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濟學/21世紀南京審計學院教材

政治經濟學在財經類高校,既是一門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又是一門專業基礎課。要將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首先要在教材中體現出來。本書正是為了適應這種需要以及我院教學改革的需要,在總結多年教學實踐、吸收其他政治經濟學教材優點的基礎上編寫的。 本書由陸麗芳同志擬定編寫大綱,陸麗芳、楊淑華、趙南江同志審稿、修改並最後定稿。各章分工如下:陸麗芳編寫第七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楊淑華編寫第一章、第十三章;趙南江編寫第六章;李大璉、楊淑華編寫第二章、第三章;楊鵬程編寫第八章、第九章;陳祖華編寫第四章、第五章。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學院領導的支持,被列入學院教材編寫計畫,葉國英副院長審看了全部書稿並提出了寶貴的修改意見;本書也得到了經濟系盛曉白主任的關心和支持;在本書編寫過程中還吸收了國內許多教材的優秀成果。在此一併感謝。 由於我們水平有限,書中錯誤和不當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政治經濟學/21世紀南京審計學院教材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頁數:236頁
  • 開本:16
  • 定價:22.00
  • 作者:陸麗芳 楊淑華
  • 出版日期:2002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301058578, 9787301058572
  • 品牌:北京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本書是21世紀財經類大學基本用書中的一種。主要適用財經院校本科學生使用,也可作為其他文科類本科院校的教材。專科學生、自學政治經濟學者亦可使用

作者簡介

陸麗芳,女,江蘇常熟人,1962年6月生,南京審計學院經濟學系副教授。長期從事政治經濟學和鄧小平理論的教學與研究。楊淑華,女,吉林長春人,1953年11月生,南京審計學院經濟學系教授。長期從事政治經濟學和鄧小平理論的教學與研究。趙南江,男,北京人,1950年11月生,南京審計學院經濟學系黨總支書記、副教授。長期從事政治經濟學、鄧小平理論的教學與研究。

媒體推薦

後記
政治經濟學在財經類高校,既是一門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又是一門專業基礎課。要將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首先要在教材中體現出來。本書正是為了適應這種需要以及我院教學改革的需要,在總結多年教學實踐、吸收其他政治經濟學教材優點的基礎上編寫的。
本書由陸麗芳同志擬定編寫大綱,陸麗芳、楊淑華、趙南江同志審稿、修改並最後定稿。各章分工如下:陸麗芳編寫第七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楊淑華編寫第一章、第十三章;趙南江編寫第六章;李大璉、楊淑華編寫第二章、第三章;楊鵬程編寫第八章、第九章;陳祖華編寫第四章、第五章。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學院領導的支持,被列入學院教材編寫計畫,葉國英副院長審看了全部書稿並提出了寶貴的修改意見;本書也得到了經濟系盛曉白主任的關心和支持;在本書編寫過程中還吸收了國內許多教材的優秀成果。在此一併感謝。
由於我們水平有限,書中錯誤和不當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編 者
2002年9月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
一、政治經濟學的由來
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形成
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
四、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階級性和科學性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
一、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
二、社會生產關係是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三、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研究生產關係
四、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任務
第三節 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意義和方法
一、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意義
二、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方法
第二章 商品和貨幣
第一節 商品
一、商品的兩因素:使用價值和價值
二、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三、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
四、商品的價值量
第二節 貨幣
一、價值形式的發展和貨幣的產生
二、貨幣的本質與職能
三、貨幣流通規律
第三節 價值規律
一、價值規律的內容
二、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三、價值規律的作用
第三章 資本和剩餘價值
第四章 資本積累
第五章 資本的循環和周轉
第六章 社會資本的再生產和經濟危機
第七章 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
第八章 商業資本和商業利潤
第九章 借貸資本和資本主義的信用
第十章 資本主義地租
第十一章 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第十二章 壟斷資本的全面國際化和國際經濟關係的變化
第十三章 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
主要參考教材
後記

