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鎮(山西省武鄉縣轄鎮)

故城鎮(山西省武鄉縣轄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故城鎮為一地名,在我國作為鄉鎮名的有:山西省武鄉縣故城鎮,全鎮下轄33個行政村,61個自然村,常住人口17480人(2017年)。總面積153.2平方公里;河北省故城縣故城鎮,位於故城縣縣境東北部,距縣城14.1千米。鎮政府駐故城。轄37個行政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故城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山西省武鄉縣
  • 下轄地區:邵渠、茅莊
  • 面積:153.2平方公里
  • 人口:17480人(2017年)
地理位置,地理狀況,歷史沿革,下屬村莊,人口耕地,交通通訊,經濟狀況,商貿服務,交通電信,文物遺址,故城中學,社會事業,地圖信息,

地理位置

故城鎮位於武鄉縣西部丘陵山區,距縣城25公里處,西漢涅氏縣、東漢涅縣、北魏陽城縣均治此。
故城鎮西至權店村與分水嶺鄉、沁縣、平遙縣接壤;東至與湧泉鄉相鄰;南至獅則溝村與沁縣交界;北與石盤開發區毗連。全鎮下轄33個行政村,61個自然村,常住人口17480人(2017年)。總面積153.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0174畝。是武鄉縣的農業重鎮。2001年原東良鄉併入故城鎮,鎮政府設在故城村。

地理狀況

故城鎮地平水淺,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素有“故城小平川,肥沃土地三萬三”的美譽。該鎮海拔900—1100米,年均降水560毫米,多集中在6—9月份。年均氣溫11度,無霜期150天左右,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型氣候。轄區內河流縱橫,水資源豐富。主要有涅河、大寨河、高台寺河三條河流。涅河為本鎮轄區內的最大河流。較大山峰有:爛柯山,海拔1174米;還有磨則山、白馬山、黑寨垴山等。有南溝、信義、灰咀、北良、大水峪小型水庫5座,機井6 眼,大口井 20多口。有故城萬畝灌區,東良灌區,有節水灌溉工程3處;全鎮有水澆地16230畝。發展高效農業條件得天獨厚。

歷史沿革

西周時代為皋狼城邑。
戰國時代稱涅。西漢置涅縣。
529年 北魏(永安二年)涅縣改稱為陽城縣,縣城一直都在此地。
598年(隋、開皇十八年)陽城縣改稱甲水縣,縣治才由此轉移至相距五華里的甲水村(今沁縣南涅水村)廢縣後設鎮。
2001年原東良鄉併入故城鎮,鎮政府設在故城村。

下屬村莊

陳村、西渠村、邵渠村、南溝村、東良村、陽公嶺村、西棗林村、權店村、茅莊村、山交溝村、大寨村、河底村、磨里村、信義村、五科村、高仁村、李芳村、溫家莊村、五峪村、西良村、范家凹村、東寨底村、李家山村、獅則溝村、北涅水村 溫康村、岸北村、、常家莊村、石仁底村、北良村、故城村、高台寺村。

人口耕地

常住人口17480人(2017年),耕地面積40174畝。

交通通訊

故城鎮地勢平坦,208國道從我鎮穿過,權馬路橫跨我鎮,交通十分便利。近年來,故城鎮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回響縣委、縣政府號召,實施了“村村通”工程,使我鎮的通公路村達到了25個,通電話村達到31個。有線電視村達到25個。

經濟狀況

故城鎮是個地上資源少,地下無礦藏,荒山荒坡廣闊,土地比較充足的純農業鄉鎮,50%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是武鄉縣的農業重鎮、牧業強鎮、蠶果大鎮。2003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4502.5萬元,人均純收入1731元。糧食總產量2106.2萬斤。五峪村反季節蔬菜遠銷北京、河南;東良酥梨遠近聞名,權店梅杏遠銷晉城、河南;茅莊青椒遠銷南方。養殖業為我鎮的支柱產業。全鎮養牛2800多頭;養羊12000多隻;養豬5000多頭;雞20多萬隻。近年來故城鎮大力實施“舍飼圈養工程”,建起了兩座奶牛場,採用“公司+農戶”的形式,發展奶牛200多頭;發展肉驢500多頭。故城鎮是我縣蠶桑第一鎮,信義村為全縣養蠶第一村;東寨底村為武鄉縣養豬第一村。全鎮勞務輸出5000多人,勞務收入495.3萬元。

