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烽

放烽

燃放烽火。

所謂“烽”是點燃易燃物發出亮光的通信標誌。一般說,烽是指在五丈多高的土台上置一烽竿,類似汲水的桔槔。烽竿上纏上紡織品,平日放下,遇有敵情立即舉起,稱為“表”,一般為白色,便於醒目。夜晚看不見,便點燃成火炬,稱為“烽”。一般在烽火台旁總是隨時準備些燃放煙火的積薪。按照預先約定的信號,可以使軍內迅速而準確地知道敵情,以作必要的準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放烽
  • 定義:燃放烽火
基本定義,歷史用法,

基本定義

放烽就是燃放烽火。《唐六典·兵部·職方郎中》:“其放烽有一炬、二炬、三炬、四炬者。”
放烽
烽火台
放烽
烽火
所謂“烽”、“燧”,都是點燃易燃物發出亮光的通信標誌。漢朝時候,一般說是“五里設一燧,十里有一燉,三十里一堡壘,一百里一城寨。烽燧是系列軍事設施的最基層的單位。這些烽燧,常常設在靠近水源、地勢較高便於瞭望的地方。

歷史用法

怎樣利用烽火來通報敵情呢?漢朝對此有嚴格的規定。一般說,烽是指在五丈多高的土台上置一烽竿,類似汲水的桔槔。烽竿上纏上紡織品,平日放下,遇有敵情立即舉起,稱為“表”,一般為白色,便於醒目。夜晚看不見,便點燃成火炬,稱為“烽”。一般在烽火台旁總是隨時準備些燃放煙火的積薪。
在現存的漢簡中,我們可以大致了解當時烽火的信號。假如發現有敵人一人或數人犯塞,則焚一捆薪,舉起兩個烽火。如果發現的是10人以上的敵軍進犯,除舉火外,還須將烽高高揚起。假如是50O或100O名敵人來犯,則除焚薪外,需舉三烽。這些預先約定的信號,可以使軍內迅速而準確地知道敵情,以作必要的準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