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神學

敘事神學

敘事神學是在70年代被廣泛採用,主張信仰乃在於把個人的故事與其信仰群體的故事連結一起,而至終則連結於神在世界所作的大敘事中。

主要神學家有:理察‧尼布爾(Richard Niebuhr),郝華斯(Stanley Hauerwas) ,史卓普(George Stroup),和麥克藍頓(James McClendon)。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敘事神學
  • 神學家:理察‧尼布爾
  • 時間:70年代
  • 主張:信仰
敘事神學,時代背景,解決問題,問題回應,重要性,

敘事神學

敘事神學(Narrative Theology),現代基督教神學思潮。其研究主要涉及“釋經學”領域。“敘事”在基督教《聖經》中占很大比例。但傳統神學或訴諸“寓意”解釋聖經敘事部分,或從狹隘的歷史性觀點出發將其解作過去發生的事件,或出於得出教義的目的認為敘事是以故事形式出現的關於教義的陳述。“敘事神學”反對上述觀點和傾向,試圖從敘事本身的特性出發去解釋敘事。敘事不僅僅敘說歷史的事件,而且也在說明它們的意義,說明為什麼會發生這些歷史事件,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局。《聖經》的敘事表明,歷史是統一的,是有一定的發展方向的,上帝是歷史命運的主宰者,上帝主持著公義,上帝通過啟示為人類立法和制訂道德規範。但是上帝的啟示是在歷史的過程中逐步進行的,同時上帝給人自由,讓人自己作出抉擇,並自己對自己的抉擇承擔責任。於是,當讀者閱讀聖經敘事的時候,會把自己帶到這種敘事的意義尋求中去,會發現自己是在與聖經敘事意義的啟明者和救恩歷史精神的承擔者-“上帝”-對話。“敘事神學”致力於通過套用現代釋義學研究成果闡述聖經敘事的意義,從而把基督教神學建立在活生生的聖經文本的基礎上。

時代背景

一、十八、十九世紀,歷史批判法評擊傳統基督教神學「前批判」的聖經閱讀方式,使學者開始質疑聖經事件的歷史準確性,動搖他們對聖經世界的信心。
二、在二十世紀70年代,因為傳統研究舊約神學方式遇到瓶頸,以及聖經在神學中的地位出現危機,加上聖經研究學有新的發展等,驅使學者們轉向敘事神學謀求研究神學的新出路。
三、30至40年代,新正統派的啟示觀,如:李察‧尼布爾提出基督教信念的根本是建基在一個由聖經故事所決定的歷史架構上,故神的啟示是透過歷史作媒介帶出來;巴特強調耶穌的道成肉身是神的道啟示在人類歷史中,聖經故事成為人與神相遇的場景,這些啟示觀為後來敘事神學的發展鋪路。

解決問題

一、十八、十九世紀的自由主義神學將文本以外的意識形態注入聖經內;而歷史批判方法詮釋聖經事件時則重視敘事的歷史層面,忽略了文本的敘事形式和字面意義,不但把福音書敘事的形式撕裂破碎,更轉移了聖經敘述意義的軌道,以現實世界成為解釋聖經的框架來檢視聖經對人類經驗的適切性,以人的經驗而不是以神的啟示來詮釋聖經,聖經的權威逐漸被忽視。
二、過去詮釋聖經,把故事與其真理分割,故學者面對的挑戰就是將聖經故事與敘事結構的實體相關聯起來。
三、傳統神學以抽象、命題式、系統性、客觀性地表達聖經的真理,難以將聖經世界與現今世界的鴻溝銜接起來。另外,神學的本源聖經本身是以敘事為主,也不是以命題來書寫,而信徒的生命處境更不是非黑則白的清晰明確,傳統命題式的神學未能回響真實處境的需要,神學家發現敘事的重要性,因能提供另一不同角度和範疇為切入點,但敘事神學家在「敘事」一詞的定義,和神學論述方向上,觀點難以取得一致,當前急務是要為敘事神學下定義和整合各神學觀點。

  

問題回應

敘事神學家試圖從不同的角度來解決上述的挑戰。
一、尼布爾的啟示觀提出對歷史雙重了解的理論:由客觀事件組成的外在歷史和在個人與團體組成的內在歷史,即可以以旁觀角度分析一聖經事件,同時也能將此事件內化而領悟神在其中的啟示,再讓此啟示成為信仰團體繼續傳承來解釋其他事情的依據。湯紹源說:「尼布爾要指出:1.基督徒的身分是有過去的歷史和現在的場景,神在聖經的歷史中啟示自己,故基督徒的身份是啟示的一種流露;2.解釋聖經才能闡明啟示;3.而惟有擁有歷史承繼人身份的人才有資格套用和解釋聖經;4.這群體須參與歷代解釋聖經的群體的屬靈傳統和經歷」。]換言之,敘事在神學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視的。
二、為了不讓聖經故事與其真理分割,有些學者研究出敘事神學的「結構法」,即留意聖經故事的結構與形式,怎樣把故事的內容表達出來,因相信聖經故事與敘事結構實體兩者間關係密切。曹偉彤解釋說:「弗瑞(Hans Frei)認為聖經敘事的意義是藏在故事的敘事形式和其內容里,神與人的關係是揭露在敘事的邏輯關係內,因此,聖經敘事是自我詮釋,無須透過文本以外去了解敘事的意義和真理。」換言之,讀者可從故事的敘事結構和邏輯就可以尋找到故事的意義。
三、有一些敘事思想家則嘗試從聖經故事找出其倫理意義,及對今日生活的含義。當中有麥克藍頓(James McClendon),他強調故事對群體德性的發展是必要的,因為透過故事,可發現人如何在其生活與環境中套用其信仰團體的神學。也因此,他嘗試先講倫理,然後把故事的倫理系統化,發展成為系統神學。另一以倫理方式來看敘事神學的是郝華斯(Stanley Hauerwas),他提出敘事式的道德觀是建構在品格、視界和敘事三個範疇,所以基督教的敘事能提供暗喻、範疇、觀念去決定人的視界和形塑人的品格。同時,任何自我身分的意識(品格)、對真理的探求(視界),因而都依賴於個別傳統的敘事,所以展示了敘事在倫理的知識論和方法上的重要性。
四、有一些敘事神學家嘗試把神在歷史中的自我啟示與聖經里敘事之間的關聯找出來,將聖經的故事為題材,做系統式的闡釋,為要找出基督教的主要教義。雖然神學家們對此構思意見分歧,但主導者仍在努力中。

重要性

一、現代人對命題式、強硬的教義神學不太感興趣,作為後現代思想影響下的敘事神學,能有效地將基督信仰傳遞給現代的人。教會若能善用聖經故事豐富的想像力和趣味性來布道,使聽者降低抗拒感,能較容易接受福音;同樣,牧者也可善用喻道故事來傳講硬性的教義。當然牧者也當正視每個聖經故事只能片面地呈現真理,故敘事神學與教義神學並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輔助。
二、對今天世界上大部分仍是以口述為其傳統文化的民族而言,邏輯式的思考並非他們所習慣或擅長的,故以故事性的方法來傳揚福音和教導深奧的神學教義是非常有用的途徑,海外基督使團(OMF)在台灣基層,和在泰國的宣教工作,大量地使用聖經故事來傳揚和教導,收到很好的果效,就是最好的例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