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蟲岩

放射蟲岩

放射蟲岩是指主要由放射蟲殼體堆積而成的一種“ 化學一生物化學岩” 。放射蟲岩為薄層狀(10-25 厘米)的緻密矽質岩,主要由放射蟲介殼組成,可分為疏鬆和堅硬兩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放射蟲岩
  • 外文名:radiomite
  • 性質:矽質岩
  • 成分:放射蟲、二氧化矽
基本信息,成因,分類,疏鬆的放射蟲岩,堅硬的放射蟲岩,形成環境,放射蟲岩中矽質來源,套用,研究意義,

基本信息

放射蟲吸收海水中的矽質組成以含水的SiO2 為成分的殼體,主要以矽質為主。在放射蟲岩中, 常常還有海綿骨針和硅藻等生物遺蹟。

成因

將放射蟲岩放在顯微鏡下觀察,見到:主要造岩成分為蛋白石一玉髓再結晶形成的石英,放射蟲、海綿骨針都是由這種石英組成,包圍著放射蟲和海綿骨針的基質為矽質小點( 以石英為主) 和少量粘土及鱺綠泥石成分,矽質和泥質的比例大約為1:6 。放射蟲岩中包含的放射蟲球體占全岩體積的30%多以上, 大者0.5毫米,小者可小於0.05 毫米。岩石中沒有鈣質殼的生物遺骸。
以上關於放射蟲岩的礦物,生物組成以及在矽質岩中未見到任何鈣質殼生物的遺骸和被矽質交代的鈣質殼體的痕跡等,均說明放射蟲岩為原生沉積成因,而不是次生的。

分類

疏鬆的放射蟲岩

疏鬆的放射蟲岩外貌很像硅藻土,質軟,灰色或黃灰色。除放射蟲外,還可有硅藻、海綿骨針、灰色海藻、有孔蟲等生物遺體。常混有粘土物質,有時還見方解石、海綠石、碎屑石英等礦物。這類岩石見於某些地區的白堊紀和第三紀沉積中。

堅硬的放射蟲岩

堅硬的放射蟲岩為氧化矽所膠結。有兩種類型:1.蛋白石質放射蟲岩介殼和膠結結構為蛋白石,部分蛋白石常轉變成玉髓和自生石英,外貌極似蛋白岩,這類岩石通常見於白堊紀和第三紀沉積中;2.玉髓-石英質放射蟲岩介殼和膠結物均為玉髓和自生石英,放射介殼有時被方解石所交代,岩石堅固緻密,不透水。外貌很似矽質板岩或碧玉岩,這類岩石見於地槽區的中生代和古生代沉積內。堅硬的放射蟲岩實際上很少見,常見的是汗放射蟲蛋白岩或含放射蟲的矽質板岩及碧玉岩。
在現代海洋沉積中,放射蟲軟泥分布地區比硅藻分分布區的緯度低,其中放射蟲的最大含量可達60%~70%,並常混有粘土和碳酸鹽。

形成環境

放射蟲岩的形成環境有各種解釋。五、六十年代歐洲廣為流行的一種觀點,認為放射蟲岩形成於深海環境, 即在碳酸鹽補償深度線以下形成的。並提出了放射蟲岩的生物成因和火山成因兩種假說,R.L.Folk和E.F.,Mcbrirde研究了義大利侏羅紀放射蟲岩後認為,可以在陸殼上淺水環境中形成。許靖華在我國成都講學時,提出了放射蟲岩是由深海矽質生物堆積而成,對火山沉積成因假說持否定態度,並認為放射蟲岩主要分布於赤道帶和大陸西部的廣海環境。根據現代日本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放射蟲軟泥研究資料表明,它們主要形成於大洋的深海帶中,尤與海溝或深海溝關係更為密切。
宋夭銳和王乃文對廣東曲江-仁化地區早二疊世“當沖層” 放射蟲岩研究後指出:“放射蟲岩是在陸棚外緣帶中, 即在一種比淺海深, 比深海淺的半深海環境中形成的” 。童玉明和周祖勛研究了鄂東南下二疊統茅口組的放射蟲矽質岩後,認為放射蟲岩可以形成於陸棚邊緣帶至深水盆地環境中,海水深度可從10-20m 或以下,部分放射蟲矽質岩形成於碳酸鹽補償深度線 以下 。四川龍門山北段晚二疊世大隆組放射蟲岩,從沉積序列、物質組分、沉積構造和生物共生組合等特徵證明,放射蟲岩的形成環境不完全是相同的,放射蟲不同的堆積時期就可能是一個特定的形成環境。

放射蟲岩中矽質來源

矽質放射蟲岩的矽質( SiO2) 的來源一直是爭論不休的問題,從岩石學和礦物學資料分析,SiO2大部分為原生沉澱物,其來源主要來自矽質生物( 如放射蟲、矽質海綿骨針) 殼體的堆積和生物SiO2凝膠沉澱而成,即為放射蟲軟泥經成岩作用變成的。其次,根據在矽質放射蟲岩夾層中出現的凝灰質粘土岩以及放射蟲岩本身所發現的方沸石等特徵,推斷部分SiO2來自火山灰流作用或後期成岩交代形成也是可能的。

套用

套用放射蟲岩具有豐富的顏色和不同的透明度,從藍紫色和各種層次的紫色、綠色、黃色、紅色,一直到棕色。自古以來,就被用於紀念性建築。

研究意義

放射蟲岩與地下水的開發利用,以及工程建設的規劃和設計有著密切的關係。放射蟲岩是地殼發展歷史的重要記錄,通過對放射蟲岩的研究,可查明地質歷史時期自然地理變遷、地殼運動及構造變動情況,同時還可獲得生命起源和生物演化的寶貴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