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故事教學法,就是以故事為主要的教學素材,以故事的蒐集、選擇,故事的呈現、故事的分析、評價為主要環節,組織、設計、開展的一種教學模式。
方法介紹
故事教學法特別適合低年級學生的課堂教學,故事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門戶,它對孩子的魅力是無窮的,故事有很多,如童話故事、寓言故事、社會生活經驗小故事、
英雄人物故事、科學家故事、益智故事等有教育教學價值的故事,喜歡聽故事幾乎是從幼稚園小朋友到中學生的普遍心理特徵。一堂以活潑、生動的故事情節進行教學的授課模式,稱之為“故事教學模式”。故事教學法、故事教學模式,也常被簡稱為“故事教學”。
國小語文
低年級語文課中故事所占比例較大,學好這一類課文對於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素養具有重要意義。而這類課文的教學僅以口頭傳授很難達到效果,我是這樣安排教學的。
1.初識課文,讀述結合。所謂讀,即先要讀通,將生字、新詞的音、義弄明白,在這基礎上,再按要求讀、弄清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情節及人物,把故事的原因、經過、結果搞明白。所謂述,就是在初識課文後,通過複述課文來檢查學生是否對課文有了初步印象,這樣可以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養成邊看邊記的良好習慣。比如,在教學<<大禹治水>>時,我向學生提出了四個問題。(1)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麼事?(2)這是在什麼時候?主要講了誰?(3)大禹是怎樣治理洪水的?(4)後來,洪水制服沒有?人民都過上了安定的生活了嗎?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初讀課文,然後通過複述課文來回答這些問題,教師也達到檢查的目的。
2.精讀課文,講練結合。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整體把握後,教師應將學生引入課文的精彩點位,這樣可豐富學生的辭彙,促進正確深層地理解詞意。課文中有些詞句,看似平常,內涵卻十分豐富。教學時,應引導學生去發現,並指導學習、練讀。從讀中感悟其義,感受語言之精妙,領悟語境之燦爛,從而陶冶美的情操。如<<雲房子>>這一篇童話,採用了擬人手法,語言生動有趣,教師可以讓孩子們在朗讀中體會雲的變化,雲的美,在朗讀中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在課文第5自然段有2個問號,激起孩子們滿腹的疑問。是啊,雲房子上哪去了?教師引導學生讀這句話:“忽然,呼啦啦吹來一陣風。”讓學生多讀幾遍,他們就明白原來是風把雲朵吹走了。教師再適時提問:“雲朵被風吹走了,這時的天空變成什麼樣子了?請同學們在書上把它找出來,美美地讀一讀。”學生找到“只剩下一個笑眯眯的太陽和一片水汪汪的藍天。”通過朗讀那一片雨過的美麗天空,就自然呈現於眼前,比單獨的講解效果更佳。
3.總結課文,演評結合。演就是在課文總結時,可通過分角色表演和即興表演等方式將學生導入課文情境中,於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並能更準確地體會和把握人物的性格。評就是在演後請學生做小評審,點評同學表演得如何。這樣在評中,課文的精要處就能得到再現,從而也就達到總結的目的。其次,小學生喜歡看錶演,更躍躍欲試要參演課本劇,在教學實踐中,它已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與不容低估的作用。如<<狐狸和烏鴉>>這一課,我讓同學根據課文排了一個簡短的課本劇,最後總結時讓他們演一演,其它同學評一評。在評的過程中,有些同學說:“演狐狸的同學開始眼珠沒轉,不能表現出狐狸的狡猾。”“狐狸說的話,比較符合它想吃肉時表現出的討好、狡猾的神情。”還有同學說:“讀旁白的同學讀得很好,比如‘直流口水’、‘搖搖尾巴’讀出了狐狸的饞樣,還有得意的神情。有關描寫烏鴉的句子也很精彩,讀出了烏鴉愛聽奉承話的特點。
童話故事的總結這樣處理,能培養學生的思維想像力,
口頭表達能力,提高事物評價能力,使學生對課文理解更加深刻,發生質的變化。
4.延續課文,想像寫作。童話故事留給兒童很多想像的空間,教師應抓住這個特點,讓學生學習寫作。作文的過程就是創造、想像的過程,而低年級學生正以想像見長。教師應讓學生無拘無束的放飛想像,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只要語句通順即可。對於學生的“異想天開”教師要給與支持、鼓勵和幫助,讓他們有成功的體驗,才會有寫作的萌芽。很多學生對作文都感到措手不及,無從下手。這主要是從開始教學時,就讓學生朝著模式的方向發展,將他們的思想禁固在某個範圍內,學生就無話可說,視作文為畏途。低年級教材中有很多切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故事,在教完每篇童話故事後,我都讓孩子進行續編故事練習,學生對此樂此不疲,一個個美麗的傳說產生了,孩子的寫作興趣盎然。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想像能力和表達能力,而且獲得了成功感。學生越學越有趣,越學越有盡。人人都覺得自己成了“小詩人”和“小作家”。因此,為今後的寫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總之,學習語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故事教學是舟、是槳,我們只有抓準了這一點,才能到達國小語文教學成功的彼岸!
