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士戰爭

教士戰爭(War of the Priests)從1467年開始到1479年結束,是波蘭王國與獨立的普魯士王國瓦爾米亞大主教區之間的長期戰爭。

簡介,背景,戰爭過程,

簡介

瓦爾米亞大主教區是14世紀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詔令建立的。1466年簽訂的《第二次托倫和約》的條款引發了波蘭國王卡齊米日四世與瓦爾米亞大主教區的衝突。

背景

瓦爾米亞大主教區是條頓騎士團國轄下擁有自治權的大主教區,大主教也是騎士團的成員,直到15世紀初,歷任大主教都保持對騎士團的忠誠。1410年,騎士團在格倫瓦爾德戰役戰敗,於1411年與波蘭-立陶宛聯盟簽訂了《第一次托倫和約》,向對方賠付大額賠款。為了支付賠款,條頓騎士團在國內增加稅收。最後,騎士團的政策和加稅行為導致了內部部分成員的反對和普魯士聯盟在1440的反抗。
普魯士聯盟最終與波蘭國王卡齊米日四世結盟,並發動了“十三年戰爭”(1454-1466)。瓦爾米爾大主教Paul von Legendorf在戰爭的最後一年加入了普魯士聯盟(1466)。《第二次托倫和約》劃出西普魯士部分城市成立附屬於波蘭王國的普魯士王國,瓦爾米亞大主教區保持其原有特權。

戰爭過程

1467年,瓦爾米亞大主教區拒絕接受波蘭國王卡齊米日四世任命的主教,另選Nicolaus von Tüngen為大主教。這件事引發了雙方的衝突,大主教Nicolaus von Tüngen得到條頓騎士團和匈牙利國王馬加什一世的支持。1478年,波蘭國王卡齊米日四世入侵瓦爾米亞,圍攻布勞恩斯堡。
1479年簽訂的《第一次彼得庫夫和約》結束了戰爭。和約規定,波蘭國王卡齊米日四世接受Nicolaus von Tüngen擔任瓦爾米亞大主教,並確認了大主教區的若干特權;大主教確認波蘭王國對瓦爾米亞的所有權,要求教會只能選擇“波蘭國王屬意的”人選作為大主教,瓦爾米亞人必須效忠於他。
然而,10年後另一位大主教Lucas Watzenrode重新挑起了瓦爾米亞教會與卡齊米日四世的衝突。瓦爾米亞主教區直接得到教皇批准獲得免稅地位,從屬於格涅茲諾大主教區的管轄,但在政治上,瓦爾米亞地區仍屬於波蘭王室所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