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尖塔

教堂尖塔

《教堂尖塔》1964年出版的圖書,是一篇長篇小說,作者是(英)威廉·戈爾丁。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教堂尖塔
  • 外文名稱:The Spire
  • 作品別名:塔尖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作者:(英)威廉·戈爾丁
  • 字數:147000
  • 首版時間:1964
內容介紹,創作背景,主要人物,作品賞析,諷刺色彩,象徵意象,中文版本,作者簡介,

內容介紹

聖母馬利亞大教堂的教長喬斯林似乎感到了主在召喚,要他為了主的榮光去建造一座四百英尺高的尖塔。他不顧教士們的反對,對於營造商羅傑·梅森的忠告充耳不聞,在沒有地基的情況下硬逼著羅傑·梅森和工人們往上造尖塔。隨著工程的進展,教堂的負重不斷增加,四根支柱不堪重負,發出可怕的呻吟。出於無奈,在完成了尖塔下層的塔之後,工人們只好造了一座小丑帽一般的尖塔。尖塔內層是八角木架,外層是薄石塊,石塊用鋼纜繃緊。即使如此,固定尖塔外層石塊的鋼纜還是斷裂了。石塊碎裂,像飛彈似的落下,內層的八角木架也傾斜了,無力地靠在護牆上。由於失敗和四面受敵,也由於病痛的折磨,喬斯林在病榻上淒涼地走完了自己生命的歷程。

創作背景

戈爾丁曾任教於索爾斯伯里中學並曾提到索爾斯伯里就是《教堂尖塔》的原型。索爾斯伯里大教堂高聳的尖塔激起了戈爾丁對於理想追求的豐富聯想,以及教堂對於精神層面的特殊含義,戈爾丁將他第五部小說的背景放在了教堂。

主要人物

喬斯林
作為聖母瑪利亞大教堂的教長,他聽從上帝的召喚,為了上帝榮耀而營造尖塔。在尖塔的建造過程中,他承受了種種的苦難與壓力。喬斯林努力說服建築師梅森留下來建造尖塔,當爭執白熱化的時候,他還得違心地動用非常手段,使梅森成為“完成這項工作的囚徒”。他煞費苦心地為建造尖塔籌款,還得千方百計地設法平息其他教士的怨怒以及安塞爾姆的誣告。
羅傑·梅森
尖塔的主建築師。梅森自己熟悉建築法則,但他向喬斯林說明建築法則時顯得蒼白無力。梅森在喬斯林面前則顯得有些無能,他既不能規勸喬斯林回歸理性,又不能很好地掌控自己的建築工人,他想離開喬斯林到別處承攬工程的計畫也被喬斯林的斡旋所阻止。
古迪
古迪起著維繫信仰、維繫喬斯林和梅森的合作關係的作用。她是喬斯林和梅森共同垂涎的對象,但兩個人垂涎的目的不同,就如同他們信仰的真理不同一樣。古迪不幸死於難產,喬斯林為此感到難過,並對自己的過去進行反省。而梅森的反應則十分強烈,他立時失去了理智,將建築師的責任拋到九霄雲外。

作品賞析

諷刺色彩

喬斯林對於理想的追求,對於現實的無知,小說中滑稽而又充滿悲劇性的氛圍,使《教堂尖塔》充滿了強烈的諷刺色彩。從這一意義上看,喬斯林與塞萬提斯筆下的堂吉訶德不無相通之處,區別僅在於喬斯林的“執迷不悟”。無論在旁人的心目中他是多么的幼稚可笑,無論反對的力量是多么的強大,喬斯林都在努力追求著自己的目標。無論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是多么的遙遠,他那純真的信念都在強有力地激勵著他,克服一切困難,讓尖塔高聳在教堂頂上。
《教堂尖塔》強烈的諷刺色彩還表現在另一個方面。造尖塔是為了主的榮光,而喬斯林請來造尖塔的人卻是一群異教徒,他們把教堂攪得烏煙瘴氣。在這裡,戈爾丁似乎是在影射一種信仰的危機。求助於異教徒,本身就是一種命運的嘲弄。喬斯林自以為是心地純潔的,卻又抑制不住對古迪的欲望。在古迪臨盆之際,他想去幫助,卻使得古迪驚恐萬狀,以為喬斯林是來譴責她與羅傑的私通行為的,因此在傷痛和巨大的心理壓力之下一命歸天。喬斯林一向鄙視以美色換取國王青睞的姨媽艾莉森夫人,卻又不斷從她那兒獲取資助建造尖塔。更具諷刺意味的是:他的教長職位也是因為艾莉森夫人取悅了國王之後才得到的。事實上,儘管喬斯林虔誠地尋求著理想和愛,卻無法擺脫內心深處的骯髒,也無法擺脫現實生活中的污濁。在這一問題上,戈爾丁表現出了他獨特的洞察力。

