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政治文明展開全景式的研究,試圖從政治學學理和中國政治發展實際兩個層面去闡明政治說明的基本理論和中國政治文明建設的基本實踐問題。
基本介紹
- 書名:政治文明論/武漢大學學術叢書
-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 頁數:370頁
- ISBN:7307037211
- 作者:虞崇勝 劉德厚
- 出版日期:2003年2月1日
- 開本:16開
- 品牌:武漢大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本書對政治文明展開全景式的研究,試圖從政治學學理和中國政治發展實際兩個層面去闡明政治說明的基本理論和中巴鑽歸國政治文明建設的基本實踐問題。
作者簡介
虞崇勝,1952年10月出生於湖北省黃石市。1976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歷史系並留校任教,早年從事中國近代史教學與研究工作,後轉入學習和研究當代中國政治與政治學理論,先後師從謝經華教授和劉德厚教授,分獲法學碩士學位和法嘗表士學位。曾任武漢大學理論課部中國革命史教研究主任、政治與行政學院政治理論系副主任、政治學與行政管理系主任等職。1999年至2000年赴日本兼樂講地職教授,湖北省政治學會常務汗催府旬理事、秘書長。主要科研方向為政治學理論和政治發展。主要學術著作有:《中國行史》、《政治文明論》 等10餘種,在國內外重要期刊和報紙上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
媒體推薦
導論
政治文明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政治智慧的結晶,也是人類理性的產物。自1844年馬克思在一篇讀書筆記中使用“政治文明”一詞到2001年初江澤民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的講話中使用“政治文明”的概念,時隔150餘年。在此期間,既沒有專門研究政治文明的著作問世,也沒有深入探討政治文明概念及其內涵的論文發表。然而,人類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卻發生了極其深刻的變化。隨著人類政治生活的多極化發展,特別是經歷了二十多年改革開放的實幾才禁轎踐後,中國的政治發展面臨著一個類似“娜拉出走後怎么戲辯辦”的問題,也就是中國面臨著新的一輪政治體制創新和政治發展道路的選擇問題,這可能是比二十多年前啟動四個現代化建設更艱巨、更難以把握、更富於挑戰性的問題。在新世紀裡,中國究竟能否找到一條既符合中國國情,又反映人類政治發展要求、可持續的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的道路的問題,已經明白無誤地擺到了政治家和理論家們的面前。對此,人們的視野似乎是不約而同地轉到了“政治文明”上來。據不完全統計,僅20世紀90年代後期就有近百種論著(文)提到了“政治文明”,而且“政治文明”一詞正在逐漸成為政界和學界的時尚話語。遺憾的是,至今尚無人對“政治文明”的概念、內涵、結構、特點等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釋和說明,結果出現了“政治文明”概念頻頻出現卻不知“政治文明”為何物的尷企槳霸尬局面。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可能與“政治文明”所涉及的理論和知識含量實在是太寬泛了有很大關係,因此,在短期內是很難究其功的。然而,新世紀中國政治的發展和政治學理論的創新,又急切地需要對政治文明理論作出清晰的說明和對政治文明建設的道路作出理智的選擇,於是,本書勉為其難地婚糠狼承擔起了這樣一項歷史重任。
本書擬對政治文明展開全景式的研究,試圖通過對政治文明基本理論問題的探討,為新世紀中國政治文明的發展提供基本的理論依據。全書共分七章,大體涉及政治文明的基本理論和中國政治文明建設的實踐兩個層面。
第一章主要是為了揭示文明的科學涵義,以便給政治文明研究提供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前提。本書不同意以往一些研究者將文明概念出現的時間定位於近代的看法,而是認為文明概念早在古希臘就已經出現了。本章全面介紹了自18世紀以來的主要文明理論,並進行了簡要評述。本章嚴格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從人類的社會性和實踐性的角度將文明界定為“人類社會生活的進步狀態”。經過對多種文明概念的辨析,闡明了文明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物、文明具有社會品質、文明是人類社會的進步狀態、文明是社會整體的進步、文明是一個不斷進化的過程、文明與文明時代不是一個概念、文明是可以學習借鑑的和文明是文化的升華等基本觀點。同時,從不同層面探討了政治與文明的親緣關係,說明政治因文明而進步,文明因政治而生輝。
