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2》是派拉蒙影業公司出品的一部黑幫片。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執導,阿爾·帕西諾、羅伯特·德尼羅、羅伯特·杜瓦爾、黛安·基頓等主演。1974年12月12日影片在美國上映。
該片主要講述了第二代教父邁克·柯里昂的奮鬥歷程,同時影片也回憶了第一代教父維多·柯里昂創業的艱辛。1975年該片在第47屆奧斯卡獎上獲得了11項提名並最終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的6項獎項,成為首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續集電影。
基本介紹
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幕後花絮,獲獎記錄,幕後製作,創作背景,演員陣容,發行信息,上映時間,播出信息,碟片發行,影片評價,國內評價,國外評價,
劇情簡介
邁克為兒子托尼舉行聖餐儀式和慶祝活動的當夜,邁克在家中遭到襲擊,兇手被人滅口,面臨接管家族事業以來的重重危機,邁克回憶起了父親維多·柯里昂年輕時在美國的創業歷程。
邁克一邊調查襲擊的真相,一邊繼續開展賭博、酒店等生意,和另一個黑幫人物海門·羅斯鬥智鬥勇,不斷擴大勢力。
終於,邁克的不法行為引起了政府的關注,邁克受到一系列的指控;同時,邁克的家庭也遇到了危機,夫妻感情瀕臨破裂;而最讓邁克痛心的,卻是家族中,親人的背叛。和第一代教父其樂融融的家庭生活比起來,邁克無疑很失敗。
邁克怎么樣面對事業、家庭的雙重危機?為什麼兩代教父會有截然不同的家庭生活?讓我們自己在影片中尋找答案。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配音 | 備註 |
---|---|---|---|
邁克·柯里昂 | 阿爾·帕西諾 | 李易(先科版)、胡平智(東影版)、孟令軍 | 柯里昂家族第二代教父 |
維托·柯里昂 | 羅伯特·德尼羅 | 趙兵(上譯內參版)、李野墨、郭金非 | 柯里昂家族第一代教父 |
湯姆·黑根 | 羅伯特·杜瓦爾 | 雷長喜(上譯內參版)、王瑋(東影版)、李立宏、王利軍 | 柯里昂家族軍師 |
凱·亞當斯 | 黛安·基頓 | 牟珈論、晏積瑄、周帥 | 邁克的妻子 |
桑提諾·桑尼·柯里昂 | 詹姆斯·凱恩 | 邁克的大哥,柯里昂家族長子 | |
弗雷多·柯里昂 | 約翰·凱澤爾 | 王瑋(上譯內參版)、楊波、孫悅斌 | 邁克的二哥,柯里昂家族次子 |
康妮·柯里昂·瑞茲 | 塔莉婭·夏爾 | 楊鳴、鄭建初、張琦 | 邁克的姐姐 |
Hyman Roth | 李·斯特拉斯伯格 | 趙兵(上譯內參版)、虞桐偉、韓童生 | 猶太幫教父 |
Frankie Pentangeli | Michael V. Gazzo | 蓋文源(上譯內參版)、程玉珠(東影版)、胡連華 | ---- |
Senator Pat Geary | G.D. Spradlin | 李丹青、劉大航、李野墨 | ---- |
Al Neri | Richard Bright | ---- | |
Don Fanucci | Gastone Moschin | ---- | |
Rocco Lampone | Tom Rosqui | ---- | |
Young Peter Clemenza | 布魯諾·柯比 | ---- | |
Genco Abbandando | Frank Sivero | ---- | |
Young Mama Corleone | Francesca De Sapio | ---- | |
Mama Corleone | Morgana King | ---- | |
Deanna Corleone | Marianna Hill | ---- | |
Signor Roberto | 里奧普爾多·特里斯特 | ---- | |
Johnny Ola | Dominic Chianese | 郭易峰(東影版)、郭金非、韓童生 | ---- |
Michael's Bodyguard | Amerigo Tot | ---- | |
Merle Johnson | 特洛伊·多納胡 | ---- | |
Young Sal Tessio | John Aprea | ---- | |
Willi Cicci | 喬·斯皮內爾 | ---- | |
Sal Tessio | Abe Vigoda | ---- | |