文摘

書摘
這種由於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而相對延長剩餘勞動時間生產剩餘價值的方法,馬克思稱之為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這是一種更加隱蔽的剝削方法。
但是,怎樣才能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而獲得相對剩餘價值呢?在這裡,我們排除把工資壓低到勞動力價值以下的“剝奪性的侵犯”。在等價交換的原則下,要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只有降低勞動力的價值,而勞動力的價值是由維持工人及其家屬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決定的,因此,要降低勞動力的價值,就必須降低這些生活資料的價值。而要降低這些生活資料的價值,就要靠提高直接生產生活資料的部門和有關生產資料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最根本的是提高這些部門的技術裝備水平。因此,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是整個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的結果。
在現實經濟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不可能在所有企業齊頭並進,而是首先從個別企業開始的。個別企業的資本家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目的,是為了追求超額剩餘價值,超額剩餘價值是指單個企業的商品的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而比一般資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餘價值。這是個別企業採用先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個別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必然結果。以紡紗廠為例,假設社會上一般的紡紗廠每個工人12小時可生產20斤棉紗,耗費生產資料24元,12小時新創造的價值為l0元,那么,20斤棉紗的價值為34元,每斤棉紗的社會價值為1.7元。如果某紡紗廠首先採用了新技術,使勞動生產率提高一倍,每個工人12小時生產棉紗40斤,耗費的生產資料也增加一倍價值48元,但12小時新創造的價值仍為58元,每斤棉紗的個別價值也降為1.45元。但仍按每斤棉紗1.7元的社會價值出售商品。40斤棉紗賣得68元,與其他棉紗個別價值58元相比,淨得10元超額剩餘價值。
超額剩餘價值的源泉同樣是工人的剩餘勞動。這是因為個別企業工人使用先進的機器設備,其勞動複雜程度和效率高於一般企業,這裡的勞動生產率特別高的勞動起了自乘的勞動作用,使得它在同樣時間內,創造了高於社會平均勞動的價值。
個別資本家獲得超額剩餘價值是一種暫時現象。因為競爭迫使資本家普遍在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得較低的個別勞動時間成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新的社會價值也就形成了。這使個別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差額消失,超額剩餘價值也就不存在了。但由於新的技術不斷出現,超額剩餘價值在競爭中仍會再度出現,先進技術得到普及後又會再度消失,無數資本家追逐超額剩餘價
值的結果使得整個社會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商品的社會價值隨之下降,也就降低了勞動力的價值,縮短了必要勞動時間,從而相對延長了剩餘勞動時間,使所有的資本家都獲得了相對剩餘價值。可見,相對剩餘價值生產是在各個資本家追求超額剩餘價值的過程中實現的。追求超額剩餘價值是每個資本家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直接動機,而各個資本家追求超額剩餘
價值的結果,會使資本家普遍獲得相對剩餘價值。
超額剩餘價值也屬相對剩餘價值。因為它們在形成上都是靠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得再生產勞動力價值的時間縮短,相應地延長了剩餘勞動時間。但兩者也有區別:首先,超額剩餘價值是個別資本家獲得的,而相對剩餘價值是整個資本家階級獲得的;其次,超額剩餘價值是以個別部門提高勞動生產率為條件,而相對剩餘價值則需以整個社會生產率普遍提高為條件;第三,超額剩餘價值是個別資本家追逐的直接目的和動機,而相對剩餘價值是作為無數資本家追逐超額剩餘價值的最後結果出現的。因此,超額剩餘價值只是屬於相對剩餘價值而不是等於相對剩餘價值。
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生產是資本家榨取剩餘價值的兩種基本方法。為了更多地榨取剩餘價值,資本家往往同時或交替使用這兩種方法。在發展初期,由於技術發展緩慢,資本家主要靠延長工作日來榨取絕對剩餘價值。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特別是在機器勞動代替手工勞動以後,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越來越成為資本主義剝削的手段。可見,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是資本主義剝削的一般基礎,又是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起點;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是以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為前提條件而廣泛採用的生產形式。