第二章從對“政治文明”概念的歷史考察人手,全面地介紹了中外思想家、政治家關於政治文明的不同解釋。針對以往人們在政治文明涵義上的種種片面的認識,本書進行了大視野、多角度的辨析,強調了政治意識不能等同政治文明、政治制度不能涵蓋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不能包容政治文明、政治文化不同於政治文明、政治文明內涵法治文明、政治文明包括政治行為文明、政治文明是一個褒義的概念等基本觀點。最後,給政治文明下了一個十分簡明的定義:政治文明是人類政治生活的進步狀態。從靜態的角度看,它是人類社會政治進程中取得的全部進步成果;從動態的角度看,它是人類社會政治進化和發展的具體過程。
……
圖書目錄
導論
第一章 文明及其與政治的關係
一、“文明”概念的起源
(一)“文明”概念在西方
(二)“文明”概念在中國
二、形形色色的文明理論
(一)18、19世紀的主要文明理論
(二)20世紀的主要文明理論
三、文明的科學涵義
(一)眾說紛紜的文明定義
(二)文明的科學涵義
四、政治與文明的親緣關係
(一)政治起源於對文明的企盼
(二)政治是人類社會進化發展的重要標誌
(三)政治的詞義內涵著文明
(四)政治的目的是追求文明的生活
(五)政治文明建設是一種興利除弊的工程
第二章 政治文明的概念及其內涵
一、“政治文明”概念的歷史考察
(一)馬克思主義者所論及的政治文明
(二)西方學者所論及的政治文明
二、“政治文明”概念在中國的提出過程
(一)理論界對政治文明的最初探討
(二)自然科學家和法學家對政治文明的關注
(三)政治學家對政治文明的初步研究
(四)中央領導層對政治文明的重視
三、政治文明的科學內涵
(一對政治文明涵義的不同解釋
(二)對政治文明涵義的簡要辨析
(三)政治文明的科學涵義
(四)政治文明在文明整體中的地位
第三章 政治文明的結構體系
一、政治文明的三雛結構
(一)政治文明是一個系統
(二)政治意識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內在靈魂
(三)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規範要求
(四)政治行為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外在表現
二、政治意識文明的結構體系
(一)文明的政治意識形態
(二)文明的政治心理
(三)文明的政治思想
(四)文明的政治道德
(五)政治意識文明之魂——“有容”
……
文摘
書摘
以上各種各樣的文明定義,從不同側面揭示了文明的基本內涵和基本特徵,為我們界定文明的定義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但是,以上各種定義似乎都存在某些方面的缺憾。有的忽視了文明的社會屬性,只是認為文明是人類的心智活動,如孔德、福澤諭吉、岸根卓郎等;有的忽視了文明的進步屬性,僅僅認為文明是一種社會存在,並不表示進步和落後與否,如斯賓格勒、湯因比、弗洛伊德、托夫勒、亨廷頓等;有的忽視了文明的實踐屬性,僅僅將文明視為人類活動的成果,而忽視了人類活動的進化過程,如斯賓格勒、弗洛伊德、巴格比等;有的甚至認為文明只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屬於文化而不是文明,如伊東俊太郎;當然更多的是將文明與文化等同起來,忽視了文明與文化的基本區別,如孔德、斯賓格勒、巴格比、伯恩斯和拉爾夫、岸根卓郎、亨廷頓等。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固然與論者各自所處的國情不同、文化背影不同、研究視角和研究理路不同有關,但最根本的可能與論者缺乏唯物主義的歷史觀有關。如果不用歷史唯物主義去透視人類文明發展史,只是就事論事的從一些側面去探討文明問題,恐怕是難以獲得對於文明定義的科學認識的。
(二)文明的科學涵義
也許恩格斯的下述說法有助於我們科學地界定文明的定義。什麼是文明?恩格斯有一個十分簡明的說法:“文明是實踐的事情,是一種社會品質。”②說法雖很簡明,卻深刻地揭示了文明的本質和特徵。因為它不僅突出了文明的實踐屬性,而且還突出了文明的社會屬性,從而可以使我們對於文明的理解真正地建立在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礎之上,為科學地界定文明的定義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論指導。