Theresa Hagen | Tere Livrano | ---- | |
Carlo Rizzi | Gianni Russo | ---- | |
Vito's Mother | Maria Carta | 孟麗 | ---- |
Vito Andolini as a Boy | Oreste Baldini | ---- | |
Don Francesco 'Ciccio' | Giuseppe Sillato | ---- | |
Don Tommasino | Mario Cotone | ---- | |
Anthony Vito Corleone | James Gounaris | ---- | |
Mrs. Marcia Roth | 菲伊·斯潘 | ---- | |
F.B.I. Man #1 | 哈利·戴恩·斯坦通 | ---- | |
F.B.I. Man #2 | David Baker | ---- | |
Carmine Rosato | Carmine Caridi | ---- | |
Tony Rosato | 丹尼·愛羅 | ---- | |
Policeman | Carmine Foresta | ---- | |
Bartender | Nick Discenza | ---- | |
Father Carmelo | Father Joseph Medeglia | ---- | |
Senate Committee Chairman | William Bowers | ---- | |
Michael's Buttonman #1 | Joseph Della Sorte | ---- | |
Michael's Buttonman #2 | 卡門·阿金齊亞諾 | ---- | |
Michael's Buttonman #3 | Joe Lo Grippo | ---- | |
Impressario | Ezio Flagello | ---- | |
Tenor in 'Senza Mamma' | Livio Giorgi | ---- | |
Girl in 'Senza Mamma' | Kathleen Beller | ---- | |
Signora Colombo | Saveria Mazzola | ---- | |
Cuban President Batista | Tito Alba | ---- | |
Cuban Translator | Johnny Naranjo | ---- | |
Pentangeli's Wife | Elda Maida | ---- | |
Pentangeli's Brother | Salvatore Po | ---- | |
Mosca | Ignazio Pappalardo | ---- | |
Strollo | Andrea Maugeri | ---- | |
Signor Abbandando | Peter LaCorte | ---- | |
Street Vendor | Jay Rasumny | ---- | |
Questadt | Peter Donat | ---- | |
Fred Corngold | Tom Dahlgren | ---- | |
Senator Ream | Paul B. Brown | ---- | |
Senator #1 | Phil Feldman | ---- | |
Senator #2 | 羅傑·科曼 | ---- | |
Yolanda | Ivonne Coll | ---- | |
Attendant at Brothel | Joe De Nicola | ---- | |
Ellis Island Doctor | Edward Van Sickle | ---- | |
Ellis Island Nurse | Gabriella Belloni | ---- | |
Custom Official | Richard Watson | ---- | |
Cuban Nurse | Venancia Grangerard | ---- | |
Governess | Erica Yohn | ---- | |
Midwife | Theresa Tirelli | ---- | |
Mama Corleone's Body | Italia Coppola | ---- | |
Sonny Corleone as a Boy | 羅曼·科波拉 | ---- | |
Child on Ship | 索菲亞·科波拉 | ---- | |