生活哲學
中學生的求知慾強,頗具好奇心。他們愛聽愛看有趣的故事,教師應抓住學生的這個特點,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恰當的運用故事學習新課,不僅能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而且能使教材深入淺出,加強學生的理解。
在學習哲學“世界觀”的含義時,可講述
方誌敏烈士和老太太的故事:方誌敏烈士為了民族的解放寧願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之所以他有這樣的苦樂觀,是因為他有著共產主義世界觀;一位老太太艱難爬上一千米的高山,祈求神靈為她生病的小孫子降福,她也有世界觀,在她心目中神支配了她一家人的命運。這樣使學生了解不僅偉人有世界觀,我們人人都有世界觀,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有助於人們取得成功,從而理解樹立正確世界觀的重要性。再比如講到“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時,筆者用下面的小故事導入,甲乙是鄰居,為人都比較吝嗇,一天,甲向乙借了一隻雞,事後還了一個蛋說:“還您的雞,只不過嫩了點。”過幾天乙向甲借竹筍,事後還了半根竹竿說:“還您的筍,只不過老了點。”這則小故事的講述過程中帶著幽默,用特有的聲調錶達出來,課堂的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學生的注意力自然也集中過來了,接著馬上切入正題,比直白表述的語言講授效果要好很多。
在實際的運用這一方法時,必須注意以下一些問題:
1.所用故事必須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教師講述的故事不能脫離教學內容,講述方法要簡明扼要。一開始就要把學生的思路帶入一個新的知識環境中,讓學生對要學習的新內容產生認識上的需要。
2.要對教學內容有一定的啟發性。講述的故事對學生接受新內容具有啟發性, 講述時應從學生的知識、能力、思想實際出發,採用揭示矛、設定懸念、提出問題等方法,從生疑、質疑入手,讓學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
3.講述要具有科學性。科學與否,要看它是否能引起學生對新教學內容的注意,是否激發了學生對新教學內容的理解。講述語言的設計上講究科學性、生動性、和幽默性,使新課一開始就能夠扣緊學生的心弦。
思想品德
[摘 要]故事是生活的一個影子,讓故事在課堂上說話,這是生活教育的一種積極的嘗試。故事教學有著眾多超越傳統教學的優勢,也有著不同於傳統的備課模式,課堂教學互動性更強,收效更明顯。
[關鍵字]故事 教學 思想品德 運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育以生活中心”,“生活即教育”,所以教育不能離開生活,離開了生活,教育就不能稱之為教育。試問什麼是生活?生活就是一個個鮮活的故事。用故事來講述生活,讓學生在故事中體驗生活、學會生活,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蘇格拉底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其實,故事就是點燃智慧的火焰,它能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一、選擇故事教學的依據
1.符合青少年學生的學習需求。
從國小到大學,我們或多或少地有這樣的感觸:國小課堂最具活力,中學課堂次之,大學課堂則索然無味。這是因為中國小課堂里有生動的故事,好玩的遊戲,學生喜歡,大學課堂則反之。也曾有學生這樣對我說:“老師,課堂上可以給我們多講幾個故事,或者多搞一些小活動嗎?這樣我們會學得更開心的。”可見,青少年學生愛在玩中學,愛在樂中思考。灌輸式的教育是平淡的,而故事是生動地講述出來的,可以讓學生在故事情節的招引下更加集中注意力聽講,更加積極地思考,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實現“超越教材、用活教材”。
恐怕很多人都有喜新厭舊這種習慣,老師和學生手上都拿著一本同樣的教材,我們都看過了,新鮮感早過去了,課堂上我們再照葫蘆畫瓢式的講一遍,用兩個字說“沒勁”,數一數低下了幾個腦袋就知道了。而故事是依據教材而編,將教學內容整合到故事當中,將教學重難點演變成曲折的故事情節,可以真正實現“超越教材、用活教材、回歸教材”。
3.思路清晰,情節生動,互動性強。
故事都有一根發展的主線,那就是故事情節。採用故事教學,我們的教學思路也就更清晰了,課堂教學中也就不會再有疏漏。這些故事都是我們根據生活改編的,選擇的餘地比較寬泛,情節設定的自主性更強,可以增加許多互動環節,如讓學生演一演某個片段,猜一猜接下來的故事情節,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體驗式教學情境創設的一種積極嘗試。
4.源自生活,回歸生活,實現“生活教育”。
故事是生活的一種形式,也是一個影子。我們可以把生活中的許多故事篩選出來,選擇情趣高雅、富有教育意義的例子,根據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因為這些故事源自生活,能夠讓學生產生心靈的共鳴,觸發他們去思考更多生活中的案例,從而間接實現“生活教育”的目的。
二、故事教學的實施
下面以人教版
七年級思想品德教材“自己的事自己乾”為例,對故事教學的實施加以闡述。
1.落實“先學後教”。
之所以說故事教學超越了教材,這是因為故事的內容和情節是依據教材設定的,但素材的選擇已經超越了教材。超越教材不能讓學生甩開教材,而是讓學生從教材出發,超越教材的局限,最後再回歸教材,感悟與反思所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而不能把學生慣出豎著兩隻耳朵學習的壞習慣。課前先布置學生自學課本P34-38的內容,思考並回答以下內容:
(1)什麼是自立?
