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的譜系》是2013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麥可·布林特。
基本介紹
- 作者:美麥可•布林特
- 譯者:盧春龍 / 袁倩
- ISBN:9787509747049
- 頁數:189
- 定價:49.00元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8
- 裝幀:平裝
內容介紹,作者介紹,作品目錄,
內容介紹
從孟德斯鳩到托克維爾的法國社會學傳統
從康德到韋伯的德國文化哲學傳統
從阿爾蒙德到維巴以來的美國科學/行為主義傳統
在這本研究政治文化歷史的生動且睿智的著作中,麥可·布林特討論了從孟德斯鳩到托克維爾的法國社會學傳統、從康德到韋伯的德國文化哲學傳統、從阿爾蒙德和維巴以來的美國科學/行為主義傳統這三種傳統的區別。受惠於他自己翻譯的一些經典著作,布林特證明了知識多元主義的價值,這一價值不僅僅體現在當代對政治文化的研究之中,也體現在當代政治科學的文化之中。
【編輯推薦】
盧春龍、袁倩兩位老師所譯Minchael Brint所著《政治文化的譜系》是一部對於政治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的專著,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我國政治文化研究領域中的空白。
譯者牢牢把握了作者關於政治文化多元化與多樣性的學術主旨, 以此為主軸展開譯介,自然得其要領,基本貫通了作者的原創學術思路。在第一部分中,譯者緊扣六位法國政治學家的政治思想演進史,在政治文化的社會學基礎等方面進行了突出的有效的發掘,使六位學者的政治思想中的“政治文化”色彩更加濃厚,更好地體現了作者的創作主題。在第二部分中,譯者繼續跟蹤作者的德國政治思想演化歷史,把政治文化的根基紮根於德國政治哲學的土壤之中,充分發揮揭示了政治文化的哲學根源,進一步體現了作者探索政治文化的邏輯思維,的確符合作者原創意圖。在第三部分中,譯者著重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文化多元化與多樣性之原創思想,把前述社會領域之政治文化與哲學領域之政治文化等兩方面的學術歸納,進一步與美國政治學在行為主義與後行為主義思潮下越來越滑向實證經驗甚至是數量統計分析學的時代趨勢相結合,突出論述了政治文化在政治思想與政治科學兩方面並行不悖相輔相成的跨越式發展思維,給人耳目一新之感,頗具學術創新價值。
作者介紹
麥可·布林特,美國加州路德大學曾永義講座教授,曾獲得過多項教學獎勵和研究資助。布林特教授作為政治文化“”著有《悲劇與拒絕: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差異政治》(Tragedy and Denial: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in Western Political Thought)、《全球化時代的文化、政治與民族主義》(Culture,Politics,and Nationalism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共同主編了《法律與社會裡的實用主義》(Pragmatism in Law and Society)
作品目錄
第一編 扮演他者:法國的社會學傳統
第一章 孟德斯鳩:野獸和神之間/3
第二章 盧梭和古典共和國/16
第三章 傑曼·斯戴爾的浪漫與批評/24
第四章 班傑明·貢斯當對現代自由主義的辯護/30
第五章 弗朗索瓦·基佐論政治文化的政治/39
第六章 托克維爾關於民主的新科學/47
第二編 文化與意識:德國的文化哲學傳統
第一章 歌德時代的政治文化/59
第二章 康德的人類學奧德賽式旅程/63
第三章 赫爾德和洪堡的語言、歷史、文化多元性/77
第四章 黑格爾論倫理生活的終點/91
第五章 卡爾·馬克思著作中的浮士德式辯證法/102
第六章 哪個韋伯?誰的韋伯?/115
第三編 政治文化中的美國式科學和美國政治科學中的文化
第一章 分離的桌子:美國政治科學中的文化/127
第二章 讓我們的學科史更為正直:政治文化的美國式科學/134
第三章 行為主義科學的葬禮演說詞/144
第四章 在但丁的地獄中/154
第五章 關於政治參與的批判性對話/160
第六章 政治文化的再生/172
第一章 孟德斯鳩:野獸和神之間/3
第二章 盧梭和古典共和國/16
第三章 傑曼·斯戴爾的浪漫與批評/24
第四章 班傑明·貢斯當對現代自由主義的辯護/30
第五章 弗朗索瓦·基佐論政治文化的政治/39
第六章 托克維爾關於民主的新科學/47
第二編 文化與意識:德國的文化哲學傳統
第一章 歌德時代的政治文化/59
第二章 康德的人類學奧德賽式旅程/63
第三章 赫爾德和洪堡的語言、歷史、文化多元性/77
第四章 黑格爾論倫理生活的終點/91
第五章 卡爾·馬克思著作中的浮士德式辯證法/102
第六章 哪個韋伯?誰的韋伯?/115
第三編 政治文化中的美國式科學和美國政治科學中的文化
第一章 分離的桌子:美國政治科學中的文化/127
第二章 讓我們的學科史更為正直:政治文化的美國式科學/134
第三章 行為主義科學的葬禮演說詞/144
第四章 在但丁的地獄中/154
第五章 關於政治參與的批判性對話/160
第六章 政治文化的再生/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