Sandra Corleone | Julie Gregg | ---- | |
Vito's Uncle | Larry Guardino | ---- | |
Photographer in Court | 加里·庫爾茨 | ---- | |
(uncredited) | Laura Lyons | ---- | |
Extra | 托尼·西里科 | ---- | |
Senator #3 | 理察·麥瑟森 | ---- | |
Young Hyman Roth | John Megna | ---- | |
Cuban Guerilla with Grenade | Victor Pujols | ---- | |
Man Guarding Hyman Roth | Hank Robinson | ---- | |
Extra in Little Italy | Filomena Spagnuolo | ---- | |
Sam Roth | Julian Voloshin | ---- |
職員表
製作人 | 導演 | 副導演(助理) | 編劇 | 攝影 | 配樂 | 剪輯 | 配音導演 | 藝術指導 | 美術設計 | 服裝設計 |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加里·弗雷德里克森、弗雷德·魯斯、Mona Skager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紐維特·阿諾、Burt Bluestein、Tony Brandt、Alan Hopkins、Michael Kusley、Henry J. Lange Jr.、Charles Myers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馬里奧·普佐 | 戈登·威利斯 | 尼諾·羅塔 | Barry Malkin、Richard Marks、Peter Zinner | 王曉巍(電影頻道版)、李法曾(先科版) | 迪安·塔沃拉里斯 | Angelo P. Graham | Theadora Van Runkle |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來源)
角色演員介紹
- 演員:阿爾·帕西諾柯里昂家族的新任首領,第二任黑手黨“教父”。邁克繼承了他父親維托沉著、冷靜、精明、堅強的性格,從而帶領家族走向輝煌,但他與父親為人處世的風格截然不同。維托依靠幫助弱小者而贏得尊重,邁克則認為父親的做法有點過時。也許邁克比維托更有黑社會頭腦,但在家庭生活遠不如維托幸福。
- 演員:羅伯特·德尼羅第一任“教父”。少年時代生活在西西里,父兄皆為當地黑手黨首領所殺,後逃到美國經歷艱辛建立起柯里昂家族的黑手黨帝國。為人紳士,不輕易發怒,卻自有懾人的威嚴,令人不敢正視。
- 演員:約翰·凱澤爾老教父維托·柯里昂的二兒子,第二任黑手黨“教父”邁克·柯里昂的哥哥,為人性格懦弱、沉迷女色,不受重視。
- 演員:羅伯特·杜瓦爾老教父收養的孤兒,與邁克情同手足,在柯里昂家族擔任顧問的角色,為人冷靜理智,是柯里昂家族深為仰賴的軍師。
- 演員:黛安·基頓邁克的大學同學,後來成為他的妻子,並生下一子安東尼。她相當於整個柯里昂家族中的“外來者”。
(角色簡介參考資料來源)
幕後花絮
- 科波拉原本計畫在最後一幕拍攝邁克與他十八歲的兒子安東尼的鏡頭,然而當天拍攝時間過晚光線過暗,這一幕沒有拍成。
- 維托里奧·斯托拉羅拒絕了擔任該片攝影師的邀請,因為他覺得這部電影不可能超過《教父1》。
- 德尼羅的台詞基本為義大利西西里語。
- 李·斯特拉斯伯格在拍攝期間染上疾病,因此劇本做出修改,將海門·羅斯的角色改成了一個虛弱的老人。
- 海門·羅斯是以真實的猶太黑幫教父梅耶·蘭斯基為原型。影片上映之後他打電話給斯特拉斯伯格:“你為何不把我演得更值得同情一些?畢竟我現在當上祖父了。”
- 詹姆斯·凱恩要求他在片尾閃回部分扮演桑提諾·桑尼·柯里昂,而且獲得的報酬應該和他在第一部電影中的一樣。結果他如願以償了。(幕後花絮參考資料來源)
獲獎記錄
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提名 | 獲獎方 |
---|---|---|---|
1975年 | 第32屆美國金球獎劇情類最佳男主角 | 提名 | 阿爾·帕西諾 |
第32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導演 | 提名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