(2)自立有哪些表現?
(3)人生為什麼需要自立?
由於課前的預習,學生會有目的地去聽講,針對性更強,而且可以更好地預測故事情節的發展,感悟會更深刻。
2.研究教材,蒐集資料,構思故事情節。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懂得自立的含義,了解自立的表現,在實踐中體驗自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初步形成自己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的能力,為將來走向自立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根據教學目標的這些要求開始蒐集生活故事,蒐集資料的途徑多種多樣,可以通過網路進行查找,可以到圖書館查找,也可以把自己在生活中觀察到的,或者聽說的故事拿過來,不一定是全部照搬,關鍵是把蒐集的資料進行恰當的整合,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如何才能整合出一個完整的故事呢?把握好這一節課的重難點是關鍵,因為故事的情節是依此來設定的。這一節課的重點內容是要向學生講清楚“人生為什麼需要自立,不自立又會怎樣”,自立,這是一個過程,時時、處處、事事需要自立。我是這樣來進行故事構思的:
(1)這個故事的時間跨度要長,要從主人公的出生開始說起,因為是人生需要自立。
(2)要講清楚“人生為什麼需要自立,不自立又會怎樣”,可否讓故事中有兩個主人公,一正一反,在對比中得出自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自立的人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不自立的人終將為社會所淘汰。故事中不自立的主人公如何才能不被社會所淘汰,能否讓學生去出謀劃策,達到知的內化,知與行的統一。
3.編撰故事——好的創意是好故事的開始。
首先,確定故事中的主要角色,整個故事圍繞角色展開,角色的選擇最好是學生熟悉並喜歡的人物,或者有比較新奇的叫法,如“哈里波特”等,本節課中的主人公是一對雙胞胎,叫大毛和小毛,剛說出名字就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
其次,要從一個吸引人的問題開始,問題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虛構的,關鍵是讓學生對你所說的問題感興趣。故事的一開始,爸爸就把大毛帶到了大山上,栽了兩棵樹,對一棵樹呵護倍加,另一棵樹自成活後就不聞不問,幾年後的一天,狂風暴雨過後,父親讓大毛到山上去看看,大毛會發現什麼呢?這個問題引發了學生的積極思考,發言異常活躍,順利地切入故事主題“自立”。
第三,故事的情節發展要有節奏感,可以適當地誇張,必要時可以增加反面角色,反面角色的挑戰會使故事更加有血有肉。故事中的小毛就是一個反面角色,因為不自立,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上總會遇到一些尷尬事,讓學生感覺到小毛既可悲又可笑,從而不得不正視自立的重要性。
第四,故事的結局要出人意料,甚至是沒有結局,而只是一個留白,讓學生自己去思考。關於大毛的故事只講到了高中,上大學以後會怎樣,我留給了學生去思考;關於小毛的故事則一直講到了大學,如果按照情節的發展,小毛肯定會被社會所淘汰,然而結果不是這樣,小毛給學生髮來了求助信,希望大家幫他擬定一份自立計畫,通過學生的幫助,小毛也真正自立了,成為了一名社會需要的棟樑之才。
4.課堂教學中的實施。
(1)故事教學不是敘事,不能只是老師講學生聽,要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適當設定互動環節。該故事中就設定了這樣的一些互動環節,如大毛和小毛要競選“三好學生”,請全體學生投票來表決,最後請學生做班主任,給大毛和小毛寫一段期末評語,引導學生正確評價自己和他人。此外,也設定了情境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體會“自立可以鍛鍊和提高個人的生活能力,培養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質”。在課堂互動教學環節中,要多開展小組競賽,或男女生競賽,培養學生
合作意識,對學生的出色表現要給予口頭獎勵,甚至是加分獎勵。
(2)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故事情節是豐富的、形象的、生動的。教師要比學生更好地投入到故事當中去,要有激情,要繪聲繪色,要有豐富的肢體語言和抑揚頓挫的音調,必要時還要和學生一起表演。
三、關於故事教學的幾點反思
1.人們都會有這樣的一種認識,凡是故事都是要去說的,在思想品德課上,我們也要講故事,但更要演故事,甚至是讓學生去猜故事。如果一味地去講故事,學生只要豎著兩隻耳朵去聽,這就是穿新鞋走老路,仍然是灌輸教育。
2.故事教學一定是源於教材、超越教材、回歸教材,故事教學萬不可甩開教材。教材上有的重難點,故事中要以豐富的情節予以展現出來,要注意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結合,“空有形式,沒有內容”的教學是虛緲的。
3.故事教學只是一種嘗試,不是每節課都可實施,要區別對待。一般來說,每隔幾周再用一次,如果天天用就沒有新意了。
4.故事教學要求教師豐富自身的知識,擴充知識儲備量。只有知識儲備量豐富了,故事的選材就越靈活,編寫也就更得心應手。
英語課程
我覺得故事教學法在國小階段是可以實施的,而且效果會比較好。很多時候,老師們會特別關注學生本節課的掌握情況,是否讀會了某個重點單詞,是否讀準了某句話,是否理解了其中文意思,其實這一切初衷都是好的,可是長期下去,學生就會把英語這門語言只當成一項作業去完成,而沒有運用的欲望或表達英語的欲望不是很強烈。既然是一門語言,就應該在情景中去領略、去感觸、去揣摩、去運用,讓學生通過整體感知理解後再處理其中不明白的地方,等解決了不明白的知識點後,學生的語言現象還是整體呈現在大腦的,這時他們更能充分地理解整體。故事教學法符合小學生的心理要求,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能逐步達到和老師及同學自然交流的目的。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是用來交流的,只有我們在教學方法上進行科學的嘗試,才能實現英語真正的價值!
