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賜大華嚴寺 古為浮山寺,南陳智者大師創建。
即今安徽樅陽。北宋時,遠祿來此開壇說法,香火旺盛。據傳,遠祿曾夢“青鷹入懷”,次日即有精通《華嚴經》的義青禪師前來拜見,故得悟而改寺名為“華嚴寺”。在遠公拓地擴寺之初,因得舒州知州呂濟叔和巢湖周同的資助,築屋周列、規模空前。時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富彥國等多來朝禮問法,與遠祿十分友契。繼遠祿者,有曉雲、大通、古庭等。其時,浮山周圍十餘里山場、田地均為該寺所有;金谷、會聖、觀音、佛母、普陀、白雲諸寺統歸華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敕賜大華嚴寺
- 別名:為浮山寺
- 創建:智者大師
- 時代:南陳
歷史
元季廟毀。明洪武二年(1369年),高僧淨康重建華嚴,成化中又毀於火。明萬曆年間,太史吳應賓、大司馬吳用先捐金恢復寺觀。邵武太守阮自華、吏部侍郎劉東星上疏神宗,請旨護寺。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得旨歸還道場。
時逢雲南高僧朗目本智禪師至此,宏演宗風,大振沙門。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三月二十八日,皇帝、皇太后使欽差任大用賜《藏經》五千餘冊於寺,賜朗目紫衣袈裟一件。萬曆三十年(1602年),全寺重修,諸佛再塑。其間沈王又贈萬金造起大殿,人稱“沈王殿”。
朗目後,有憨山、博山、覺浪、文若、古庵相繼。清康熙年間,安徽巡撫,桐城縣令及安慶府內官紳,恭請無可禪師方以智住持華嚴。因無可雲遊在外,遂派山足來華嚴監院。山足不負師命,於1677年建成“藏經閣”,第二年又建“新普同塔”,寺貌大為改觀。
1682年,清大學士張英,將康熙御筆所書《心經》石刻初拓本送至華嚴寺珍藏;大批鄉賢故老,如何如寵、錢田間、姚康、吳道新等,先後來此酬唱詩文,曾留下許多珍貴的墨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