第32屆美國金球獎最佳編劇 | 提名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馬里奧·普佐 | |
第32屆美國金球獎最佳新人 | 提名 | 李·斯特拉斯伯格 | |
第32屆美國金球獎最佳電影歌曲 | 提名 | 尼諾·羅塔 | |
第32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影片 | 提名 | 《教父2》 | |
1976年 | 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 | 獲獎 | 《教父2》 |
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 | 獲獎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
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改編劇本 | 獲獎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馬里奧·普佐 | |
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 | 獲獎 | 羅伯特·德尼羅 | |
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藝術指導 | 獲獎 | 迪安·塔沃拉里斯 | |
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配樂 | 獲獎 | 尼諾·羅塔 、卡邁恩·科波拉 | |
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 | 提名 | 阿爾·帕西諾 | |
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 | 提名 | Michael V. Gazzo | |
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 | 提名 | 李·斯特拉斯伯格 | |
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女配角 | 提名 | 塔莉婭·夏爾 | |
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服裝設計 | 提名 | Theadora Van Runkle | |
第29屆英國學院獎最佳男主角 | 獲獎 | 阿爾·帕西諾 | |
第29屆英國學院獎最佳剪輯 | 提名 | Peter Zinner 、 Barry Malkin | |
第29屆英國學院獎最佳電影音樂 | 提名 | Nino Rota | |
第29屆英國學院獎最有前途新人主演 | 提名 | 羅伯特·德尼羅 | |
1998年 | AFI百年百大電影32位 | 獲獎 | 《教父2》 |
2003年 | AFI百年百大英雄與反派11位 | 獲獎 | Don Michael Corleone |
2005年 | AFI百年百大電影台詞58位 | 獲獎 | 《教父2》 |
2022年 | 《視與聽》影史最偉大100部影片導演版26位 | 獲獎 | 《教父2》 |
(獲獎記錄參考資料來源)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因為《教父1》取得了成功,讓導演科波拉贏得了投資人和觀眾的雙重認可。於是在1974年,科波拉與《教父》的原作者普佐再次合作,改編和拍攝了《教父2》。在劇本創作過程中,普佐與科波拉就邁克是否應該殺死弗雷多存在很大爭議,最終科波拉同意了普佐的觀點,但條件是邁克必須等到他母親過世之後才能這樣做。在電影開拍前,電影公司的人和科波拉就電影的名字爭論不休,電影公司的人覺得如果叫《教父》續集會讓觀眾感到困惑,所以最後就取名《教父2》。
演員陣容
《教父2》的男一號邁克·柯里昂仍然由在《教父1》中扮演該角色的阿爾·帕西諾飾演。羅伯特·德尼羅在《教父1》中試鏡時扮演了一個小角色,當導演弗朗西斯·科波拉在為《教父2》尋找演員時,他看到了羅伯特·德尼羅主演的電影《窮街陋巷》,於是決定德尼羅應該在這部電影裡擔當主演。李·斯特拉斯伯格在出演《教父2》之前已經隱退多年,但是阿爾·帕西諾同科波拉的父親卡邁恩·科波拉說服了他再次出山。
