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放烽火。
所謂“烽”是點燃易燃物發出亮光的通信標誌。一般說,烽是指在五丈多高的土台上置一烽竿,類似汲水的桔槔。烽竿上纏上紡織品,平日放下,遇有敵情立即舉起,稱為“表”,一般為白色,便於醒目。夜晚看不見,便點燃成火炬,稱為“烽”。一般在烽火台旁總是隨時準備些燃放煙火的積薪。按照預先約定的信號,可以使軍內迅速而準確地知道敵情,以作必要的準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放烽
- 定義:燃放烽火
燃放烽火。
所謂“烽”是點燃易燃物發出亮光的通信標誌。一般說,烽是指在五丈多高的土台上置一烽竿,類似汲水的桔槔。烽竿上纏上紡織品,平日放下,遇有敵情立即舉起,稱為“表”,一般為白色,便於醒目。夜晚看不見,便點燃成火炬,稱為“烽”。一般在烽火台旁總是隨時準備些燃放煙火的積薪。按照預先約定的信號,可以使軍內迅速而準確地知道敵情,以作必要的準備。
其放烽一炬者,至所管州、縣止。兩炬以上者並至京。原放煙、火處州、縣、鎮即錄狀馳驛奏聞。若依式放炬至京城迄賊回者,放烽一炬報平安。凡放烽告賊(犯)者,三應三滅,報平安者兩應兩滅。”明代 到了明代,隨著對長城...
烽候不警是指中國古代軍事法中的罪名。中國古代利用烽火台作為預警工具,傳遞軍情大事,從邊疆連於京城,烽燧相應,以備非常,如遇有寇邊犯境之敵來侵,則舉烽燧相報。應否放烽,放烽多少均有法律規定,主管軍士如果疏於職守,或有失候...
其放烽有一炬、兩炬、三炬、四炬者,隨賊多少而為差焉。” 至今殘存在山巔上的烽堠,以桃渚城為基點,自海邊以扇狀展開,點線相擊,組成了傳遞敵情的情報系統。這些烽火台的結構大都為梯形方塊狀,上斂下寬,塊石包砌,里塞碎...
若晝日陰晦霧起,望煙不見,原放之所即差腳力人速告前鋒;霧開之處,依式放煙。如有一烽承兩道已上烽者,用騎一人,擬告州縣發驛,報烽來之處。若烽與驛相連者,只差驛馬。典故 烽火戲諸侯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昏君典故。說...
唐朝於每烽置帥一人,副一人,還有烽子若干人。均歸尚書兵部職方司管理。烽燧官吏主要掌管烽燧的保護、修繕和報警。其放烽有1炬、2炬、3炬、4炬的規定,烽炬的多少應根據入侵敵軍的多少決定。施燧的規定大致與此相同。這樣,接到...
每烽置帥一人,副一人。其放烽有一炬、兩炬、三炬、四炬者,隨賊多少而為差焉。”每墩台豎有旗桿,白天升旗,夜間懸燈,還配有信炮、火把、銅鑼響器、劈柴用刀、火石,火種齊全。烽燧是古代邊防報警的信號,白天燃煙稱烽,夜晚蟠...
明代延用唐宋放烽、燃煙辦法外,還增添了放炮措施。根據明成化二年(1466年)的法令規定:“令邊堠舉放烽炮,若見敵一、二百人或百餘人,舉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萬人以上五烽五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