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關於故事的『故事』書」。用一個接一個故事來說明:喜愛故事是天生的,然而生活的規律反覆磨損了我們對於故事的敏感,同時也就弱化了說故事的本事,如果重新培養了說故事的能力,那就能夠在故事貧乏的時代,刺激創意並創造價值。
基本介紹
- 書名:故事效應
- ISBN:9787538291650
- 頁數:176
- 定價:22.00元
- 出版社: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
- 出版時間:2011-6
- 裝幀:平裝
基本信息,書籍屬性,內容簡介,概述,作者簡介,目錄,自序,編者的評論,
基本信息
副 標 題:創意與創價
作 者:楊照
出 版 社: 遼寧教育出版社
語 言:中文(繁體)
書籍屬性
書籍類別:文學/故事
書籍作者:楊照(李明駿)
書籍字數:59000千字
書籍狀態:已完結
內容簡介
這本書是台灣經典的小說家、評論家楊照先生在大陸出版的第一本個人作品集。
概述
—楊照
楊照閱讀又深又廣,他以最明白曉暢的文字,飛躍故事海,與我們一起發現精采動聽的故事:中國古代的葉限故事,怎么好像歐洲「灰姑娘」?一個在山中長大的小孩,因寫有關大海的作文被老師訓斥後,突然發現,靜止的山其實有很多動作與變化,從這個故事,我們清楚記住了日本諾貝爾作家大江健三郎作品的特色。
楊照循序漸進地條述:深藏在人類經驗中的故事衝動、故事的功能、說故事的方法,以及重新認識故事。巧妙分析小說和故事的異同,更進一步點出故事與人生如何貼近:它帶領我們離開世俗,找回素樸的童心,喚起共同的感受。重拾對故事的好奇心,就是重新認識自己,與世界對話。
故事包裝人生,人生演繹故事,故事可以激發創意,創造出無限的可能與價值:
◎搭迪士尼的雲霄飛車,不只是搭雲霄飛車,更是走進一個故事,體驗故事,並可以藉故事來轉述自己在列車上的感受。不會一開口只能說:「好高好快好刺激」,就不知道還能再講什麼了。
◎卡斯楚在一場電視轉播的演說中,向古巴人民承認蔗糖增產計畫失敗,卡斯楚把愚蠢的政策,講成了一個英雄受難動苦的故事。失敗讓人厭惡,然而英雄失敗的悲劇故事,卻會引來同情與諒解。
作者簡介
楊照,台灣文學才子 ,本名李明駿,一九六三年生,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
曾任民進黨國際事務部主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台北藝術大學兼《新新聞》周報總編輯、東森ETFM聯播網“周末大人物”主持人等職,現為《新新聞》周報副社長。
楊照悠遊於不同身份,以利落又不失幽默的筆觸與談吐,準確刺中問題核心,然而他對文學、歷史、音樂與美食的愛好,又讓人在他的言談中得以感受詩意與浪漫的光彩。
學歷史的楊照,總嘗試著由更巨觀、廣泛的角度來理解問題:從時事或現象中反應“文化”與“人”的問題;從字裡行間中尋找經常被忽略的細節,及其所反映出的文化線索與特質。
