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麑

放麑

放麑,典故名,典出《韓非子》卷七〈說林上〉。“ 孟孫獵得麑,使秦西巴持之歸。其母隨之而啼, 秦西巴 弗忍而與之。”後以“放麑”為仁德之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放麑
  • 拼音:fàng ní
  • 解釋:亦作“ 放麛 ”。指施仁德
  • 典源:《韓非子》卷七〈說林上〉
基本信息,詳細釋義,典源,典源譯文,釋義,運用示例,

基本信息

詞目:放麑
拼音:fàng ní
解釋:亦作“ 放麛 ”。指施仁德。

詳細釋義

典源

《韓非子》卷七〈說林上〉
樂羊為魏將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遺之羹,樂羊坐於幕下而啜之,盡一杯,文侯謂堵師贊曰:『樂羊以我故而食其子之肉。』答曰:『其子而食之,且誰不食?』樂羊罷中山,文侯賞其功而疑其心。孟孫獵得麑,使秦西巴持之歸,其母隨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與之,孟孫歸,至而求麑,答曰:『余弗忍而與其母。』孟孫大怒,逐之,居三月,復召以為其子傅,其御曰:『曩將罪之,今召以為子傅何也?』孟孫曰:『夫不忍麑,又且忍吾子乎?』故曰:『巧詐不如拙誠。』樂羊以有功見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

典源譯文

樂羊作為魏國的將領攻打中山國。那時他的兒子正好在中山國內,中山國國君把他的兒子煮成人肉羹送給他。樂羊就坐在他的軍帳下端著肉羹喝了起來,一杯全喝完了。魏文侯對睹師贊說:“樂羊為了我的國家,竟吃了自己兒子的肉。”睹師贊回答說:“連兒子的肉都吃了,還有誰的肉他不敢吃呢!”樂羊收服中山之後,魏文侯獎賞了他的功勞,卻懷疑起他的心地來。孟孫獵獲一隻幼鹿,讓秦西巴拿它回家,那幼鹿的母親跟隨著啼叫,秦西巴不忍心就(將幼鹿)給了母鹿。孟孫回家後,一到家就要幼鹿,(秦西巴)回答說:“我不忍心就給了它的母親。”孟孫大怒,趕走了他。過了三個月,又招回他(秦西巴)來當兒子的老師。他的馬車車夫說:“以前要懲罰他,現在招他回來當您孩子的老師,為什麼?”孟孫說:“連幼鹿都不忍心(傷害),又怎么忍心(傷害)我的兒子呢?”

釋義

“ 孟孫獵得麑,使秦西巴持之歸。其母隨之而啼, 秦西巴 弗忍而與之。”後以“放麑”為仁德之典。

運用示例

《東觀漢記·光武紀》:“仰視天,俯視地,觀於放麑啜羹之義,二者孰仁矣?”
唐 陳子昂 《感遇》詩之四:“吾聞 中山 相,乃屬放麑翁。”
明 張居正 《與張心齋計不許東虜款貢書》:“蓋度彼既感吾放麑之恩,而又適愜其平生之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