商貿服務

故城鎮內有東西和南北走向的兩條大街十字交叉,形成了東南西北四條街道向外輻射,四條街內店鋪林立。西街建有筆直高達20餘米的“燈山”獨屋及南溝郝家節孝牌坊。北街建有信義程家的節孝牌坊。至2010年,店鋪百餘家,林立四大街,每逢三、六、九集市,三、七廟會。正月燈節賽秧歌,臘月趕花集,周圍數十里的民眾、外地客商、巨富雲集於此,進行糧油食品、農副土特產、生活日雜百貨、生產物資、牲畜等交流貿易市場繁華,熱鬧非凡。成為武西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各界人士聚會活動的場所。

交通電信

故城鎮交通十分方便。轄區內有208國道過境6公里,是本縣北上晉中、太原的重要通道;西起權店村,可以直達縣城;馬權公路、故石線貫穿過境10公里,直通石盤山區。除此之外,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其中,有25個行政村通水泥(油)路。電信網路,實現了村村通程控電話,全鎮固定電話已達1336部,移動通訊覆蓋率達93%。

文物遺址

1、大雲寺(第五批國保)
時代:宋
地址:故城村
創建年代不詳。據寺內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重修碑記載,寺曾為東漢涅氏縣治所,初名岩靜寺。北齊河清四年(565年)重修。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改稱今名。金大定年間重建三佛殿。元、明、清時期均有修葺。現存主體建築大雄寶殿為金代原構。余皆為明清所建。
寺坐北朝南,兩進院落。總占地面積79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觀音殿、大雄寶殿,兩側為東西配殿。東為十八羅漢殿,西為十殿閻羅殿。觀音殿亦為南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為清代遺構。
大雄寶殿為寺內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殿頂筒板布瓦覆蓋,柱頭卷剎明顯。斗栱五鋪作重栱計心造,單抄單下昂,昂呈琴面式,無補間鋪作。梁架結構為四椽栿對後乳栿用三柱。寺內各殿共保存有壁畫200餘平方米。
2、石佛廟
位於北良村,是北齊時期的建築. 內有石佛數尊,是省第一批重點文物。
3、文昌塔
坐落於山交溝村的東山頭,塔高8層,磚石結構,挑檐呈6角形,清朝乾隆年間建.。"十月二十三"日寇大屠殺 1942年,我山交溝村民兵配合八路軍搶日寇軍糧, 引來日寇大屠殺. 該村公被殺死100多村民,滅門20餘戶。

故城中學

是故城鎮重要的教育基地之一,多年來為整個鎮培育不少人才。教師孜孜不倦,同學們親如兄妹。上學帶乾糧,睡覺打通鋪,冬天生火爐,窗戶沒玻璃,那樣艱苦的生活中,師生互幫互助,尤其是四十九班,四十八班,給故城中學教學文化歷程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社會事業

隨著經濟的發展,全鎮教育、衛生、文化等各項事業全面進步。教育事業優先發展,普遍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至2010年,新建和改擴建學校18所,辦學條件大為改善。全鎮有中學2所,在校生673人;國小22所,在校生1399人。醫療衛生在改革中發展,初級衛生保健達到國家標準,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農村缺醫少藥狀況大為改善。醫療衛生機構除縣辦故城地區中心醫院外,有1個鄉級衛生院,34個村級衛生所,基本形成了農村醫療衛生網路。廣播電視實現了村村通工程。文化事業有所發展。有鄉級文化站1個,村級文化室33個。

地圖信息

地址: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故城鎮委(馬權線南)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