楊照喜歡小說,"不管發生什麼事,我每天一定寫小說"。政治新聞看起來很熱鬧,這些熱鬧的事情是重複的,牽涉到一個漫長的、像學徒一樣的過程,牽涉到你對整個生命、世界的看法,你需要不斷地去琢磨你的記憶。
目錄
第一章 深藏在人類經驗中的故事衝動
1.故事比現實、比真實更多樣更豐富。
2.故事是假的,帶給讀者的眾多感應,永遠都是真的。
3.故事是聯絡己知與未知的奇妙橋樑。
4.每一個故事最核心講的,其實都還是人與世界的關係。
5.故事也是人類理解周遭世界最初的手段。
6.我們需要比反覆生活規律豐富的傳奇故事,來讓規律生活變得可以忍受。
7.對於突顯身份與名字的故事,我們有著天生的好奇弱點。
8.那想像中的生命,對觀眾而言,跟現實的生命一樣可貴。
9.任問東西被擺進故事裡,就吸引我們不同的眼光,讓我們看到不同的事物重要性。
10.故事找出一條讓我們更容易與音樂共處的途徑。
第二章 故事的功能
1.精彩的故事讓人可以快速掌握關鍵重點。
2.要有特色才能被記得,而故事正是找出特色、突顯特色最有效的工具。
3.好的故事幾乎都擁有某種異質生命的對照效果。
4.傳奇故事也因而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分辨出誰跟我們同類,誰不是。
5.蓋長城的故事,團結了同胞們,讓大家參與在這個大而無當的故事裡,而有了共同體的感受。
6.故事是我們理解世界的縮寫。
7.故事突顯生命共通的細節,藉由單一生命戲劇性的變化對照,將巨大縮小,同時讓巨大能夠被我們看到、聽到。
8.進入故事、還原故事,我們發現原來很少有什麼東西真正是偶然突發的。
9.故事,是人與不屬於人的巨大、抽象事物間,顫顫巍巍、飄飄搖搖存在著的橋樑。
10.故事,把我們帶離世俗,也就同時幫我們接近素心童真。
11.故事具備強大的穿透力,可以跨越空間的限制。
12.故事宣揚著許多沒有被實現的變化,保留了人們對於變化的好奇與衝動。
13.搭迪士尼的雲霄飛車,不只是搭雲霄飛車,更是走進一個故事,體驗故事。
第三章 說故事的方法
1.故事會變形轉型,因為改編改寫一個舊故事,比新創一個故事架構,容易快速獲得認同。
2.好的故事、精彩的故事,甚至可以含納自身的否定對反。
3.古怪、奇特、不常見、違背道理,這些就是故事的基本精神。
4.用對的方式誇張推論,讓“吹牛”、“瞎扯”比現實真實更吸引人。
5.我們能透過故事讀到背後的社會與時代,並體會故事與社會間有趣多樣的關聯。
6.迷人、能夠長久流傳的故事,必然有其閃亮如鑽石的核心部分。
7.對的觀點,好的敘述策略,縮短聽故事的人跟故事間的距離。
8.講一個“內幕故事”,關鍵之處就在能否找到一個類似“家庭女教師”的角度。
9.故事的戲劇性落差遠超過我們的一般日常經驗,於是聽故事的人必然將日常經驗暫放一邊,只感受故事。
10.善說故事的新渡戶稻造就靠並列三個表面上分歧相異的故事,讓故事彼此互注互證。
11.這個牽涉列“英國聖誕蛋糕”,沒有落實的荒謬故事,卻成了我們體會佛西叢林生涯,最鮮活的插曲。
12.失敗讓人厭惡、然而英雄失敗的悲劇故事,卻會引來同情與諒解。