綜合以上各種不同的文明理論和不同的文明定義,特別是恩格斯關於文明的說法,我們大致可以給文明下一個簡明的定義了。所謂文明,簡單地說就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進步狀態。從靜態的角度看,文明是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進步成果;從動態的角度看,文明是人類社會不斷進化發展的過程。
展開而論,文明的科學內涵應該包括以下基本要點:
其一,文明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物。實踐是人類改造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活動。勞動是實踐的基本形式。如果沒有勞動,沒有實踐,就不會有人類,也就不會有文明。人類就是在勞動過程中才最終從動物界脫離出來,誠如恩格斯所說的:在某種意義上,正是勞動創造了人。而且,文明也是人類勞動的創造物。勞動的進步,即勞動方式、勞動工具等的進步,使人類社會從野蠻逐步走向文明。正如馬克思所說:自然界沒有製造出任何機器,沒有製造出機車、鐵路、電報、紡紗機等等,它們是人類勞動的創造物。實踐活動不僅使人類創造了文明,而且也推動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只要人類的實踐一停止,文明實踐就失去了發展的動力。所以,文明首先是一個實踐的範疇,具有實踐性。文明的實踐性另一層意思是說,文明並非只是人類活動的成果。而且還是活動過程本身,是人類的具體行為方式的進步表現。人類的行為方式多種多樣,但每一種行為方式都或多或少地透視出文明程度的高低。因此,我們在考察人類文明時,必須將人類的行為也納入其中。
其二,文明具有社會品質。文明不能離開社會而存在,文明總是社會文明。除原始社會外,每個社會都有自己的文明。從本質上來說,文明的社會性是由人的社會性決定的。馬克思說過:“人是最名符其實的政治動物,不僅是一種合群的動物,而且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孤立的一個人在社會之外進行生產——這是罕見的事,.在已經內在地具有社會力量和文明人偶然落到荒野時,可能會發生這種事情——就像許多個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談而競有語言發展一樣,是不可思議的。”①這就是說,文明是人類社會活動的產物,脫離了人類社會,就不會有文明的產生和發展。另外,人類正是通過組成社會後才最終擺脫了個人的局很而進入文明社會的。弗洛伊德認為,文明有一個並非不重要的特性是合理“調節人際關係及人的社會關係的方式”,“大多數人聚集在一起,就比任何單獨個體要強大,就會以團結對付各獨立的個體,這時人類的共同生活才有可能。這種社會的權力就被作為‘權利’來反對被譴責為‘野蠻力量’的個人力量。個體力量被社會力量的這種代替構成了文明的決定性一步”②。從這個意義上講,可以說是人類的社會性決定了人類的文明性。
其三,文明是人類社會的進步狀態。儘管某些文明批判論者將文明時代的種種不文明現象歸之於文明發展所造成的結果,但文明本身是人類社會的進步狀態似乎是誰也不能否認的。與盧梭對人類文明的詆毀和譴責不同,法國思想家伏爾泰則確信,對人類文明的譴責是孩子氣的囈語,而文明社會中的人比未開化狀態下的人生活得不知要好多少倍。他對盧梭說,人天生是一頭猛獸,文明的社會用社會秩序給這頭猛獸戴上了鐵鏈,馴化了他的野性,為他提供了發展智力和幸福的可能。基佐表示:“文明這個詞所包含的第一個事實是進展、發展這個事實。”③福澤諭吉也說:“文明是一個相對的詞,其範圍之大是無邊無際的,因此只能說它是擺脫野蠻狀態而逐步前進的東西。”①弗洛伊德批評說。有一種觀點認為,我們稱之為文明的東西要對我們的不幸負主要責任,如果我們放棄文明,退回到原始狀態,我們會更幸福。“我稱這種觀點令人驚異,是因為我們無論以什麼方式給文明的概念下定義,伴隨著我們尋求避免來自痛苦根源的威脅的一切事物都是文明的一部分,這是不爭的事實”②。毛澤東談到文明史時說過:“人類的歷史,據說有五十萬年。這五十萬年之中。一段是野蠻史,一段是文明史。文明史只有五千年或者稍多一點。我們中國的歷史算長得很,但也只有四千至五千年……文明社會從奴隸社會算起,在中國據現有的可靠資料,應從商、周算起。”③在這裡,毛澤東也是將文明作為不同於野蠻而言的。可見,說文明是人類社會的進步狀態,是絕大多數人的共識,其實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事實。說文明是進步狀態包括兩層意思:一是指文明成果的形式是進步的;二是指文明內涵總是與時俱進的。進步發展是文明的外在表現,與時俱進是文明的內在要求。
其四,文明是社會整體的進步。在唯物主義歷史觀看來,人類的生產首先是物質資料的生產,而物質資料的生產實際上就是改造自然的活動。人類改造自然的物質成果就是物質文明,它表現為人們的物質生產進步和物質生活的改善,因此,物質文明是文明整體的基礎。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主觀世界也得到改造,社會的精神生產和精神生活也得到發展,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
