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的消融與萌生》是群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鈐佑 總編輯
基本介紹
- 作者:劉鈐佑 總編輯
- 出版時間:2019年10月
- 出版社:群學
- ISBN:9789869747448
- 定價:500 元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
擺脫舊的學術實作與思考慣習以細緻的個案研究作為建構新知識 以及為台灣社會尋找出路的堅實出發點 過去二、三十年來,一種標榜市場自由化、政治民主化的新自由主義形式的統治形態已經儼然成為全球最具主導性的趨勢。「政治」逐漸成為一種主要由官僚系統與專家學者所構成的管理階層來經營治理的場域;政治上的異議,被化約為技術性的問題,可以透過談判與溝通尋求政策上的解決。然而,在新自由主義秩序下的出現的抗爭、結盟、動亂、占領活動,提醒我們「政治」沒有消失、也沒有被馴化,而是以更為複雜的模式與尺度在發生。本書一方面對各種國家與權力理論進行反省與批判;另一方面分別利用美國信息業、台灣新竹科學城、香港新界的宗教儀式與宗族、魯凱人的情緒政治等個案來說明政治的形式如何繼續在當代轉化與萌生,重新去定義生命與生活的內容。林開世/主編 芝加哥大學人類學博士,現任國立台灣大學副教授兼系主任。研究興趣有文化與權力的比較、人類學理論、歷史與意識型態的生產、國家形成。研究的領域是漢人社會文化、複雜社會與比較殖民主義。著有〈對台灣人類學界族群建構研究的檢討:一個建構論的觀點〉、〈從頭人家繫到斯卡羅族:重新出土的族群?〉、〈什麼是「人類學的田野工作」?知識情境與倫理立場的反省〉、〈當代「族群現象」的在地運作與矛盾:恆春半島滿州地區的考察〉等論文多篇。黃應貴/主編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人類學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特聘教授,目前在清華人社院正在推動「新世紀的社會與文化」長期研究計畫。長期從事台灣原住民中的布農族研究,著有《反景入深林:人類學的觀照、理論與實踐》、《人類學的評論》、《人類學的視野》、《布農族》、《台東縣史‧布農族篇》、《「文明」之路》三卷等書,主編...(展開全部) 林開世/主編芝加哥大學人類學博士,現任國立台灣大學副教授兼系主任。研究興趣有文化與權力的比較、人類學理論、歷史與意識型態的生產、國家形成。研究的領域是漢人社會文化、複雜社會與比較殖民主義。著有〈對台灣人類學界族群建構研究的檢討:一個建構論的觀點〉、〈從頭人家繫到斯卡羅族:重新出土的族群?〉、〈什麼是「人類學的田野工作」?知識情境與倫理立場的反省〉、〈當代「族群現象」的在地運作與矛盾:恆春半島滿州地區的考察〉等論文多篇。黃應貴/主編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人類學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特聘教授,目前在清華人社院正在推動「新世紀的社會與文化」長期研究計畫。長期從事台灣原住民中的布農族研究,著有《反景入深林:人類學的觀照、理論與實踐》、《人類學的評論》、《人類學的視野》、《布農族》、《台東縣史‧布農族篇》、《「文明」之路》三卷等書,主編《人觀、意義與社會》、《空間、力與社會》、《時間、歷史與記憶》、《物與物質文化》、《21世紀的家:台灣的家何去何從?》、《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宗教的個人化與關係性存有》、《21世紀的地方社會:多重地方認同下的社群性與社會想像》(與陳文德合編)、《金融經濟、主體性、與新秩序的浮現》(與鄭瑋寧合編)、《族群、國家治理、與新秩序的建構:新自由主義下的族群性》等書。洪世謙 巴黎第八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副教授。研究領域:當代法國哲學、政治哲學、全球化研究、解構主義、馬克思主義。主要關注議題為「去政治與再政治」、「倫理主體、他者與暴力」、「全球民主與正義」、「去疆界與跨國移動」。近期學術論文為〈內在的例外:作為類屬程式的政治主體〉、〈疆界民主化——解構哲學式的思考〉、〈可能——不可能的基進倫理—政治〉。 容邵武 現職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重點聚焦在法律人類學、政治人類學、文化政治。首先,針對「鄉鎮調解委員會」研究,將政治、法律的脈絡關連到文化要素的複雜結合里,寫成〈文化、法律與策略:鄉鎮調解過程的研究〉(台灣社會學刊,2007)。進而將法律人類學的成果擴大成為「公共人類學」提供對公共議題的見解,在《文化研究學刊》刊出〈死刑戰爭:法律人類學的中介〉(2012)。同時,田野主題從一開始圍繞著921大地震所帶來的創傷、記憶,寫成〈災難的永恆回歸:記憶政治與災難反覆的探討〉(台灣人類學刊,2011),以及“Never Again”: Narratives of Suffering and Memory of the 9/ 21Earthquake in Taiwan(台灣人類學刊,2009);到稍後強調快樂、希望的小區營造〈文化親密性與小區營造:在地公共性的民族志研究〉(台灣社會學刊,2013),以及Landscapes and governance: Practicing cit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