13.傑弗遜和漢密爾頓的抗衡故事裡,有著讓故事吸引人的一項核心素質——戲劇性的對照與反轉。
14.我們心中問著這些人間故事的好奇問題,也就肯定了桑德作品至高無上的藝術地位與價值。
15.《紐約客》可以不需要照片,這個雜誌用豐富的故事,跟讀者“博感情”。
16.不用將魔鬼翻轉寫成天使,歌德賦予魔鬼新的性格意義。
17.好的故事,除了讓人相信讓人深刻感受,也要考慮帶給信了、感受了的聽故事的人,什麼樣的生命效應。
第四章 重新認識故事,拾回對故事的好奇心
1.好奇先於故事存在,是一種準備要相信和生活經驗很不一樣的事物的態度,這種態度讓人接近故事,接受故事。
2.哈斯汀讓書莊嚴高貴,庫哈斯讓書活潑刺激,他們仔細考慮了要讓藏了大量的書的建築,對市民們訴說什麼樣的意義。
3.奧篤邦的畫,不是大自然實景,而是他以仿聲鳥和響尾蛇為角色,在畫面上創造出的一個虛構故事。
4.透過藝術品,看見平常我們不會集中、專注去看的真實生命、真實時空、真實故事。
5.溫妮·麗姆的雕刻本事,無法說服馬克·吐溫,不過環繞著她浮現出的天才故事,而不是她具體的雕塑成就,說服了美國國會。
6.特洛勒普的坦白實話,違背了那個時代讀者對於文學、對於文學作者的想像。
7.幾百個市場,幾千攤菜販中,這個市場這一攤獨獨突顯出來了,就有一些人被故事帶領到這菜攤前,為了親歷故事裡訴說的老闆娘和她的熱情。
8.故事原本最迷人的地方,就在它把人帶進一個異質的時空中,放掉了自我,融化在故事創造的時空里。
9.正因為期待著有將來還要回頭記憶述說的故事要發生,所以我們不辭麻煩地拍照、洗照片、排相簿。
10.要減少壓縮簡化資訊產生的決策錯誤,最有效的辦法,是重拾故事好奇,養成對故事的興趣習慣,別輕易接受別人準備好的簡單結論。
11.故事結束了就是結束了
自序
一本“關於故事的故事書”。
因為相信幾件事,所以寫了這樣一本書。
我相信的第一件事:人具有被故事吸引的本能,不只喜歡聽故事,而且喜歡轉述故事,而且喜歡參與在故事裡。
故事,本雅明(Walter Beniamin)說得最透徹、明白,是“來自遠方的親身經歷”,點出了故事的兩項特質 —— 故事不是切身、天天可以遭遇的經驗,還有,故事具備有讓人信以為真的能耐,這兩項特質,定義了故事。
我相信的第二件事:故事沒落了,不是因為沒有好的故事,也不是因為沒有好的說故事的人,而是因為聽故事的人消失了。更精確一點說,我們失去了聽故事的態度,沒有這種態度,再精彩的故事我們也無法從中得到樂趣。能聽故事的人,首先要對日常生活以外的事物,抱持高度興趣。他不能看見每樣東西每件事,都先問:“這跟我有什麼關係?”“這對我有什麼用?”抱歉,故事迷人之處,正就來自其陌生稀奇,不是隨便會有用,會和我們發生切身關係的。
聽故事的人,還得願意相信陌生稀奇的事真的發生過、真的會發生。他也不能先抱持了“哪有可能!”“別唬弄了!”的懷疑,去面對所有不在他經驗範圍的事。
故事沒落,其實是一個社會的警訊,表示這個社會大部分的人,習慣於日復一日重複熟悉的經驗,以為那就是天經地義,不相信在此之外有別種生活,有非常傳奇。這樣的社會,一直在自己有限的經驗中打轉,怎么可以有什麼創意呢?