象徵意象

在貌似荒誕的表面之下,戈爾丁對當代西方的社會現實、對西方人所面臨的精神危機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他力圖在自己的藝術創作中尋找出路。
從象徵層面看,喬斯林造怪尖塔之舉,實際上寄託了戈爾丁對於理想的追求。這可以從喬斯林這一人物性格的塑造,從戈爾丁所運用的《聖經》典故、象徵與意象來推斷。首先,喬斯林造尖塔並不帶有任何功利的色彩,而是為了主的榮光。儘管在實際問題上他顯得是那么的無知,他的行為動機卻是高尚、純潔的,這實際上象徵了一種理想的追求。其次是他所面臨的一種兩難處境。要造尖塔,就意味著全身心的投入。履行這一職責,同時也意味著通常意義上的瀆職。為了造尖塔,他將教堂的日常事務棄置不顧,教堂的彌撒儀式也因此而被迫中斷。這一切導致了他本人災難性的結局。然而他卻選擇了這樣一種結局,從而也反映出喬斯林追求理想的堅定信念與堅強決心。
貫穿於整部小說的三個意象也是理解《教堂尖塔》思想內容的重要線索。
第一個意象是六翼天使撤拉弗。《聖經》中的撒拉弗是守衛上帝寶座的天使。他將紅炭用火剪從聖壇上取下,以炭沾口,消除罪孽。在喬斯林造尖塔的過程中,天使時常來到。在風中、在雨中、在祈禱室里,溫暖著喬斯林的背部。雖然小說中的撒拉弗並沒有使用紅炭火,但是,戈爾丁運用撒拉弗這一形象,似乎仍然在暗示:造尖塔的過程也同時是消除罪孽、淨化靈魂的過程。造尖塔的啟示產生於祈禱,而喬斯林當時祈禱的目的是要消除自身的驕傲。隨著工程的進展,喬斯林自身的醜惡也不斷得以暴露,從而獲得靈魂的救贖。面臨著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機,戈爾丁試圖要做到的,是在《聖經》中、在精神奮鬥中尋找出路,呼喚著靈魂的淨化。
第二個意象是網。當教堂的石柱在重壓之下發出可怕的呻吟時,羅傑懇求喬斯林允許他們停工。喬斯林卻說他們已經陷入了一張網中,欲罷不能了。這是上帝之網,尖塔是“最高的祈禱示意圖”,喬斯林和羅傑都是上帝所選中,去完成這一光榮使命的。雖然這有悖於常理,但是“主並沒有要求人類去理性地處事”。“在某一深層,卻有指令要你去做毫無意義的事。如果人類虔誠,新事物就會出現。”這事實上也反映了喬斯林為尋求理想的堅定信念和堅忍精神,虔誠與堅忍最終必將帶來自由。
第三個意象是蘋果樹。在喬斯林彌留之際,尖塔在他的心目中成了蘋果樹,而且,戈爾丁用了“the”這個定冠詞,顯然是特指某一棵樹。關於這一點,Boyd指出:偷食禁果給世界帶來了死亡,給我們帶來了災難。然而,也帶來了使人類獲得救贖的基督,從而為人類增添了榮耀。喬斯林嘗到了他自身及周圍人的邪惡之苦,但卻使“人類希望的閃光顯現”。這是喬斯林所孜孜以求的,也是戈爾丁所苦苦尋求的。

中文版本

出版年名稱譯者出版社頁數
2001.05
教堂尖塔
周欣
上海譯文出版社
210
2015.01
戈爾丁文集:教堂尖塔
周欣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

作者簡介

威廉·戈爾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3)英國小說家。生於英格蘭康沃爾郡一個知識分子家庭,自小愛好文學。由於他的小說“具有清晰的現實主義敘述技巧以及虛構故事的多樣性與普遍性,闡述了今日世界人類的狀況”,198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戈爾丁是個多產作家,主要作品有《蠅王》、《繼承者》、《品契·馬丁》、《自由墮落》、《塔尖》、《金字塔》、《看得見的黑暗》、《航程祭典》、《紙人》、《近方位》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