英語課堂故事教學法
在新時期的英語教學對英語教師的教學技能和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在“生本教育”的提出和《英語課程標準》的實施以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再也不是課堂上的上帝,而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課堂氣氛再也不是老師在講台上唾沫橫飛、叱吒風雲,而學生則是洗耳恭聽,鴉雀無聲,跟著老師轉。而今的課堂早已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台,平等民主,安全愉悅已成為當今課堂的標誌。因此,必須採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使自己的課堂教學顯得生動有趣、靈活機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潛能,讓課堂真正活起來。
2003年,我有幸參加了廣東省教育廳與
英國駐廣州總領事館的“赴英培訓”合作項目的培訓。在英國
利茲大學三個月的學習中,我們學習了許多關於“Teaching English For Young Learner Classroom”的教學方法和技能。2004年,我再次參加了赴英語培訓,在Norwich Institute of Language Education學習英語語言教學技能。在許許多多的教學方法中,我認為“故事教學法”,對於小學生學習英語是一種非常有用的教學技巧。在英國,“故事教學法”是一種常用的教學方法。英國
教育家Andrew Wright (1995:1)指出:“stories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the lives of our children; stories help children to understand their world and to share it with others.”
那么,為什麼“故事教學法”適合國小英語教學呢?“故事教學法”的教學步驟是怎樣的?講故事時應注意哪些問題?在“故事教學”中應如何調控學生,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如何選擇合適的故事進行“故事教學”呢?在這裡,我將結合自己在英國利茲大學學習的心得和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個人的一些體會和認識。
一、“故事教學法”適合國小英語教學
(一)、“故事教學法”完全符合《英語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
《英語課程標準》提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像能力和創新精神。”國小六年級結束是應達到二級要求:“能根據所學內容表演小對話或歌謠。能在圖片的幫助下聽懂、讀懂並講述簡單的故事。”“故事教學法”正是通過聽故事、講故事、演故事等形式來進行思想教育,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像能力和創新精神,從而達到二級目標。
(二)、“故事教學法”完全符合兒童的心理特性和學習語言的特點。
兒童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一般表現為:
l Learn by doing (邊做邊學)
l Go for meaning (意思先行)
l Pick up chunks/formulaic language. (摭拾習得)
l Creative use of language.(能創造性地使用語言)
l Sense of imagination. (有豐富的想像力)
l Sense of fun and playfulness.(好玩好動的天性。)
l Capacity to imitate.(有很強的模仿能力)
l Short attention span. (注意力短暫)
l Strong sense of curiosity. (有好奇心的天性)
l Strong desire to communicate.(強烈的交際欲望)
l Capacity to learn incidentally. (偶學偶得的能力)
正是因為兒童有以上的心理特點和學習特性,因此,“故事教學”更能使兒童學得快,掌握得牢。因為:
1、故事教學可以使兒童在“做”中學。
兒童學習的一大特性是:Learning by doing.而“故事教學”可以提供許多“做”中“學”的機會,讓孩子們在愉快的“做”中,不知不覺地學會了新知識。就拿故事“Mei Lin and her new pet”來說吧,在講到:“Oh. It’s a snake. How long it is!”時,可讓孩子們伸長手臂做“long”,在“做”中學會了“long”這個新詞。
2、故事可以幫助孩子們在情境中理解新單詞的意思
因為故事中有角色,有情節,能告訴孩子們故事中發生了什麼事,孩子們能根據故事情節去理解故事中出現的新單詞,新句子。例如PEP Book Two Unit Three中,有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The Big Turnip”. 當孩子們聽到“pull”這個新詞時,也許不理解。但通過後面的句子:“Come on, my friends. Please help me.”“One, two, three, pull.”再加上教學圖片、老師的表情和動作,孩子們會很快明白“pull”是“拉”的意思。
3、故事可以使孩子們對感興趣的、簡單的短語和句子記得牢固
許多故事中還會出現許多重複的句子,孩子們在聽故事或複述故事的過程中,能輕易地記住一些簡短的句子。故事中如果反覆出現了簡單、有趣、易學的句子,孩子們會在聽故事或講故事的過程中有意或無意識地複述,並能輕而易舉地記下來,甚至在某些場合中不經意地運用得恰到好處。如“Meilin and her new pet.”中反覆出現了“What’s in it?”和“How long it is!”當我給孩子們講完這一個故事後,孩子們對這幾句話的印象特別深,課後便常掛在嘴邊。有一次,我提著一個裝有水果教具的袋子走進課室時,一位平時不太愛說話的女同學走過來,脫口而說:“Hello, Kelly. What’s in it?” 我拿出了一個仿真蘋果說:“Look, it’s an apple.”,她又是一句:“Wow! How big it is!”
