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藏影—西洋鏡里的皇家建築

故宮藏影—西洋鏡里的皇家建築

《故宮藏影——西洋鏡里的皇家建築》是在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上萬張照片中遴選出的精品,其中相當一批照片是首次公布於世。在這套書中,編者盡力將照片的拍攝地點、或精確或近似的拍攝時間標明出來,並相應地選配一些說明文字,目的就是要將每一張照片的歷史信息儘可能完整地展現給讀者,使這些照片的價值得到充分彰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故宮藏影—西洋鏡里的皇家建築》
  • 作者單霽翔
  • 出版社故宮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8月1日
  • 頁數:406 頁 
  • 定價:360 元
  • 開本:330×250毫米 1/8
  • 裝幀:精裝
  • ISBN:9787513406345 
主要內容,出版背景,目錄,

主要內容

《故宮藏影——西洋鏡里的皇家建築》是在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上萬張照片中遴選出的精品,其中相當一批照片是首次公布於世。在這套書中,編者盡力將照片的拍攝地點、或精確或近似的拍攝時間標明出來,並相應地選配一些說明文字,目的就是要將每一張照片的歷史信息儘可能完整地展現給讀者,使這些照片的價值得到充分彰顯。 在本書中,收錄了紫禁城、西苑三海、三山五園、避暑山莊、西山名勝、皇家陵寢等與宮廷有關的建築照片400餘幀,其中尤以大量的紫禁城內照片最具特色。在這批照片中,從1900年外國攝影師拍攝的最早一批紫禁城內部照片,到20世紀四五十年代作為開放的博物館而留下的館室外景照,時間跨度長達半個世紀之久,而這半個世紀正是紫禁城六百年歷史上最為起伏動盪的一段時間。這期間,既有外敵入侵,共和蒙難,國寶播遷的艱辛,又有建立博物院,大師雲集,宣傳文化精髓的氣概;既有軍閥禁錮,日偽統治的屈辱,又有奮力革命,改朝換代的豪邁……可以說,紫禁城半個世紀的風霜雪雨,與中華民族奮勇不屈、力爭自由的革命歷史緊密相連。這半個世紀的縮影,凝聚在一幀幀灰白照片中,這是紫禁城的記憶遺產,更是民族的歷史財富。
除紫禁城外,大量反映西苑三海、三山五園、避暑山莊百年歷史變遷的照片更具歷史價值。從1860年的清漪園到1912年的避暑山莊,時間跨度也是半個世紀,很多業已消失的歷史建築得以通過歷史照片的形式留存至今,意義非凡。

出版背景

1822年,法國人尼埃普斯(Joseph Nicéphore Niépce)拍攝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張照片——《桌上的物品》。17年後,1839年8月19日,法國科學院向全世界正式公布了由達蓋爾(Louis Jacques Mandé Daguerre)發明的“銀版攝影法”,標誌著攝影術這一對人類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偉大發明的誕生。
其實,中國人與攝影術的淵源並不比西方人晚。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的墨子就發現了攝影術必備的重要光學原理——“小孔成像”,並記錄在《墨經》中流傳下來。就在銀版攝影法剛剛公布的四年後,法國人于勒·埃迪爾在1843年攜帶整套達蓋爾攝影器材來到了中國,拍攝了廣州、澳門一帶的風景照以及當時少數中國人的人像照,這是保存至今的最早的中國照片。同年,一位名叫鄒伯奇的中國人獨立製作出了屬於中國人的第一架相機——攝影器,並攝得“平遠山水”一幅。可以說,于勒·埃迪爾與鄒伯奇是揭開中國近代攝影史序幕的兩位開創者。
故宮博物院現存清末以來各種基質的照片近四萬張(件),拍攝時間最早可以上溯至19世紀六十年代,所攝內容以清末民國人物、宮廷建築為主。在為數眾多的影像收藏中,眾所周知的拍攝於1903年的慈禧太后系列照片,總量在700張以上;包括紫禁城、西苑三海、西郊園林在內的大量宮殿園林照片,在很大程度上指導著今日對現存古建築的保護與利用;19世紀八九十年代清宮曾拍攝過一批中央部院大臣及京外官吏的組照,眾多影響中國近代史的人物影像得以保存;反映遜帝溥儀退位後“小朝廷”生活的歷史照片及其日後寓居天津的生活掠影;還有民國時期在政治、文化、實業、教育、軍事、外交等方面的知名人士等等,這些均是故宮博物院在影像收藏方面的特色種類。

目錄

序言
上篇 從紫禁城到博物院
下編 皇家苑囿與陵寢
圖版索引
編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