這就是我相信的第三件事——不愛聽故事、不會聽故事的人群、社會,封閉、自我、功利,也就不可能太有創意。
不過既然人的天性中有被故事吸引的本能,因此我們也就有機會、有可能復活故事,讓“故事意識”沉睡了的人,醒來重新領會故事的絕妙好處,享受故事單純、乾淨的樂趣。從睡到醒,關鍵在於:讓大家比對理解,相較於故事中展現的廣幅人生可能性,我們的現實生活多么狹窄;相較於故事中的傳奇轉折,我們能夠親身遭遇的生命戲劇何其平淡。換句話說,讓大家轉個大彎,對現實不耐,對故事既羨幕又忌妒。
“故事意識”有可能被喚醒,可以召喚一批新的“聽故事的人”,這是我相信的第四件事。我還相信第五件事:故事的好處,只能靠故事來彰顯,不可能用說教說理來進行,說理就不是故事,人無法被“說服”去享受故事,人只會在享受故事之中想望更多的故事。所以只能用故事來引領故事,用故事來示範故事的迷人特性。
關於故事的道理,三兩句話就可以說完,但是故事本身,各種人間戲劇傳奇,即可以一直說一直說。
楊照
2010年7月
編者的評論
楊照的《故事效應》,是一本很適合工作之餘休閒以及放鬆身心的讀物。故事淺顯易懂,深入淺出,從而使讀者對“故事”的種種層面產生極大的興趣。
在生活中,如果能夠多一些願意講故事的人,且會講故事的人,日子會過得更加有趣。
楊照開篇的自序里引用本雅明的《講故事的人》,其實此自序也可算是本雅明的通俗版吧,同樣說到經驗的持續下跌,無有盡期,“因為經驗從未像現在這樣慘遭挫折:戰略的經驗為戰術性的戰役所取代,經濟經驗為通貨膨脹代替,身體經驗淪為機械性的衝突,道德經驗被當權者操縱。乘坐馬拉車上學的一代人現在佇立於荒郊野地,頭頂上蒼茫的天穹早己物換星移,唯獨白雲依舊。孑立於白雲之下,身陷天摧地塌暴力場中的,是那渺小、孱弱的人的軀體。”會為本雅明的行文而折倒的人恐怕很難為楊照通俗的介紹動容,“故事沒落,其實是一個社會的警訊,表示這個社會大部分的人,習慣於日復一日重複熟悉的經驗,以為那就是天經地義,不相信在此之外有別種生活,有非常傳奇。這樣的社會,一直在自己有限的經驗中打轉,怎么可以有什麼創意呢?”但是,大眾需要的恐怕不是本雅明,而是楊照。
一本“關於故事的故事書”,此書的編排也挺有特色,除了行文以外還有“知識放大鏡”,有台灣人特有的細膩(舉個例子說明,當你在街上詢問從a到b如何去時,他們在告訴你的同時如果條件允許的話還會附屬檔案捎上一張自己粗略手繪的地圖),對於不熟悉這位小說家作品的人來說,是很貼心的。而其實正文中也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讀後平素與人聊天也多了份談資。
在前兩章中,會覺得楊照七拉八扯地談故事衝動,聊故事功能,有借著故事拉扯人生、認知世界的感覺。而之後的第三章“說故事的方法”則比較“實用”了,對於那些著急著馬上一甩墨水就能寫出好故事的人來說,確實也提出了些很容易上手的建議。功利點說,大家在現實生活中其實就是喜歡那些嘴巧兒啪嗒啪嗒蹦出故事來的人,他們組織語言能力強,善於運用敘述策略。我最喜歡的某同學,在年輕時就是那種像機器貓似的人,不過她袋子裡裝的是故事,一掏一個。楊照也像機器貓,而且每次掏出來的東西也不多,就用一些經典、有趣的故事來勾搭你,來和你說“故事”。其實,給讀者以故事訓練的書都有這特點,比如《故事》和《電影的魔力》。但楊照的《故事效應》,更偏向於立志呢。
立志講好故事,寫好故事的人還有么?記得當時格非給我們上寫作課時,留一作業是讓用第一人稱視角和第三人稱視角寫同一故事。當時我們就緊張了,覺得大有玄機。緊張之際就忘了講故事的樂趣,這樂趣有點像是小時候憑著理直氣壯說故事的氣概,一說一說就說成了孩子王那種感覺。所以,這次輪到自己上課,一定不嚇唬孩子們,不求他們都成大故事家,但至少能在生活中成為說話有意思的人吧。
故事本是和我們最親近的東西,乍一磕碰到敘事學肯定會驚嚇到,想講故事的小火花都被撲滅了。所以,不如先讀讀楊照(先進入,然後再批判嘛),看他將“陌生化”用其他故事和文本來講給你聽,看他說卡夫卡的“寓言”,看他用例子闡述“互文”,用宋慶齡、宋美齡說“敘述人”,最後你合上書時,會笑道:“這位大叔好親切、好有趣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