……
第二章從對“政治文明”概念的歷史考察人手,全面地介紹了中外思想家、政治家關於政治文明的不同解釋。針對以往人們在政治文明涵義上的種種片面的認識,本書進行了大視野、多角度的辨析,強調了政治意識不能等同政治文明、政治制度不能涵蓋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不能包容政治文明、政治文化不同於政治文明、政治文明內涵法治文明、政治文明包括政治行為文明、政治文明是一個褒義的概念等基本觀點。最後,給政治文明下了一個十分簡明的定義:政治文明是人類政治生活的進步狀態。從靜態的角度看,它是人類社會政治進程中取得的全部進步成果;從動態的角度看,它是人類社會政治進化和發展的具體過程。
……
圖書目錄
導論
第一章 文明及其與政治的關係
一、“文明”概念的起源
(一)“文明”概念在西方
(二)“文明”概念在中國
二、形形色色的文明理論
(一)18、19世紀的主要文明理論
(二)20世紀的主要文明理論
三、文明的科學涵義
(一)眾說紛紜的文明定義
(二)文明的科學涵義
四、政治與文明的親緣關係
(一)政治起源於對文明的企盼
(二)政治是人類社會進化發展的重要標誌
(三)政治的詞義內涵著文明
(四)政治的目的是追求文明的生活
(五)政治文明建設是一種興利除弊的工程
第二章 政治文明的概念及其內涵
一、“政治文明”概念的歷史考察
(一)馬克思主義者所論及的政治文明
(二)西方學者所論及的政治文明
二、“政治文明”概念在中國的提出過程
(一)理論界對政治文明的最初探討
(二)自然科學家和法學家對政治文明的關注
(三)政治學家對政治文明的初步研究
(四)中央領導層對政治文明的重視
三、政治文明的科學內涵
(一對政治文明涵義的不同解釋
(二)對政治文明涵義的簡要辨析
(三)政治文明的科學涵義
(四)政治文明在文明整體中的地位
第三章 政治文明的結構體系
一、政治文明的三雛結構
(一)政治文明是一個系統
(二)政治意識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內在靈魂
(三)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規範要求
(四)政治行為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外在表現
二、政治意識文明的結構體系
(一)文明的政治意識形態
(二)文明的政治心理
(三)文明的政治思想
(四)文明的政治道德
(五)政治意識文明之魂——“有容”
……
文摘
書摘
以上各種各樣的文明定義,從不同側面揭示了文明的基本內涵和基本特徵,為我們界定文明的定義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但是,以上各種定義似乎都存在某些方面的缺憾。有的忽視了文明的社會屬性,只是認為文明是人類的心智活動,如孔德、福澤諭吉、岸根卓郎等;有的忽視了文明的進步屬性,僅僅認為文明是一種社會存在,並不表示進步和落後與否,如斯賓格勒、湯因比、弗洛伊德、托夫勒、亨廷頓等;有的忽視了文明的實踐屬性,僅僅將文明視為人類活動的成果,而忽視了人類活動的進化過程,如斯賓格勒、弗洛伊德、巴格比等;有的甚至認為文明只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屬於文化而不是文明,如伊東俊太郎;當然更多的是將文明與文化等同起來,忽視了文明與文化的基本區別,如孔德、斯賓格勒、巴格比、伯恩斯和拉爾夫、岸根卓郎、亨廷頓等。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固然與論者各自所處的國情不同、文化背影不同、研究視角和研究理路不同有關,但最根本的可能與論者缺乏唯物主義的歷史觀有關。如果不用歷史唯物主義去透視人類文明發展史,只是就事論事的從一些側面去探討文明問題,恐怕是難以獲得對於文明定義的科學認識的。
(二)文明的科學涵義
也許恩格斯的下述說法有助於我們科學地界定文明的定義。什麼是文明?恩格斯有一個十分簡明的說法:“文明是實踐的事情,是一種社會品質。”②說法雖很簡明,卻深刻地揭示了文明的本質和特徵。因為它不僅突出了文明的實踐屬性,而且還突出了文明的社會屬性,從而可以使我們對於文明的理解真正地建立在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礎之上,為科學地界定文明的定義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論指導。
綜合以上各種不同的文明理論和不同的文明定義,特別是恩格斯關於文明的說法,我們大致可以給文明下一個簡明的定義了。所謂文明,簡單地說就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進步狀態。從靜態的角度看,文明是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進步成果;從動態的角度看,文明是人類社會不斷進化發展的過程。
