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羅氏墓群石刻建於清光緒七年(1881年)。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敖正科年方25歲的獨子敖步錕不幸染病身亡。因過度悲傷,僅過了兩年,敖正科又撒手西去,家中僅存敖家兩代遺孀慘澹經營。敖氏兩代遺孀遂變賣家中大部分田產,在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建成了北墓群。墓群建成後不到十年時間,兩位遺孀又都相繼離世。敖氏族中之人憐憫敖正科一家人的不幸際遇,根據兩位遺孀遺言,遂變賣敖氏家中剩餘的財產,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建成了南墓群。
遺址特點
綜述
敖氏和羅氏墓群石刻分別位於金沙縣石場民族鄉鹿樓村及清池鎮園坪村。敖家墳石刻規模宏大,書畫作品內容豐富、雕刻技藝水平較高;羅氏墓石刻體現了黔西北石雕藝術風格。
敖氏墓群
敖家墳墓群,又稱為敖家墳墓群,匠師唐在廷雕琢,由南、北兩組墓群組成,均坐東朝西,依山勢而建。兩組占地約1000平方米的銀灰色石雕群。南、北兩組墓群相距40餘米,一律沿東西向軸線布局,皆四層台依山勢而立,自西而東逐一向上遞增,構成兩座相似的封閉式四進整體。兩墓群外沿,均以“門樓、牌坊、欄柵、側照壁、後照壁”與分段“牆垣”連線合圍。共有牌坊5座,石裙冢5所。坊高約4米~5米,寬2.5米~3.2米不等。用料除五座牌樓式墓碑鑲嵌的十五方墓誌為青石外,余為細砂石。
羅氏墓群
羅氏墓群石刻與敖家墳隔河相望,占地面積約160平方米,為三碑四柱五帽牌坊。
文物遺存
敖氏墓群石刻
敖氏墓群石刻門樓、牌坊、欄柵、照壁上的圓雕龍鳳、浮雕翼角、鏤雕紋飾等錯落有致,敦厚凝重,典雅古樸。墓群建築上,雲集有清代秀才
楊佐清所撰書作和匠師唐再廷雕琢的石刻。它們以不同規格的形式版面,鑲嵌在墓室的各個部位,形成了“有面必刻,無空不鐫”的格局。書法雕刻楷篆行草兼有,多用陰刻和雙鉤勒技法。其上共有楹聯、題詞、律詩、散文、墓誌等作品數十件,三千餘字。除常見的墓志銘外,“福、壽”“大地奇觀”“冰雪情操”等書刻,字徑達0.6~1.5米不等;聯句及題詞、匾額等,字徑均在15~20厘米左右。版面:題材廣泛,刻工精緻。其構圖選材十分豐富,或取歷史典故,或借神話傳說,或用民間說教,或摹傳統神物,或以大自然的種種現象,在須彌座、抱鼓、柱礎、橫樑、駝峰、嵌板、坊頭、翼角、瓦當等構建上,以線刻、鏤刻凸面減地刻、浮雕、圓雕等技法,勒制出各種形狀的圖案及雕塑。全墓畫圖運用各種人物千餘,馬匹近百,動植物體30多種,花紋圖像50多類。諸如“太公釣魚”“空城計”“武松打虎”“黛玉葬花”“雙獅繡球”“三羊開泰”“四世同堂”“五福拱壽”“六鶴同春”“二十四孝”“雙龍戲珠”“丹鳳朝陽”“龍鳳呈祥”“漁樵耕讀”“琴棋書畫”“福祿壽喜”“文官升堂”“武官坐帳”“人獅共舞”等等。
敖氏墓群石刻版式題材廣泛,構圖選材豐富,或取材歷史故事,或借神話傳說,或用民間說教,或描摹傳統神物,或以自然景物為對象,在須彌座、抱鼓、柱基、橫樑、駝峰、鑲板、坊頭、翼角、瓦當等構件上,以線刻、鏤刻、凸面減地刻、浮雕、圓雕等技法,運刀于堅硬的料石,雕刻出各種形狀的圖案及雕塑一千多幅。眾多生動的刻面內容,充分反映了作者對人類歷史和自然的諳熟和高深的創作意境。全墓群共刻有人物千餘,馬匹近百,植物三十多種,花紋圖案五十多類,表現出較高的水平。
羅氏墓群石刻
羅氏墓群石刻在工藝上保持了中國傳統石刻的線刻、淺浮雕、深浮雕、透雕、鏤空雕、圓雕等工藝,圖案以中國傳統經典文化為主,體現“吉祥如意”“忠孝禮義”和“福祿壽喜”等內容。
歷史文化
相關人物
根據敖氏墓群石刻北墓碑銘文得知:敖正科先輩家境貧寒,但其父敖國治“儉斂一粟,勤惜分陰”,慘澹經營數十載,遂發家致富。敖國治死,敖正科繼承家業。成為一方巨紳。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敖正科獨子步焜“年華廿十五自別雙親,拋妻獨守門廳——年輕早喪!”又二年,敖正科亦亡,落得個“兩代居孀甚慘然。”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敖氏遺孀建成北墓。未及十載,敖氏遺孀又先後全歿。“正科一門絕矣!”族中人憫之,罄其遺產,遂修建南墓,曰:“敖氏節墓”。
文物價值
敖氏墓群石刻內容豐富,結構嚴謹,線條流暢,刻工精細,人物形象逼真,鳥獸生動活潑,花草爭奇鬥豔,書法藝術較超,被稱為“黔西北露天石雕藝術博物館”;羅氏墓群石刻有石刻圖案四百餘幅,題材內容豐富,書法清秀,雕工精湛,充分體現了黔西北石雕藝術風格,被譽為“保留在石頭上的史書”。敖氏和羅氏墓群石刻具有較高的藝術研究價值。
保護措施
所獲榮譽
2023年,敖氏和羅氏墓群石刻被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錄》。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敖氏和羅氏墓群石刻分別位於貴州省畢節市金沙縣石場鄉鹿樓村和清池鎮園坪村。
交通信息
自駕:自貴州省畢節市金沙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敖氏和羅氏墓群石刻(敖氏墓群石刻),路程約42.6千米,用時約59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