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讓學生喜聞樂見》(作者毛啟鑒)著重探討了如何使新課程提倡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真正進人到課堂之中。《教學設計讓學生喜聞樂見》介紹了東西方課堂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教學策略,總結了國內外課堂教學改革的成功經驗,為教師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提供指導和幫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教學設計讓學生喜聞樂見/集思廣益論教學
-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頁數:186頁
- 開本:16
- 作者:毛啟鑒
- 出版日期:2012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639459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教學設計讓學生喜聞樂見》立足學校教育與管理,理論結合實踐,是多位教育界專家、學者以及校長、一線教師們集思廣益、辛勤筆耕的結晶。
《教學設計讓學生喜聞樂見》(作者毛啟鑒)介紹了東西方課堂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教學策略,總結了國內外課堂教學改革的成功經驗,為教師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提供指導和幫助。
《教學設計讓學生喜聞樂見》(作者毛啟鑒)介紹了東西方課堂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教學策略,總結了國內外課堂教學改革的成功經驗,為教師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提供指導和幫助。
圖書目錄
一、課堂教學設計
課堂教學設計的標準
課堂教學設計的模式
把握教學結構設計的基本理念
教學結構設計的原則
教學結構設計的內容
選擇高效的教學組織形式
課堂教學設計是高效教學的關鍵
不打無準備之戰
科學合理地進行課堂教學設計
了解學生是課堂教學設計的“出發點”
課堂教學設計以學生為主體
二、學情分析與教學策略
學情分析要有針對性
重視學習者學習風格分析
教學任務分析
教學策略與相關概念的聯繫與區別
教學策略的特徵與結構
教學策略選擇與制定的依據與原則
摒棄拿來主義
創設教學情境的禁忌
三、教學模式的研究與發展
教學模式的涵義
教學模式的特點和功能
教學模式的歷史發展
教學模式的發展趨勢
教學模式研究的意義、方法和過程
教學模式的選擇和運用
教學模式選擇和運用的基本原則
直接指導的學習環境營造
四、教學模式的選擇與運用
角色扮演型教學模式
探究型教學模式
研究訓練型教學模式
群體調查型教學模式
社會型教學模式
非指導性教學模式
課堂會議型教學模式
掌握學習模式
程式教學模式
直接指導型教學模式
模擬訓練型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設計的標準
課堂教學設計的模式
把握教學結構設計的基本理念
教學結構設計的原則
教學結構設計的內容
選擇高效的教學組織形式
課堂教學設計是高效教學的關鍵
不打無準備之戰
科學合理地進行課堂教學設計
了解學生是課堂教學設計的“出發點”
課堂教學設計以學生為主體
二、學情分析與教學策略
學情分析要有針對性
重視學習者學習風格分析
教學任務分析
教學策略與相關概念的聯繫與區別
教學策略的特徵與結構
教學策略選擇與制定的依據與原則
摒棄拿來主義
創設教學情境的禁忌
三、教學模式的研究與發展
教學模式的涵義
教學模式的特點和功能
教學模式的歷史發展
教學模式的發展趨勢
教學模式研究的意義、方法和過程
教學模式的選擇和運用
教學模式選擇和運用的基本原則
直接指導的學習環境營造
四、教學模式的選擇與運用
角色扮演型教學模式
探究型教學模式
研究訓練型教學模式
群體調查型教學模式
社會型教學模式
非指導性教學模式
課堂會議型教學模式
掌握學習模式
程式教學模式
直接指導型教學模式
模擬訓練型教學模式
文摘
合理的課堂教學結構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要把握好教學結構設計的理念,根據教學結構的原則,選擇高效的教學組織形式,從而更好地安排教學設計的內容。
1.以“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唯一宗旨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把“學生髮展”作為基本的課程理念,“學生的發展”既指全體學生的發展,也指全面和諧的發展、終身持續的發展、活潑主動的發展和個性特長的發展。在此背景下,教師的課堂教學結構設計應體現這一思想,對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進行更富教育意義的設計,為每位學生的發展創造合適的“學習的條件”。要尊重學生的獨特差異,在課堂教學結構設計中,要保留一定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捕捉、表達自己的感受、體會,為不同學力的學生提供合適的學習時間和支持。在設計教學過程中,不但要針對不同學習內容設計不同的學習方式、活動方式,還要在同一學習任務中考慮到學生學習方式的差異,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嘗試機會。當然,在大班級授課的現實條件下,每個學生自主活動的時間、空間是有限的,加上教學進度與考試評價制度的制約,教師似乎難以給學生太多的選擇機會。但是,在設計教學時,還是應該關注這一問題,因為這是求得教學實效並節約學生精力、激發學生興趣的必然要求。
2.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供空間
傳統的課堂教學,學生主要是“聽中學”和“看中學”——學生聽教師講解,看教師提供的教具、圖片或錄像,在聽或看的過程中思考記憶。新課程的實施,特別要求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確立學生在課程中的主體地位,建立自主、探索、發現、研究以及合作學習的機制。而要真正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加以引導、扶持。所以課堂教學結構設計要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創造機會,使課堂教學不僅成為學生學會知識的過程,還成為學生形成科學合理的學習方式的訓練基地。教學結構設計中應當創設一定的情境,提供相應的教學條件,通過教材呈現方式的變革、活動任務的“交付”、教學方式與師生互動方式的變化,最大限度地組織學生親歷探究過程,在動手、動口、動腦和“做中學”、“用中學”的協作參與中,發展他們的個性和能力。
3.以實現“三維目標”為導向