4、聽故事不僅可以提高兒童的聽、說能力,還可以發展兒童的想像力和創新精神
孩子們的想像力是非常豐富的。“故事教學法”是培養孩子們想像力和創新精神的有效方法。就拿故事“Mei Lin and her new pet”來說吧,當我們講到“The zoo sends a big box. What is in it?”我們可以讓孩子們猜猜盒子裡到底是什麼?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說:“Is it a fox?”“It’s a superman.”這樣不僅使孩子在聽故事和回答問題中提高了他們的聽說能力,還培養了孩子們的想像力和創新精神。
5、故事教學可以激發兒童學習英語的興趣
通過講故事能激發孩子們對英語的學習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們天生就擁有好玩、好奇的心理特點。講故事可以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理,保持孩子們學習英語的興趣。英國的Gail Ellis and Jean Brewster (1991:1)說過:“Stories are motivating and fun and can help develop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the foreign language and language learning. They can create a desire to continue learning.”
由此可見,運用故事進行教學,是非常適合幫助孩子們學習英語的一種教學手段。那么,運用講故事進行教學時,我們該如何進行呢?
二、“故事教學”的步驟:
我們可以先唱一首歌曲,或用遊戲複習單詞或句子,或是問一些與故事內容相關的簡單問題,以導入故事情節。例如:當我講Let’s Learn English Book 3 Unit Two 的 Fun reading:“The Big Bad Tiger”時,我採用了講故事的方法完成了這部分的教學。 講“The Big Bad Tiger”之前,我把“Ten Little Indians”的歌詞改成了“Ten Little Fat Pigs”,先唱了一首關於小豬的歌曲。然後集中孩子們的注意力,如我們可以說“A B C. Sit up straight.”或“A B C. Look at me.”讓孩子們完全安靜後,才開始講故事。
(二)Presentation (呈現過程)
1、介紹故事名稱,讓學生說說有關的話題的事情,能說多少是多少 例如:當我講“The Big Bad Tiger”時,唱完了一首關於小豬的歌曲後,我問孩子們:“Do you like pigs?”,“What do you know about pigs?”,“What about tigers?”孩子們可以用英語也可用母語回答。為了激起孩子們聽故事的興趣,我還藉助一些圖畫和手偶教具的幫助。這樣既可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又可讓孩子們發揮他們的想像力,使他們更早進入故事情境中。
2、講故事 可以運用肢體語言、動作、不同的聲音和面部表情進行講故事,當然我們還可以用故事書等。Andrew Wright (1995:39) 提過:“ It is easier for the children if you tell the story rather than read it. The following techniques aid understanding:(講故事會比讀故事更容易讓兒童明白故事內容。以下是一些講故事時的可以用到輔助方法)
---- use pictures, objects, masks and puppets (利用圖片、實物、面具、手偶等講故事)
---- use mime yourself or direct the children(自己邊講邊演或邊講邊指導學生表演)
---- use sound effects (利用聲音效果)
---- mix mother tongue and English (必要時,母語和英語相結合)
---- translate key words as you tell the story (遇到重點詞可作適當的解釋)
---- accept that some of the items of grammar can be learnt as vocabulary”(一些語法可當作辭彙教學)
(三)Practice (操練)
1、讓孩子們在老師的幫助下進行複述故事 例如:老師可以用圖片、故事書、電腦課件、實物等幫助孩子們進行複述;或出示主要的詞句,讓孩子們利用詞句把故事情節串起來。
2、小組練習 把全班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給予一個角色,小組一起進行角色扮演,這樣孩子們(特別是害羞的孩子)演起來,會感到更自然和安全,也為下一步個人表演打下基礎。
3、表演故事 讓孩子們表演故事情節,孩子們就會擁有運用新語言的機會,可以訓練他們流利的表達能力。