三、生產自動化條件下剩餘價值的源泉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革命的深入發展,以電子計算機為主體的自動控制系統不斷發展,並廣泛運用於生產過程,在一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中出現了由生產機械化向生產自動化過渡的趨勢。在生產中,機械手、機器人等自動化裝置不僅代替了人的部分體力勞動,而且代替了人的部分腦力勞動。直接操縱機器的工人日益減少,甚至於機器人成為生產的主體,出現了所謂的“無人工廠”、“無人車間”,但勞動生產率卻迅速提高,資本家獲得的剩餘價值大大增加。於是資產階級及其代理人便以此為由,大肆鼓吹自動化生產設備和機器人能夠創造價值和剩餘價值,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過時了,以掩蓋資本剝削勞動的真相。
事實上,這些自動化的裝備無論多複雜多先進,生產效率多高,它畢竟是生產中物的要素,是不變資本,它們的價值仍然是通過工人的具體勞動根據它們的磨損程度漸次地轉移到新產品中去的。它們只是榨取剩餘價值的不可缺少的物質條件,是僱傭工人活勞動的“吸收器”,它們是不會創造價值和剩餘價值的。剩餘價值的惟一源泉只能是僱傭工人的剩餘勞動。
在資本主義生產自動化條件下,資本家之所以能減少僱傭工人人數卻獲得更多的剩餘價值,是因為;
首先,雖然在勞動現場操縱機器的工人人數大大減少了,但在生產自動化條件下生產工人的範圍和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有許許多多研究、設計、製造的科學家、工程師和各種技術工人都需付出大量的勞動。機器人投入使用後,還離不開人們的設計、控制、調試、監測、維修等,管理人員的勞動也是重要而不可少的。也就是說,在高度社會化的生產過程中形成了“總體工人”,所有的勞動者的勞動都為資本家創造著大量的剩餘價值。
其次,隨著資本主義生產自動化的發展,複雜勞動占的比重日益增大,高度複雜、高度熟練的勞動在同一時間內,為資本家能創造更多的剩餘價值。
最後,在生產自動化發展的過程中,首先實現生產自動化的先進企業,比同行業具有更高的勞動生產率,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大大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從而使這些企業的資本家能獲得較多的超額剩餘價值。而當社會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從而使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縮短、勞動力價值降低時,整個資本家階級可以獲得大量的相對剩餘價值。
總之,生產自動化、機器人,只是生產技術上的進步,剩餘價值的源泉沒有改變,資本主義剝削關係和剝削制度沒有改變,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仍然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四、剩餘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
通過資本主義直接生產過程的分析,可以看到,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就是剩餘價值的生產。馬克思指出:“生產剩餘價值或賺錢,是這個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這就是剩餘價值規律。它表明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和達到目的的手段。其內容是指資本主義生產以追求剩餘價值作為出發點和歸宿。用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生產
的辦法加強和擴大對僱傭工人的剝削,以期獲得最大限度的剩餘價值。
剩餘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經濟規律。首先剩餘價值規律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資本家生產什麼、生產多少、如何生產,完全取決於能獲取多少剩餘價值,這才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直接目的和決定性動因,只要能賺錢,資本家可以生產對人們生活有用的消費品,也可以生產給社會帶來災難的軍火、毒品。資本主義生產不是簡單的商品生產,不是為了生產商品本身。恩格斯曾指出,在資本家看來,“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不是為了金錢而存在,連他們本身也不例外,因為他們活著就是為了賺錢,除了快快發財,他們不知道還有別的幸福,除了金錢的的損失,也不知道還有別的痛苦。”因為資本家的靈魂就是資本的靈魂,資本家是人格化的資本,為獲取剩餘價值而生產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內在本質或特有性質。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