我國傳統的課程過於注重知識的授受,學生成了“信息庫”,空有著大容量的靜態的“知識”,遇到實際問題,缺乏解決問題的創造能力。新課程把“過程與方法”也作為課程目標之一。在具體的教學結構設計中,要注意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結協作的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在操作實驗或深人實際生活的過程中學習,讓學生從自己的直接經驗中學習,或者從他人的經驗(例如對某些事實或現象的介紹資料)中通過再發現來學習。另外,在課堂教學結構設計中,還要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使教學過程不僅是一個完成知識授受的過程,還成為一個蘊含著豐富情感、人生哲理的教育性的動態過程,使學生在學得知識的同時學會做人,養成健康的心理素質、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4.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
在課堂教學結構的設計中,把教學過程考慮得細一點,把可能出現的問題估計得充分一點,尤其是涉及多種教育資源的整合時,多一些事前的準備,應該說都是必要的。但是,教學結構方案不是施工的圖紙。它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要圍繞學生、學情做必要的情境化的調整。一些教師常苦惱於是否完成了教案或是否走完了預定的教學程式,這其實是沒有必要的。作為事先的計畫或構想,一成不變地得以實現是少有的,大多要做一點調整,更何況在今天大家都強調學生主體性、強調“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大背景下,就要圍繞“學生的發展”這一核心進行各種教學設計。在學生的發展需要面前,方案、計畫可以調整,它們可以因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而改變。從這個角度說,教師不但要在課堂教學結構設計上下功夫,還應該著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應變能力,以在實際教學活動中自如地處理各種“意外事件”。P19-20
1.以“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唯一宗旨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把“學生髮展”作為基本的課程理念,“學生的發展”既指全體學生的發展,也指全面和諧的發展、終身持續的發展、活潑主動的發展和個性特長的發展。在此背景下,教師的課堂教學結構設計應體現這一思想,對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進行更富教育意義的設計,為每位學生的發展創造合適的“學習的條件”。要尊重學生的獨特差異,在課堂教學結構設計中,要保留一定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捕捉、表達自己的感受、體會,為不同學力的學生提供合適的學習時間和支持。在設計教學過程中,不但要針對不同學習內容設計不同的學習方式、活動方式,還要在同一學習任務中考慮到學生學習方式的差異,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嘗試機會。當然,在大班級授課的現實條件下,每個學生自主活動的時間、空間是有限的,加上教學進度與考試評價制度的制約,教師似乎難以給學生太多的選擇機會。但是,在設計教學時,還是應該關注這一問題,因為這是求得教學實效並節約學生精力、激發學生興趣的必然要求。
2.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供空間
傳統的課堂教學,學生主要是“聽中學”和“看中學”——學生聽教師講解,看教師提供的教具、圖片或錄像,在聽或看的過程中思考記憶。新課程的實施,特別要求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確立學生在課程中的主體地位,建立自主、探索、發現、研究以及合作學習的機制。而要真正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加以引導、扶持。所以課堂教學結構設計要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創造機會,使課堂教學不僅成為學生學會知識的過程,還成為學生形成科學合理的學習方式的訓練基地。教學結構設計中應當創設一定的情境,提供相應的教學條件,通過教材呈現方式的變革、活動任務的“交付”、教學方式與師生互動方式的變化,最大限度地組織學生親歷探究過程,在動手、動口、動腦和“做中學”、“用中學”的協作參與中,發展他們的個性和能力。
3.以實現“三維目標”為導向
我國傳統的課程過於注重知識的授受,學生成了“信息庫”,空有著大容量的靜態的“知識”,遇到實際問題,缺乏解決問題的創造能力。新課程把“過程與方法”也作為課程目標之一。在具體的教學結構設計中,要注意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結協作的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在操作實驗或深人實際生活的過程中學習,讓學生從自己的直接經驗中學習,或者從他人的經驗(例如對某些事實或現象的介紹資料)中通過再發現來學習。另外,在課堂教學結構設計中,還要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使教學過程不僅是一個完成知識授受的過程,還成為一個蘊含著豐富情感、人生哲理的教育性的動態過程,使學生在學得知識的同時學會做人,養成健康的心理素質、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4.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
在課堂教學結構的設計中,把教學過程考慮得細一點,把可能出現的問題估計得充分一點,尤其是涉及多種教育資源的整合時,多一些事前的準備,應該說都是必要的。但是,教學結構方案不是施工的圖紙。它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要圍繞學生、學情做必要的情境化的調整。一些教師常苦惱於是否完成了教案或是否走完了預定的教學程式,這其實是沒有必要的。作為事先的計畫或構想,一成不變地得以實現是少有的,大多要做一點調整,更何況在今天大家都強調學生主體性、強調“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大背景下,就要圍繞“學生的發展”這一核心進行各種教學設計。在學生的發展需要面前,方案、計畫可以調整,它們可以因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而改變。從這個角度說,教師不但要在課堂教學結構設計上下功夫,還應該著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應變能力,以在實際教學活動中自如地處理各種“意外事件”。P19-20
序言