余素珍老師在《國小英語的故事教學》中也提到過:“一方面,表演故事是輸出語言,用所學的語言進行交流,達到培養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師可以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對於重點、難點,教師可作進一步強調,讓學生加深理解和記憶。”讓學生表演故事,也是任務型的教學模式。既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去完成表演的任務,而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四)、Follow-up (拓展活動)
拓展活動是多種多樣的。可讓孩子們朗讀他們最喜歡的句子,或選擇最重要的詞句與夥伴一起朗讀,或讓孩子們回家講故事,有可能的話還可以讓孩子們自己編故事,做故事書等等。
三、講故事的技巧
故事內容是吸引孩子們興趣的重要因素,而講故事的技巧是影響故事內容、教學效果和孩子們聽故事興趣的一大因素。正如Mary Slattery & Jane Willis(2001:97) 所說:When you tell a story you (當你講故事時,你應該:)
——speak spontaneously(說話自然)
——use natural intonation to help make the story seem real(利用自然的語調使故事更真實)
——are looking at the children and you can see if they understand (注意觀察孩子是否明白)
——can use your face and body to make gestures (利用神態和肢體語言作提示)
——practice first and have some support, e.g. notes on cards (事先操練並作充分的準備。如:可以在小紙上作好筆記)
——don’t need to worry if you make mistakes(children are unlikely to notice).(當你出錯時不必擔心。孩子們未必注意得到。)
因此,講故事時,我們可以注意以下幾點:
1、講故事時,重點詞句可以稍作停頓,給孩子們理解的時間 如講“The Big Turnip” 時,講到“I can’t pull it up.”可以稍作停頓,並做一個拔的動作。讓孩子們理解了“I can’t pull it up.”後再往下講。
2、講故事時,可以讓孩子們參與 例如:講“The Big Bad Tiger”時,當講到有人敲門時,我停下來問孩子們:“Guess, who is knocking at the door?”“What will happen?” 這樣就留有了一定的空間讓孩子們想像,培養了孩子們的想像力。
3、講故事時,與孩子們要有眼神的交流孩子們的注意力是短暫的,除了故事情節可以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之外,還要注意運用眼神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例如講“The Big Bad Tiger”時,當講到有人敲門時,故意把聲音放沉、語速放慢、爭著大大的眼睛,用疑惑的眼神看著孩子們,輕聲地問:“Guess, who is knocking at the door?” “What will happen?” 這樣製造了一種既緊張又神秘的氣氛,使孩子們更能融入故事的情節中,注意力更加集中。
4、講故事時,注意角色的轉變、方位的變化 我們可以利用聲音、圖片讓孩子們注意不同角色的話語。例如用粗獷的聲音扮演大老虎,用自然的聲音扮演豬媽媽,用尖細的聲音扮演小豬。我們還可以用方位的變化來使孩子們分清不同的角色。例如講“The fox and the bird.”,我們把故事中——fox 和bird的圖片貼在黑板上,當fox說話時,我們可以站在fox的圖片這邊;當bird說話時,我們可以站在bird的圖片那邊。這樣,可以幫助孩子理解故事的內容。
四、合理安排,調控學生,提高教學效果
1、要孩子們坐得舒服 “ If at all possible change the seating before the story is told.” (Andrew Wright 1995:16)。我們可以讓孩子們小組圍坐,也可以讓孩子們圍個大圈坐下,如果條件允許,我們還可以讓孩子們圍著老師坐在地板上。
2、創設一種輕鬆的教學氣氛 Gail Ellis and Jean Brewster ( 1991:69 ) 說:“ When telling a story for the first time try to create a relaxed informal atmosphere which mirrors storytelling in children’s homes.” 例如講“Mei Lin and her new pet”時,老師可以把自己的寵物介紹給孩子們聽聽,也可以讓孩子們說說自己家的寵物,以建立一種輕鬆、友好的學習氣氛。
3、講故事前,要把孩子們的注意力集中起來,這樣,故事教學的效果會更佳 例如“Now, children. Sit up straight, please. I’m going to tell you the story .”