發行信息
上映時間
上映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日期 | 國家/地區 |
---|---|---|---|
1974年12月12日 | 美國 | 1978年4月20日 | 韓國 |
1974年12月26日 | 阿根廷 | 1983年4月21日 | 匈牙利 |
1975年4月26日 | 日本 | 1990年11月15日 | 澳大利亞 |
1975年7月17日 | 荷蘭 | 1991年3月6日 | 冰島 |
1975年8月27日 | 法國 | 2004年2月 | 德國 |
1975年9月25日 | 西德 | 2008年10月24日 | 義大利 |
1975年10月2日 | 烏拉圭 | 2010年2月8日 | 加拿大 |
播出信息
播出時間 | 播出平台 |
---|---|
2016年10月21日 | 廊坊電視台電影頻道 |
碟片發行
2008年,在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和攝影師戈登·威利斯的指導下,由Film Preserve公司的電影修復師羅伯特·A·哈里斯監修一年多而完成的《教父:科波拉修復版》四碟藍光碟得以發行。
影片評價
國內評價
相比《教父1》,《教父2》的劇情敘事相對緩慢,不以故事的精彩激烈博喝彩,而是通過細膩的人物心理描寫和巧妙獨到的敘事安排贏得人們的尊重。因而從根本上來說,《教父2》更像是一部心理片。在影片200分鐘的篇幅里,導演想要表達的東西太多,又不希望表達的太表面,因而劇情稍顯拖沓,卻能在緩慢中見真功夫。為了保持整部電影的基調,導演甚至不惜拋棄一些吸引眼球的暗殺、血腥場面,把暴力的因素壓縮到極有限的部分,與《教父1》大氣緊張的氣氛大相逕庭(新浪網評)。
《教父2》以第二代教父邁克·柯里昂的奮鬥史為主線,並在這條主線延續的同時,不斷插入第一代教父維托·柯里昂的奮鬥史作為影片的副線。影片以現實與回憶交織的手法對兩代教父的性格進行了對比。而這種有歷史淵源的人物品格的描寫,也使得影片主人公的形象更具深度:維托·柯里昂熱愛他的家人,他變成小偷是被朋友設計,暗殺佛羅齊是不滿他貪得無厭欺壓同胞,甚至被逼去為寡婦向房東說情也是自掏腰包幫助人。因此維托·柯里昂崛起成為教父完全是因為膽識過人,得道多助;而相對的邁克·柯里昂想將黑道生意合法化,自始至終狠厲殘暴。他對身邊每一個人都懷疑,只相信自己;而對於自己的妻子凱,他也完全沒有愛情存在,夫妻之間只有主人和奴隸式的命令關係。色厲內荏的邁克·柯里昂,為了維持他的教父地位而不惜把一切的異己剷除,包括他最親密的家人,最終他成功了,但代價是孤獨的痛楚(新浪網評)。
國外評價
片中與邁克·柯里昂的掌權上位並排呈現的是對他父親維多青年時代的倒敘。這些發生在西西里和舊時紐約的片段,採用了描述年輕人奮鬥歷程的傳統模式,展示了黑手黨之道是如何注入柯里昂家族血脈之中的。要幹大事就必須採用殺人手段,溫情脈脈的面紗也無法掩蓋這一點。科波拉或多或少弱化了影片中一些場景的野蠻和暴力。比如年輕時的維多擊斃紐約黑幫頭目的那場戲,鏡頭通過維多的視角拍攝,並跟隨他翻越一個個屋頂、跟蹤對手,然後又成功地逃脫。此時觀眾的視點與電影融為一體,從而創造出一種身臨其境的現場感。
《教父2》中關於邁克的部分因其故事情節跌宕起伏而抓住了觀眾的心。影片充分展示了邁克在壓力下的崩潰。不少觀眾還記得他年輕時候是一名驕傲的戰爭英雄、成功的大學生,想要過一種正當合法的生活。然而,在他與凱結婚的當日,妻子最先開始認識到柯里昂家族的掌控範圍無所不包,就像蠶繭一樣令人窒息。永遠會有一些事情她不會被告知、不會被信任。最終,邁克除了年邁的母親以外,已經沒有人可以傾訴和信任。在與母親那段專注而動情的談話中,邁克表現出來的絕望,為電影的最後一幕作了充分的註解。
相比於《教父1》,《教父2》中的配樂發揮了更大的作用。它那懷舊而感傷的旋律,令人想起一個已經逝去的年代,在人心中掀起了許多本不屬於這樣一個故事的情感波動;如果影片採用的是犯罪片的傳統配樂手法,觀眾則不會如此動感情。在《教父2》中,邁克·柯里昂失去了身上殘存的一點良知,變成一具失了魂的空殼,內心惶恐而又冷酷無情。如果說音樂喚起一種憐憫的話,那正是邁克的自我憐憫。如果尼諾·羅塔的配樂再跳動有力一點的話,觀眾就可能就會把邁克理解成電影 《疤面煞星》中托尼·蒙大拿那樣的角色。然而,影片哀傷的音樂產生了完全不同的效果,因為音樂在為感情推波助瀾中所起的作用,往往會比故事本身更為有力、更為微妙(美國影評人羅傑·伊伯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