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技巧——敘事性非虛構文學寫作指南

故事技巧——敘事性非虛構文學寫作指南

本書作者傑克·哈特,在內容上涵蓋了報告文學、散文、小品文等非虛構文學創作的各個環節。作者講述的是故事背後的故事,帶領讀者深入觀察敘事性非虛構作品的創作過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故事技巧——敘事性非虛構文學寫作指南
  • 人物:約翰·麥克菲、大衛·格恩
  • 對應:《白城惡魔》
  • 作者:傑克·哈特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評論,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從約翰·麥克菲、大衛·格恩、阿圖爾·加萬德刊登在《紐約客》上的故事,到瑪麗·羅奇的《僵硬》、艾瑞克·拉森的《白城惡魔》等非虛構巨作的橫空出世,敘事性非虛構文學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書作者傑克·哈特曾任《俄勒岡報》主編,在美國新聞界摸爬滾打三十多年,積累了大量的實戰經驗,見證了多部普利茲獲獎作品的誕生。在本書中,作者將告訴你敘事性非虛構文學的創作方法與技巧。
本書涵蓋了報告文學、散文、小品文等非虛構文學創作的各個環節,包括故事理論與結構、場景、動作、人物等,並介紹了初稿、修訂、編輯等出版流程。作者講述的是故事背後的故事,帶領讀者深入觀察敘事性非虛構作品的創作過程。書中有蒙田、E. B. 懷特等著名作家和多位普利茲獎獲得者的例子,以及大量來自雜誌文章、非虛構暢銷書、紀錄片、廣播節目的實例,是新聞記者、非虛構作家不可多得的參考讀物。

作者簡介

傑克·哈特,曾任《俄勒岡報》主編兼寫作指導。獲美國報紙新聞編輯協會授予的國家教學獎、威斯康辛大學服務獎,以表彰他在新聞寫作教學工作上的突出貢獻。哈特還在六所大學任教,是俄勒岡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魯爾特聘教授。著有《作家養成記》。

媒體評論

蘇珊·奧爾琳,《蘭花盜》的作者:“本書富有教益,且必不可少。讀它就像是找到了關於作家技藝的一張張神秘設計圖。而且本書迷人、風趣、智慧,是極好的讀物和教程。”
喬恩·弗蘭克林,《為故事而寫作》的作者,兩屆普利茲獎得主:“傑克·哈特是報界當之無愧的最佳敘事編輯。”
羅伊·彼得·克拉克,《寫作工具》和《語法的魔力》的作者:“當我試圖回憶過去三十年里,我所學的關於故事敘述的東西,我想到的是傑克·哈特。他為美國的敘事寫作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本書編輯推薦:本書不但適合報紙、雜誌、網站等新聞工作者閱讀使用,還是各類非虛構作家的實用指南,指導他們在設計故事結構、選擇人物和視角、描寫對話、設定場景、描寫動作、發掘主題等方面做得更好,把故事寫得更好看,同時又能提高寫作效率。此外,作者以自己親自參與寫作的幾篇報導為例,剖絲抽繭,手把手指導讀者寫出優秀的作品來。