4、對待學生要公平 當老師請各小組上台表演故事情節時,要讓孩子們感到機會是平等的,競爭是公平的。如果條件許可,儘可能讓每個孩子都有表演的機會。
5、組織好兩人對話或小組表演的工作 先要給孩子們定下規則。Gail Ellis and Jean Brewster (1991:72) 說:“ You may also need to spend some time talking to the children about how to work in groups if they are not used to doing so. It will probably be important to spell out certain ground rules.”給小組活動定下規則會使課堂組織得更有序,令孩子們的表演更出色,教學效果更明顯。
五、選擇適合學生的故事進行“故事教學”
1、選擇故事時,要考慮孩子們的年齡、學英語時間的長短,單詞量的多少,還要考慮故事的情境是否適合孩子們學習新的詞句。
2、選擇一些孩子們在母語中已經熟悉的故事,例如《
小蝌蚪找媽媽》、《狐狸和烏鴉》等,這些故事孩子們很熟悉,用英語講給他們聽,他們會更容易明白故事大意和新詞句的意思。
3、選擇故事時,要注意故事是否包括有趣的角色。例如小動物,大野獸等等都是孩子們喜歡的角色,聽這些故事孩子們會特別精神,特別起勁。
4、故事中最好有多次重複的句子,“Make the most of and repetition in the story, and stop the story every so often to repeat the idea in another way” (Andrew Wright 1993)”這樣可幫助孩子們在聽故事或講故事的過程中掌握簡短的句子。
5、要考慮故事內容的長短。視學生的英語程度選擇故事的長短。
6、故事內容的水平適中。故事中的詞句要適合孩子們的水平,不要太難,以使孩子們有成功感。
總之,“故事教學法”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一種教學方法,它不僅可以調動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培養想像力,而且可以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聖經傳教
學習提示:
本課介紹故事教學法的價值、結構、及對故事的整理、如何在課堂上套用,對於教師講故事時應把握的基本要素。
課文大綱:一、故事教學的價值
二、故事的結構
三、故事的整理
四、故事的套用
五、對講故事者的要求
課文內容:
在四福音中,經常提到耶穌運用許多的故事教導門徒及眾人,也運用故事來表明某項真理原則,許多的故事成為膾炙人口的經典、精品。例如:浪子回頭的故事,財主與拉撒路的故事等等。足見故事對教學起著一定的作用,故事教學不但是每位主日學教師應把握的教學法之一,也是老少皆宜的教學法。故事是指教師以生動的敘述某些事情(包括真實事件與虛構事件)給學生與聽眾聽,使聽眾能從中得到幫助。將一篇故事講的精彩在表達上的恩賜必不可少的,它不是毫無頭緒,雜亂無章的將一些事情告訴人,而是需要很好的預備及技巧,經過有序的整理,投入自身的情感,將人或物活生生的帶到聽眾面前。故事常運用在主日學的教學之中,透過故事來闡述真理,使真理更具生活化,易懂,也使學生更容易理解與記憶。
一、故事教學的價值
1、故事對不同的對像都具有吸引力
故事是一種老少皆宜的教學方法,對於青
中老年都有一定的興趣,對人的影響也很具有說服力,及很有造就性。
2、故事能使抽像的東西變為具體
而且故事的形式沒有太多解釋,而僅僅是一個事件的演變,但更能表達事物的意義,有許多抽象的名詞透過一個故事就能清楚表明。
3、故事的教訓純正、實用、客觀、說服力強
一個好的故事遠比一篇冗長的說教論理更表明事物的內涵,讓人一目了然,而且深入人心,更加有說服力,這是故事最大的優點。
4、表達的主題清楚、突出
許多的說教很容易讓人如墜入雲裡霧裡,說了許多,卻依然不明白要講什麼,運用一個故事來表明時,就讓人很清楚的明白所要表明的事物。拿單先知指出
大衛所犯的罪時,就運用了一個故事,很清楚的表明了大衛的犯罪,讓大衛能為自己的罪而懺悔。
5、耶穌經常使用故事
耶穌是非常善用課堂故事的人,在四福音記載中有許多耶穌所講的故事,甚至有些故事到今天依然是這樣的膾炙人口,成為經典之故事。如浪子回頭,財主與拉撒路。
二、故事的結構
1、引言:引言是指一個故事的開頭語,它不是故事的內容,但與故事的內容相關聯,目的是提起興趣和引入主題。
A、聯想式引言:是指根據一件物品或其他事物聯想到這事後面所要指的事物,例如:
約瑟的故事中一件漂亮的禮物,卻帶來一個很大的麻煩,所聯想到的是約瑟的父親送給他一件彩衣。也比如,在天空中飄著白白的雪花就會想起十二月寒冷的冬天來臨了。
B、問題啟發式引言:是指一些平常看到或碰見的事情以問題來引入所要傳達的故事內容。例如:大衛的故事,在你每次看到兩個人在那打架,一般都是大個子打倒了小個子,這次就不同,卻是小個子把大個子打倒了,這其中的奧秘在哪裡?那就請聽下面的故事“大衛打敗歌利亞”。
C、承前啟後式引言:是指在上一節課我們知道了內容,這節繼續承接以前的內容引出本課故事。
D、沒有引言的故事:是指不用什麼引言方式來進入所要講的課程。
2、情節:是指由時間、人物、地點、事件、主要人物、情節演變等構成,情節是故事 中心內容,內容往往是幾個主要人物形成,主要人物是指問題發生在誰身上,誰就是主角,解決這問題的人也是主要人物,當
問題解決,那個地方是高潮。
3、高潮:指問題得到了解決的時候是高潮。
4、結尾:指講完故事進入了高潮然後帶出一些教訓,是最後一些交代。
三、故事的整理
1、明確主題
每一個故事都應有明確的主題,為什麼要講故事,講故事是為了表達一種思想觀念。例如:在路10:25-37中
