我可以靜下來更好地反思當前的中國教育和自己的教育工作。跳出教育看教育,我還真發現不少教育的不足和可以改進、改革的地方。
這本小書里的文章,大部分寫於副局長任上,也有一些是近一年來對教育的思考。感謝吳法源先生,是他的鼓勵和幫助,使得這些曾散見於報刊的東西得以結集出版。感謝北京理工大學教授、21 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先生在百忙之中為我這本小書作序。感謝源創圖書編輯李熱愛認真、細緻的編校,讓這些短文能以一種較好的姿態“活”下來。感謝在我的人生之路上所有關心、支持我的親人和朋友。人生有代謝,事業無止境。雖然離開了教育領導崗位,但我對教育的鐘愛,對教育的思考,是長久的,永遠的。
2017年 3月 15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