學校教育是每個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每個人在學校里接受計畫性的指導,系統地學習文化知識、社會規範、道德準則和價值觀念。學校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講,決定著個人社會化的水平和性質,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基地。因此,學校教育越來越受重視,在社會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本書立足學校教育與管理,理論結合實踐,是多位教育界專家、學者以及校長、一線教師們集思廣益、辛勤筆耕的結晶。
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要求我們培養的一代新人不僅要掌握豐富的知識,而且必須具備獨立探索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現代教育應該使學生獲得扎紮實實的知識,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只有正確理解和處理好教與學的互動性關係,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與學的任務。
本書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注重實際,使讀者所學知識便於在教學實踐中套用;
二是針對性較強,主要面向師範生和一線中國小老師、班主任、校長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三是緊密結合教學實際,尤其與“新課改”聯繫密切;
四是實用性強,重點介紹學校教育教學實踐與學校管理的基本方法;
五是互動性強,既有利於學生學,又有利於教師教;
六是注重時代性,介紹了國內外關於學校教學及其教育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書以“傳統的教學理論,最新的教學方法”為立足點,把教育教學理論和教育教學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系統地研究課堂教學的規律和實踐,研究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實際問題。目前,在我國的學校教育中,課堂教學仍然是一種主要的教育教學活動,要想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效果效率,就必須充分尊重和套用教育科學理論,系統學習、研究、提高課堂教學藝術水平,這不僅是對課堂教學的客觀要求,而且是教育教學研究的發展趨勢之一。因此,有志於從事教育事業去當一名教師的教育專業學生,都有必要去學習、研究課堂教學藝術,為今後做一名合格的教師進行充分的準備。
本書著重探討了如何使新課程提倡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真正進人到課堂之中。介紹了東西方課堂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教學策略,總結了國內外課堂教學改革的成功經驗,為教師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提供指導和幫助。
希望本書能夠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促進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在完善學校教學管理工作等方面發揮一定的積極作用。
由於時間、經驗的關係,本書在編寫等方面,必定存在不足和錯誤之處,衷心希望廣大讀者、一線教師及教育界人士批評指正。
本書編委會
2012年6月
本書立足學校教育與管理,理論結合實踐,是多位教育界專家、學者以及校長、一線教師們集思廣益、辛勤筆耕的結晶。
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要求我們培養的一代新人不僅要掌握豐富的知識,而且必須具備獨立探索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現代教育應該使學生獲得扎紮實實的知識,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只有正確理解和處理好教與學的互動性關係,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與學的任務。
本書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注重實際,使讀者所學知識便於在教學實踐中套用;
二是針對性較強,主要面向師範生和一線中國小老師、班主任、校長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三是緊密結合教學實際,尤其與“新課改”聯繫密切;
四是實用性強,重點介紹學校教育教學實踐與學校管理的基本方法;
五是互動性強,既有利於學生學,又有利於教師教;
六是注重時代性,介紹了國內外關於學校教學及其教育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書以“傳統的教學理論,最新的教學方法”為立足點,把教育教學理論和教育教學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系統地研究課堂教學的規律和實踐,研究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實際問題。目前,在我國的學校教育中,課堂教學仍然是一種主要的教育教學活動,要想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效果效率,就必須充分尊重和套用教育科學理論,系統學習、研究、提高課堂教學藝術水平,這不僅是對課堂教學的客觀要求,而且是教育教學研究的發展趨勢之一。因此,有志於從事教育事業去當一名教師的教育專業學生,都有必要去學習、研究課堂教學藝術,為今後做一名合格的教師進行充分的準備。
本書著重探討了如何使新課程提倡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真正進人到課堂之中。介紹了東西方課堂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教學策略,總結了國內外課堂教學改革的成功經驗,為教師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提供指導和幫助。
希望本書能夠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促進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在完善學校教學管理工作等方面發揮一定的積極作用。
由於時間、經驗的關係,本書在編寫等方面,必定存在不足和錯誤之處,衷心希望廣大讀者、一線教師及教育界人士批評指正。
本書編委會
201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