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目的是要律法師知道要愛自己鄰舍。有些人講撒該的故事卻不講撒該為何尋找耶穌,卻講了一大堆撒該所爬的桑樹怎么直等等,是偏離主題的故事,這些故事對於聽眾就沒有意義了。
2、收集材料
指從一些書籍、聖經、生活經驗、見證等來收集輔助;如此在講耶穌講的好撒瑪利亞人這課時,就需要一些有關材料,有
利未人,撒瑪利亞人,祭司、強盜、
耶路撒冷到耶利哥的路、客店、驢、一些人物、經過的地點等一些重要的要整理出來。
四、故事的套用
1、讓學生參與在故事中
故事許多時候都是以講為主,但有時讓學生表演故事同樣具有一定效果,而且讓學生參與故事,使他們更體會故事中的意義,除了演以外,也可用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參與故事中。
2、使用視聽教材
課前布置一些圖片,在故事的內容發展中用展開連環圖,使學生運用感官性的了解,開發兒童的創造思維和想像力,並增進注意力。
3、故事前後的活動設計
採用一些提問,遊戲勞技,創意性的活動增強對故事的了解,可以使學生更能參與故事中,也可促進學生對故事的興趣。
4、念故事
有時教師也可用個故事稿來念讀故事。
五、對講故事者的要求
1、手持聖經
市面上有很多童話神話、小說等虛構的故事出售,為避免年幼孩童把聖經的神跡奇事當作虛構小說,教師必須手持聖經來講故事,這樣能讓小孩子明白聖經是神的話,其中的故事是真實的。
2、要認真熱誠
講聖經故事要充滿熱誠,心中滿有火熱與誠意的態度,能讓學生感受到聖經的重要性。
3、要強調套用
單單講聖經故事是不夠完整的,教師要把零點理貫通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上,讓他們學習如何實踐真理。
4、要有說服力
講聖經故事要有很強的說服力,仿佛面對地獄旁邊的人,要有智慧的、設法說服他們擺脫險境,搶救他的靈魂。因此老師講故事中不但要動聽還要有說服力。
5、穿著要合宜
講故事的人是
關健人物,要注意細節,對故事很有幫助,教師的衣著不要奇裝異服,要樸實,保守而高尚,適合場合。
6、儀容要整潔
梳好頭髮,整齊清潔的衣著,面容和藹可親,吸引人,不要塗太濃的妝,以免造成學生不良現象學老師樣。
7、姿勢要挺直
姿勢要自然,挺起肩膀,不能低頭,稍微走動,以輕鬆的身子,自然的姿勢配上故事情節表情,要隨機應變突出喜怒哀樂,用語要幽默生動,視線注意每一位學生。
8、手勢要自然
手勢要控制得宜,不過度揮動,不要出現挖鼻孔、抓頭等現像,要做到從容不迫,合情合理。
9、嗓音要悅耳
好的嗓音在於放開喉嚨,適當的呼吸和集中聲音,但如果講故事者缺乏誠意,有再好的發聲訓練,有最好的金嗓子,也只不過像鳴的鑼,響的鈸一般。如果出自內心的話聽眾很快就不會注意你的嗓音了,要清楚悅耳生動。
一個故事的好壞在於教師對故事的全面消化的多少而論,教師越了解故事情節,就越容易講好故事。許多時候,教師為了應付上課,而隨便看了一下故事就上課,這樣就枯燥無味;所以教師要書面整理故事,讓自己方便了解故事情節,更有邏輯性的整理,才能有更好的故事。
故事教學法的生命力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我覺得“故事教學法”就有其獨到之處,它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尤其受到小學生的普遍歡迎。
一、 故事教學法培養了小學生的滿足感、成就感自豪感
在每節課之前,我都準備了一個精彩的小故事,學生們為了聽懂故事,就會聚精會神地去聽,去弄懂故事大意,一旦他們聽懂了,理解了,就會產生一種滿足感、成就感和自豪感。著名教育家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成功的快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
二、 故事教學法培養了小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學生們在聽了我講了幾次故事後,他們不在只滿足聽我講了,他們有的要求自己講故事,有的要求幾個人合作編創故事,表演故事。這不僅使學生們的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培養了小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進而培養了學生集體合作精神。
三、 故事教學法提高了小學生的英語語感
這種教學法不是讓小學生接觸零碎的單詞,而是學生面對完整的語篇,在感知整個語篇的過程中,能夠迅速提高英語語感。
四、 故事教學法加強了學科之間的整合和文化知識的滲透
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為了講一個生動的故事,他們積極地搜尋各方面的素材故事,這不僅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想像能力和表達能力,而且擴大了小學生在歷史、地理、科學、中外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識面,而且達到學科整合,滲透文化意識教育的目的。
五、 故事教學法調節了課堂的氣氛。
學習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興趣的保持。有時候一節課遊戲活動做久了,學生會感到厭煩,這時,講一個有趣的故事,孩子們又會聚精會神,因為故事的素材是無窮無盡的,我們總能找到讓學生感2興趣的故事。
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只要平時我們多動腦、多觀察、多思考、多實踐,一定會發現更多更好的教學方法。還有現在的培訓行業的培訓師在培訓各行各業使用的必要手段,也是培訓老師的一種必須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