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敕封護國寺
- 地理位置:泰州市戴南鎮護國街
- 開放時間:全天
- 著名景點:唐王跪過的拜石
歷史沿革,唐朝,宋朝,清朝,民國,新中國,近現代記載,建築特點,名稱來源,地理位置,旅遊特色,相關傳說,
歷史沿革
唐朝
貞觀二十年(647年)春,李世民敕令尉遲敬德於七星莊原破敗小廟處監建禪寺,並親筆題“護國寺”,以旌表“護佑大唐國”之功。該寺原彌勒韋馱神龕上方木匾鐫有“上剎建自大唐”等字樣。寺內的宋、元石礎門墩,鳥獸圖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這些歷史的遺物,見證著寺廟的過去。天王殿前還有一塊唐王跪過的拜石,膝窩深深,雖經千年歲月風塵的洗禮,仍以醒目的痕跡。
宋朝
早在北宋天聖年間,范仲淹奉命修築的攔海大壩———“范公堤”築成。滷水截流,里下河一帶歲時豐稔,“護國寺”得以擴建。護國寺擴建時,天王殿東側一棵皂莢樹占據了地盤,為保護這棵唐代參天古皂莢樹(現已不存),廟內僧人及當地民眾,沒有輕易砍樹建殿,而是將殿宇西移2米多,形成山門殿、天王殿及大雄寶殿不在同一條中軸線上的佛教寺廟建築布局上的獨特現象。
清朝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九月,康熙帝南巡至蘇州、宜興一帶,跟隨其南巡的內閣大學士王士禎(號漁洋)十分熟悉揚泰地區民情民俗,康熙從這位曾任揚州推官的王氏口中得知戴家澤村“護國寺”與唐太宗李世民的一段歷史淵源佳話,遂題“敕封”二字,冠於“護國寺”題名前,寺僧隨即重製石額嵌於第一進山門上方。現存“敕封護國寺”白礬石門額,長125.5厘米、寬30厘米、厚6厘米,距今已有317年。2000年6月,曾在戴南護國寺擔任過住持的中國佛教協會理事、年近九旬的鎮江金山江天禪寺住持慈舟禪師,在該寺對門額上的兩種字型、筆法鑑定後確認:“護國寺”為唐太宗李世民手書,“敕封”二字系康熙御筆。
民國
護國寺第二進為天王殿,硬山屋面,迎門供奉大肚彌勒佛,左右為四大天王,彌勒佛背後是手執寶杵的韋馱像。第三進是大雄寶殿,前帶卷棚,硬山屋面。“大雄”是釋迦牟尼的德號,該殿是寺廟的正殿。大殿之北原有藏經樓,一百多年前遭火災。大殿東側為佛事堂(水陸堂)、齋堂、僧房。民國十三年,戴家澤人陳紹美又捐資對廟宇進行了重修。
新中國
新中國成立後,護國寺先後作為區、鄉、鎮及公社機關用房和興化市戴南中心國小部分校舍。正由於一些公共機構設於護國寺內,護國寺才幸運地避過了歷次運動浩劫,得以保存大部分房屋,為以後重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0年春,由浙江湯丙全老技師設計和敬塑三尊大佛像、十八羅漢像、四大天王(四大金剛)像。2000年5月11日,護國寺舉行玉佛開光大典,前來觀禮膜拜的佛教信徒和善男信女達數千人。2000年6月,曾在戴南護國寺擔任過住持的中國佛教協會理事、年近九旬的鎮江金山江天禪寺住持慈舟禪師,在該寺對門額上的兩種字型、筆法鑑定後確認:“護國寺”為唐太宗李世民手書,“敕封”二字系康熙御筆。
2001年裝金彩繪,耗資60多萬元。大殿東側兩棵已有200多年歷史的銀杏生機盎然。這是一對雌雄樹,雄樹綠陰如蓋,陰蔽著古寺東北角;雌樹已經掛果纍纍。兩棵古樹如同兩位飽經滄桑的老人,在冉冉秋光中顯得安祥平靜。
2002年3月拆除原戴南鎮人民政府臨街三層辦公大樓,由永豐村捐資22萬元修建護國寺山門殿。2002年春,戴南鎮政府將護國寺西邊原戴南國小校遷出,全部移交護國寺。
2003年5月又拆除原政府內4層辦公樓,用募化而來的100多萬元新建東廂客堂和寺院朝南正房。
2004年建東廂客堂和敬塑山門殿薩。
2005年6月募化10多萬元修建東廂齋堂。
近現代記載
清《(嘉慶)東台縣誌》記載:“該寺建於宋,是一座千年古剎。”現存大雄寶殿和天王殿仍保持明清建築風格。原彌勒韋馱神龕上方木匾鐫有“上剎建自大唐”等字樣。寺內的宋、元石礎門墩,鳥獸圖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建國後,區、鄉、鎮及公社機關、鎮中心國小等公共機構設於寺內,護國寺大部分房屋得以保存。