展開而論,文明的科學內涵應該包括以下基本要點:
其一,文明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物。實踐是人類改造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活動。勞動是實踐的基本形式。如果沒有勞動,沒有實踐,就不會有人類,也就不會有文明。人類就是在勞動過程中才最終從動物界脫離出來,誠如恩格斯所說的:在某種意義上,正是勞動創造了人。而且,文明也是人類勞動的創造物。勞動的進步,即勞動方式、勞動工具等的進步,使人類社會從野蠻逐步走向文明。正如馬克思所說:自然界沒有製造出任何機器,沒有製造出機車、鐵路、電報、紡紗機等等,它們是人類勞動的創造物。實踐活動不僅使人類創造了文明,而且也推動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只要人類的實踐一停止,文明實踐就失去了發展的動力。所以,文明首先是一個實踐的範疇,具有實踐性。文明的實踐性另一層意思是說,文明並非只是人類活動的成果。而且還是活動過程本身,是人類的具體行為方式的進步表現。人類的行為方式多種多樣,但每一種行為方式都或多或少地透視出文明程度的高低。因此,我們在考察人類文明時,必須將人類的行為也納入其中。
其二,文明具有社會品質。文明不能離開社會而存在,文明總是社會文明。除原始社會外,每個社會都有自己的文明。從本質上來說,文明的社會性是由人的社會性決定的。馬克思說過:“人是最名符其實的政治動物,不僅是一種合群的動物,而且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孤立的一個人在社會之外進行生產——這是罕見的事,.在已經內在地具有社會力量和文明人偶然落到荒野時,可能會發生這種事情——就像許多個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談而競有語言發展一樣,是不可思議的。”①這就是說,文明是人類社會活動的產物,脫離了人類社會,就不會有文明的產生和發展。另外,人類正是通過組成社會後才最終擺脫了個人的局很而進入文明社會的。弗洛伊德認為,文明有一個並非不重要的特性是合理“調節人際關係及人的社會關係的方式”,“大多數人聚集在一起,就比任何單獨個體要強大,就會以團結對付各獨立的個體,這時人類的共同生活才有可能。這種社會的權力就被作為‘權利’來反對被譴責為‘野蠻力量’的個人力量。個體力量被社會力量的這種代替構成了文明的決定性一步”②。從這個意義上講,可以說是人類的社會性決定了人類的文明性。
其三,文明是人類社會的進步狀態。儘管某些文明批判論者將文明時代的種種不文明現象歸之於文明發展所造成的結果,但文明本身是人類社會的進步狀態似乎是誰也不能否認的。與盧梭對人類文明的詆毀和譴責不同,法國思想家伏爾泰則確信,對人類文明的譴責是孩子氣的囈語,而文明社會中的人比未開化狀態下的人生活得不知要好多少倍。他對盧梭說,人天生是一頭猛獸,文明的社會用社會秩序給這頭猛獸戴上了鐵鏈,馴化了他的野性,為他提供了發展智力和幸福的可能。基佐表示:“文明這個詞所包含的第一個事實是進展、發展這個事實。”③福澤諭吉也說:“文明是一個相對的詞,其範圍之大是無邊無際的,因此只能說它是擺脫野蠻狀態而逐步前進的東西。”①弗洛伊德批評說。有一種觀點認為,我們稱之為文明的東西要對我們的不幸負主要責任,如果我們放棄文明,退回到原始狀態,我們會更幸福。“我稱這種觀點令人驚異,是因為我們無論以什麼方式給文明的概念下定義,伴隨著我們尋求避免來自痛苦根源的威脅的一切事物都是文明的一部分,這是不爭的事實”②。毛澤東談到文明史時說過:“人類的歷史,據說有五十萬年。這五十萬年之中。一段是野蠻史,一段是文明史。文明史只有五千年或者稍多一點。我們中國的歷史算長得很,但也只有四千至五千年……文明社會從奴隸社會算起,在中國據現有的可靠資料,應從商、周算起。”③在這裡,毛澤東也是將文明作為不同於野蠻而言的。可見,說文明是人類社會的進步狀態,是絕大多數人的共識,其實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事實。說文明是進步狀態包括兩層意思:一是指文明成果的形式是進步的;二是指文明內涵總是與時俱進的。進步發展是文明的外在表現,與時俱進是文明的內在要求。
其四,文明是社會整體的進步。在唯物主義歷史觀看來,人類的生產首先是物質資料的生產,而物質資料的生產實際上就是改造自然的活動。人類改造自然的物質成果就是物質文明,它表現為人們的物質生產進步和物質生活的改善,因此,物質文明是文明整體的基礎。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主觀世界也得到改造,社會的精神生產和精神生活也得到發展,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