圖書目錄

第一章故事
故事觀念根深蒂固
故事的根基
故事的影響
第二章結構
構思結構
設計圖
敘事弧線
1.闡述
2.上升動作
3.危機
4.高潮
5.下降動作/結局
第三章視角
視角人物
第一人稱
第二人稱
第三人稱
立足點
距離
第四章聲音和風格
程式化聲音
第一人稱和聲音
作者形象和立足點
聲音和風格
隱喻風格
形成風格
第五章人物
現實世界人物的崛起
欲望
圓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直接和間接的人物塑造
外表
動作、表達和習性
身份標識
言語
奇聞趣事
人物塑造的目的
第六章場景
挖掘內在的場景
選擇場景
報導場景
透露真情的細節
集體細節
空間
確立鏡頭
結構
氛圍
布景
賦予場景生命力
場景的構建
第七章動作
敘事導語
持續的動作
動作語言
主動語態
時態
虛詞
跨越開始
時間標記
節奏
闡述
第一手的動作
第八章對話
內心獨白
重構對白
第九章主題
主題陳述
全身心投入
經久不衰的主題
尋找主題
第十章報導
沉浸式報導
接近對象
觀察和重構敘事
採訪
人物、場景、動作和主題
識別故事
第十一章故事敘述
短篇故事敘述技巧
長篇故事敘述技巧
第十二章釋義性敘事
第十三章其他敘事技巧
小品文
書擋敘述
個人隨筆
專欄
第一人稱敘述
第十四章道德準則
挑戰
背棄信仰
回憶錄的道德準則
推測
出示身份
沉浸
背叛
故事結構與風格
技巧
心靈的道德習慣
參考文獻
編後記
前言
三十年前,我在《西北雜誌》工作,一位警務記者走進我的辦公室,給我講述了他的真實經歷。他報導過一樁交通肇事案,中規中矩地寫成一篇簡訊:一個司機醉酒駕駛撞死了一位年輕的母親。但是,那位年輕母親的形象卻像鬼魂一樣纏繞著他。他無法停止思考:是什麼命運非要讓她出現在本不可能出現的時間和地點?她的突然離世留給家人怎樣的哀傷與痛苦?那位肇事司機又是怎樣一個人?只是一個千夫所指的醉鬼?還是在這種固定的形象背後潛藏著不為人知的複雜人性?無疑,這背後的故事絕不僅僅局限於我們報紙的B6版,那插於牙齒保險廣告之上的兩欄尺寸。
當年我在《俄勒岡報》周日雜誌社還是一名新編輯,湯姆·霍爾曼找到我,說要賣給我一個真實的故事。這篇五千字的故事《碰撞軌跡》包括開頭、中間和結尾三個部分,有力的內在結構調控著故事的節奏,並製造出一種戲劇性的張力。線人在這個故事裡變成了真正的人物,場景代替了話題。故事的敘述力求謹言慎行,但它揭示事實真相的力度卻超過任何一篇普通的新聞報導。
我和湯姆之前從來沒有做過這樣的新聞報導,讀者們也覺得新鮮,反響熱烈。他們打電話或寫信告訴我們,這個故事真是太有意思了,讓人為之著迷,為之感動,為之思考,他們想讀到更多這樣的故事。
自那以後,我對敘事性非虛構文學的創作產生了極大的熱情,這種熱情延續了一生。
時機很重要。我們在對真實故事的敘述方法進行創作實驗時,正好趕上讀者對現實題材的故事興趣高漲。約翰·麥克菲的《走進郊外》和特雷西·基德爾的《新機器的靈魂》等長篇非虛構故事報導經常在各大暢銷書排行榜上有名。托尼·盧卡斯的《共同點》對波士頓的強制性種族融合事件進行了詳盡的報導,並榮獲普利茲獎。與此同時,虛構文學在美國讀者心中的地位日趨下降。根據《大西洋雜誌》的報導,在1982—2004年間,在美國閱讀小說、戲劇和詩歌的讀者人數比例下降了10個百分點,跌至歷史的最低點47%,而非虛構文學的讀者群卻在不斷擴大。
這一趨勢不僅反映在書本上。在之後的幾年內,美國各大報紙雜誌中非虛構故事的數量大幅激增,敘事作品陸續出現在廣播節目中,紀錄片在電影世界重掀熱潮。直到網際網路改變了非虛構故事作家的工作方式,最終將這種文學形式推向了一個新的發展高潮。
在《西北雜誌》工作的那幾年,我們趕上了非虛構文學的發展浪潮。我們運用這個文學形式探索不同的話題,從伐木業到心臟移植,甚至包括基因工程。雜誌的讀者人數不斷增加,從而一躍成為眾多周日雜誌中的佼佼者。後來我被聘為《俄勒岡報》的寫作指導,我利用在大學當全職教授的十二年中所掌握的全部技能,將敘事技巧傳授給報社的其他作家和編輯們。
《俄勒岡報》的人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俄勒岡報》刊載的故事贏得了全國故事大獎,涉及宗教、商業、音樂、犯罪、體育等諸多領域。我和里奇·里德共同撰寫的國際商業故事榮獲普利茲釋義性新聞獎;和湯姆· 霍爾曼再次合作的故事榮獲普利茲特寫報導獎;與米歇爾·羅伯茨聯手寫作的新聞榮獲普利茲突發事件報導獎。里奇·里德和一位曾與我共事多年的作家朱莉·沙利文,加入了阿曼達·貝內特的團隊,這個團隊於2001年摘得普利茲金獎里奇·里德和朱莉·沙利文的故事是《俄勒岡報》2000年4月~12月連續報導美國移民局故事的其中一個。其他刊登在《俄勒岡報》上的文章在參考書目中都已一一列出。那可是美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
在當上主編後,我依然從事著寫作指導的工作。在這方面我確實有不少心得,多次參加全國性的寫作大會,與會人員包括報刊編輯、調查記者、新聞學教授、美食作家、旅遊作家、鑒酒作家、園林作家,等等。我為《編輯與發行人》雜誌開設專欄,還創辦了一份在全國發行的每月教學簡報。我仍然不時地教授一些大學寫作課程,我的教學重心逐年轉向敘事性非虛構文學。對讀者來說,這些真實故事的魅力究竟在哪裡?每一次演講、每一次培訓、每一次授課之後,我都會思考這個問題。
我最寶貴的學習經歷就是與多位作家一起工作,撰寫了上百篇文章。為出版機構工作,頭上總是懸著交稿的最後期限,正是這種高壓下的工作讓我受益匪淺,從中積累了豐富的寫作實戰經驗,夯實了寫作功底,這是世界一流的研究生院無法教給我的東西。如今我到了退休的年紀,是時候把我覺得最有用的東西傳授給他人了。
於是就有了現在你手上這本《故事技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