1999年1月24日成立敕封護國寺修復委員會;6月9日迎請回鎮江江天禪寺贈送的釋迦牟尼玉佛像一尊;7月2日起廟宇修建工作啟動,維修大雄寶殿,修復天王殿,年底告竣。
2000年春,由浙江湯丙全老技師設計和敬塑三尊大佛像、十八羅漢像、四大天王像。同年5月11日,護國寺舉行釋迦牟尼玉佛開光大典。
2002年春至2005年底,戴南鎮人民政府拆除原鎮政府臨街三層辦公樓和政府內四層辦公樓,並將護國寺西邊原戴南國小校遷出,騰出地塊全部移交給護國寺,新建山門殿、東廂客(齋)堂和敬塑山門殿菩薩等。
建築特點
今寺前後三進,寺內有三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宇九間。因北宋仁宗天聖年間(一零二三至一零三一)護國寺擴建時,為保護天王殿東側一棵唐代皂莢樹(現已不存),僧眾將殿宇西移兩米多,形成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不在同一條中軸線上的獨特的建築布局。
名稱來源
貞觀二十年(647年)春,李世民敕令尉遲敬德於七星莊原破敗小廟處監建禪寺,並親筆題“護國寺”,以旌表“護佑大唐國”之功。清聖祖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康熙帝南巡時,從隨其南巡的內閣大學士王士禎口中得知護國寺與唐太宗李世民的歷史淵源,遂御題“敕封”二字,冠於“護國寺”前。所以,現在古剎的名稱為“敕封護國寺”。
地理位置
地址:江蘇省泰州市戴南鎮護國路
敕封護國寺
旅遊特色
山門殿單檐歇山屋面,四角飛翹,有斗拱,白礬石門額長一百二十五點五厘米、寬三十厘米,上刻“敕封護國寺”,分兩種字型。清聖祖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康熙帝南巡時,從隨其南巡的內閣大學士王士禎口中得知護國寺與唐太宗李世民的歷史淵源,遂御題“敕封”二字,冠於“護國寺”前。寺僧重製石額嵌于山門殿上方,至今不變。天王殿為硬山屋面,迎門供奉大肚彌勒佛,左右為四大天王,彌勒佛背後是手執寶杵的韋馱像。殿前平放的那塊青石,即傳為唐王李世民跪過的拜石。大雄寶殿前帶卷棚,硬山屋面。住持室西壁掛著慈舟禪師生前手書的一副對聯:護持正法續慧命,國泰民安利有情。
如今,當您走近戴南時,映入眼帘的是寬敞整潔的街道,人氣旺盛的集鎮,欣欣向榮的工業園區,錯落有致的農民別墅群,流光溢彩的現代建築。而歷經千年滄桑的敕封護國寺則為戴南這方熱土增添了一脈幽幽古韻。
相關傳說
相傳唐貞觀十九年(646年),唐太宗李世民征東帶領一班御林軍來到黃海之濱,不料撞上想奪唐朝江山的冤家對頭蓋蘇文。武藝高強的蓋蘇文殺散了保駕兵將,又用鵰翎箭射中唐王的坐騎。李世民落荒而走,蓋蘇文緊追不捨。慌不擇路的李世民輾轉多日逃到一個臨海荒村———七星莊(後稱“戴家澤”),見路邊有座小廟,不管三七二十一地一頭鑽了進去。喪魂落魄的李世民跪對神像禱告:“孤王今日落難,求菩薩顯靈,若救得我李世民,他日一定重修廟宇,再塑金身。”
唐王喘息未定,蓋蘇文已追到小廟前。眼看四野無人,就要進廟搜擒。只見廟門虛掩,門窗俱是纏得密密層層的蜘蛛網,廟堂里布滿了吊吊灰,地上的塵土足有幾寸厚,根本不像有人進來過的樣子。蓋蘇文斷定唐王不會在此藏身,於是騎上快馬追向別處去了。 唐王從佛座後鑽出來,慶幸自己逃過一劫,臨行前虔誠地在菩薩前的拜石上深深一拜,恰在這時保駕大將薛仁貴也尋到廟前,擁著聖駕走了。
唐王回到京城以後,貞觀20年(647年)春,就派一位得力的欽差大臣來到戴家澤,制辦磚瓦木石,招募能工巧匠,在小廟原址上新修了一座雄偉壯觀的廟宇,李世民還親筆題寫山門匾額:“護國寺”,以旌表“護佑大唐國”之功。該寺原彌勒韋馱神龕上方木匾鐫有“上剎建自大唐”等字樣。唐王李世民跪過的那塊青石,至今還平放在護國寺天王殿前,上面的膝蓋痕跡依然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