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生物分布(radiobiodistribution)是2018年公布的核醫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放射性生物分布
- 外文名:radiobiodistribution
- 所屬學科:核醫學
- 公布時間:2018年
放射性生物分布(radiobiodistribution)是2018年公布的核醫學名詞。
放射性生物分布(radiobiodistribution)是2018年公布的核醫學名詞。定義將放射性核素或其標記化合物引入體內,套用射線探測儀器所獲得的其在機體組織的分布狀態。出處《核醫學名詞》第一版。1...
放射生物學(radiation biology)是研究電離輻射在集體、個體、組織、細胞、分子等各種水平上對生物作用的科學。主要研究對象為:電磁射線,如紫外線、X射線、γ射線的作用;粒子射線,如電子射線、質子射線、重氫射線、α射線等高速帶電粒子...
天然放射性物質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廣,它存在於礦石、土壤、天然水、大氣及動植物的所有組織中。1981年,專家們在北海油田採油平台上首次監測到天然放射性物質的存在,此後,國外開始關注油氣開採及加工過程中天然放射性物質的存在及有關環境...
水圈和生物圈也有放射性同位素分布,並互相聯繫,構成一個放射性循環系統,對地球放射性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義。釋義 指地球中具有能發出射線物質的特性。地球中的放射性物質主要有鈾、錒和釷族以及K,⁸7Rb等。儲量 鈾、釷在地球中...
放射性碘分布(distribution of radioactive iodine)是2014年公布的放射醫學與防護名詞,出自《放射醫學與防護名詞》第一版。定義 進入血液中的放射性碘主要分布到甲狀腺,其吸收份額大約為0.30,其份額大小取決於個體的甲狀腺功能狀態等多...
放射性銫分布(distribution of radioactive caesium)是2014年公布的放射醫學與防護名詞。定義 放射性銫均勻分布於全身組織,在體內滯留的動力學模型可用二項指數表示,10%的生物半排期為2d,其餘90%的生物半排期為110d。出處 《放射...
放射性鍶分布(distribution of radioactive strontium)是2014年公布的放射醫學與防護名詞,出自《放射醫學與防護名詞》第一版。定義 吸收到體液中的放射性鍶主要呈離子狀態或與有機酸結合成絡合物,大約70%的鍶通過離子交換過程疏鬆地沉積...
天然放射性元素是從天然產物中發現的放射性元素。發現 自1896年法國物理學家A.H.貝可勒爾發現鈾的放射性後,科學家們就利用測量放射性的方法,對所有的元素進行了普查。1898年M.居里和P.居里用自製的電離室和靜電計,配合以石英壓電...
放射性廢物中的放射性物質,採用一般的物理、化學及生物學的方法都不能將其消滅或破壞,只有通過放射性核素的自身衰變才能使放射性衰減到一定的水平。而許多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十分長,並且衰變的產物又是新的放射性元素,所以放射性廢物與...
從實際效果而論,結合核素的放射性衰變,使體內放射性核素活度減少一半所需的時間稱為有效半減期。均勻分布型或親軟組織(肝、腎和甲狀腺等)型放射性核素的生物半排期一般為十餘天至百餘天,而親骨型放射性核素的生物半排期則以數年...
核素可以用作示蹤劑,幫助闡明諸如海流運動,海氣相互作用,沉積速率、生物海洋學和污染物擴散規律等一些重要海洋學問題。污染分布 由於蘇聯和美國核武器試驗在北半球進行,所以北太平洋放射性污染比南太平洋嚴重。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北...
出自《放射醫學與防護名詞》第一版。定義 放射性釕在體內均勻分布,組織內滯留的動力學過程可用三項指數表示,其初始滯留份額分別為0.3、0.3和0.2,其各自的生物半排期分別為8d、35d和1000d。出處 《放射醫學與防護名詞》第一版。
2、是一般居民消費用品,包括含有天然或人工放射性核素的產品,如放射性發光錶盤、夜光表以及彩色電視機產生的照射,雖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很低,但也有研究的必要。分布 通過核試驗等活動被注入到高層大氣中的放射性顆粒的濃度要比所預料的...
在特殊環境下,放射性元素可能通過動物或植物富集而污染食品,對人來身體健康產生危害。放射性物質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廣,存在於礦石、土壤、天然水、大氣和動植物組織中。由於核素可參與環境與生物體間的轉移和吸收過程,所以可通過突然轉移...
在特殊環境下,放射性元素可能通過動物或植物富集而污染食品,對人來身體健康產生危害。放射性物質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廣,存在於礦石、突然、天然水、大氣和動植物組織中。由於核素可參與環境與生物體間的轉移和吸收過程,所以可通過突然轉移...
第一節 海洋生物對放射性物質的吸收 第二節 濃縮係數和比活性 第三節 放射性元素在生物體內的分布 第四節 放射性元素從生物體內的排出 第五節 影響海洋生物吸收人工放射性元素的因素 第六節 海洋生物轉移放射性物質 第六章 電離輻射...
這些元素統稱為放射性元素或放射性物質。在自然狀態下,來自宇宙的射線和地球環境本身的放射性元素一般不會給生物帶來危害。詞語簡介 天然食品中都有微量的放射性物質,一般情況下對人是無害或影響很微小的。在特殊環境下,放射性元素可能...
它是指不穩定的原子核,能自發地放出射線(如α射線、β射線等),通過衰變形成穩定的核素。衰變時放出的能量稱為衰變能,衰變到原始數目一半所需要的時間成為衰變半衰期,其範圍很廣,分布在10年到10秒之間。2017年10月27日,世界...
2.4 239Pu和241Am對生物化學參數影響的比較:劑量與放射性核素載積時間的影響 2.5 239Pu所致肝臟的變化 2.6 239Pu在大鼠體內的代謝和效應與年齡的關係 2.7 小獵犬體內的241Am:生物學效應及骨骼中的分布 2.8 239Pu和有關...
放射毒理學教學內容的探討 1、 探討放射性核素在體內的代謝過程及劑量估算 闡明機體對內污染放射性核素的吸收、分布、轉運和排除過程及其動力學模式,運用放射性核素生物轉運的動力學參數,結合測定受污染者排泄物中的活度,估算其初始污染...
20世紀40年代出現的核反應堆和核子彈,極大地刺激了輻射生物物理的發展。一方面,輻射致癌、致突變、致畸等遠後效應的研究大大加強;另一方面,反應堆被用來大量廉價地生產人工放射性同位素。輻射生物物理學家最早認識到放射性示蹤方法對醫學...
分析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壞境通道;研究以核反應堆為核心的核燃料循環過程中(含正常與事故條件下)與核試驗中釋放至環境的源項(人工放射性核素)在大氣、陸地、水系(海汴)以及人與生物體中輸運、擴散、積累、遷移與分布規律(包括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