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與學術發展:重建·創新·貢獻

改革開放與學術發展:重建·創新·貢獻

《改革開放與學術發展:重建·創新·貢獻》主要內容:維護社會穩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理念是堅持以人為本。在我們黨的思想體系中,以人為本就是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從維護社會穩定的角度看,人民民眾是維護社會、實現社會穩定的根本力量,離開廣大人民民眾談穩定沒有穩定可談。如果我們維護了廣大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與合法權益,使廣大人民民眾實現了權利,在改革中得到了實惠並普遍受益,人民民眾就會成為維護社會穩定的積極因素;但如果我們不代表、不維護甚至侵犯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與合法權益,就會把人民民眾推向社會穩定的對立面,變積極因素為消極因素。我國目前社會矛盾突出的是利益性矛盾,而矛盾的發生也是由於某些決策失誤和工作不當而侵犯了人民民眾的利益,導致矛盾增多,甚至演化成各類群體性事件。

基本介紹

  • 書名:改革開放與學術發展:重建•創新•貢獻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頁數:562頁
  • 開本:16
  • 品牌: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作者: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08082403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改革開放與學術發展:重建·創新·貢獻》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前言
優秀論文
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秩序觀的歷史流變
我國和諧政黨關係的構建及其啟示——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
“人權”入憲的歷史回顧及意義評估
30年來統一戰線新發展
政治信任研究興起的學理基礎與社會背景
代表性問題與人大代表制度改革
試論服務型政府視野下的行政領導與新聞媒體
行政規範性檔案備案審查機制重構
論信賴保護原則下“公共利益”的界定
農民工制度性保障的實踐邏輯——以地方政府為例
我國法制建設應嚴格區分制約和監督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節能法律制度研究
論股權質押制度——以有限公司股權質權為中心
論國際商事仲裁中適用司法解釋的悖論性現象
規則確定性視角下的小農地權穩定性——關於1867—2008年間栗村的地權糾紛史的素描
集體化時期農村人口高出生率原因新論——以山東省東村為中心(1949—1973)
“結構力量”與身份認同:私營企業中的技術工人群體——一種農民工研究視角的轉變
解析我國糧食政策變遷的觀念邏輯:政治經濟學的視野
獨立與傳統:“80後”性別角色的雙重標準
中學教師工作勝任特徵模型的初步建構
社會學視野下的師幼互動類型及成因的研究
發揮保險保障功能增進民眾財產性收入
公益廣告的困境與出路
上海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中的戰略定位研究
上海文化的國際化建設
上海獨生子女父母老齡化發展趨勢與養老對策研究
論中西方慈善傳統的差異性

入選論文摘要
改革開放實踐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邏輯關聯
試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執政資源的新陳代謝
我國基層民主建設:回顧、反思與前瞻——以村民自治為分析視角
馬克思主義權力文明思想探析
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制度化脈絡
公平觀在當代中國的演進
公共政策制定中公眾參與的規則:正式程式
完善我國政府公共服務體制的基本策略
當前民主建設的重要命題:兩種決策機制的機理和錯位分析
障礙大部門體制的部門利益
激勵與行為:地方機會主義及其制度分析——兼論地方服務型政府構建的動力問題
黨政領導幹部素質測評體系及其研究思考
公務員招錄過程中的社會問題反思
試論我國現階段私營企業主階層的政治參與及其可塑性
鄧小平對黨的軍事指導理論創新發展的歷史性貢獻
完善我國應對重大自然災害的公共財政政策研究
恐怖主義根源的心理學分析
提升上海政府公共服務制度供給能力的若干思考I
推進浦東新區政府績效預算改革的實踐與思考i
改革與民意——“改革開放30周年民生熱點調查”實證研究
電子商務對國際私法連線點的挑戰
經濟法中的“以人為本”理念
我國廉政法制建設的趨勢探討
論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法律制度的構建
福利三角結構視野下的中國的法律援助制度
論“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視野下我國反腐敗的刑事立法完善——以《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為對照
證券監管之法理釋義
淺析勞務派遣的《勞動契約法》規制
論次級債權的法律規制:以私法為中心
能源法律實施的制度創新——關於上海市和美國劍橋市的案例調查與分析
檢察機關提起行政公益訴訟問題研究
加拿大反洗錢機制及對我國的啟示
從宗教的世俗化到反世俗化和多元化——西方宗教社會學理論的現代轉向
金字塔還是橄欖球?——中國社會階層結構變化趨勢探析
社會救助:用制度築起城市最後一道安全網
幸福指數:構成、爭論與超越
中國邊陲社會的族群合作——以甘南藏族自治州洮州青苗會為例
試論我國現階段私營企業主階層的社會屬性及其可塑性
企業社會責任實現中的社會機制:問題與路徑——以萬科“捐款門”為例
開放中的中國企業創新能力
青少年偶像:結構性力量視角下的建構與博弈
傳統民眾工作與黨的社會工作:基於政治社會學視角的初步比較
影響我國就業促進的相關因素分析與實現路徑
應運而生,與時俱進——30年上海女性研究的探索與創新
農村建設和諧社會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抗戰時期宋慶齡的募捐活動述論
從文化發展的視角看改革開放
依人生髮展本性探詢德育路徑
突顯地域性增強實用性——由通用對外漢語口語教材的不足引起的思考
重視過程理論研究是科學發展的應然邏輯
全日制在崗職工收入分配的路徑分析——以上海浦東新區為例
上海社會保障制度中若干關鍵問題研究
上海居民年齡與收入滿足度關係的實證分析

文摘

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根據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我國社會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適時地提出了以人為本、和諧的穩定秩序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維護社會穩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理念是堅持以人為本。在我們黨的思想體系中,以人為本就是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從維護社會穩定的角度看,人民民眾是維護社會、實現社會穩定的根本力量,離開廣大人民民眾談穩定沒有穩定可談。如果我們維護了廣大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與合法權益,使廣大人民民眾實現了權利,在改革中得到了實惠並普遍受益,人民民眾就會成為維護社會穩定的積極因素;但如果我們不代表、不維護甚至侵犯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與合法權益,就會把人民民眾推向社會穩定的對立面,變積極因素為消極因素。我國目前社會矛盾突出的是利益性矛盾,而矛盾的發生也是由於某些決策失誤和工作不當而侵犯了人民民眾的利益,導致矛盾增多,甚至演化成各類群體性事件。因而,任何一項改革發展措施的制定,都要考慮是否符合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任何一項涉及民眾切身利益的政策和措施的出台,都要充分聽取民眾的意見;任何一項發展項目的實施,都要考慮能否給民眾帶來長遠利益或現實利益。只有切實維護了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人們的心情才能舒暢,心情舒暢才能同心同德,社會才能和諧穩定。從追求社會穩定的目標看,穩定不是目的,穩定只是手段,通過維護穩定的社會秩序,為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創造穩定的社會環境,使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共謀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而實現這一目標,正如胡錦濤同志所指出的:“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要加強對社會利益關係發展變化的調查研究,深入認識和分析我國社會利益結構、利益關係等方面情況的發展變化和發展趨勢,以利於完善政策措施,更好地統籌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和利益要求。”要堅持民眾路線,始終保持黨和民眾的血肉聯繫。高度重視和維護人民民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正確反映和兼顧各方民眾的利益要求,堅決糾正損害民眾利益的行為,抓緊解決民眾生產生活中的突出問題和困難。當前要著重解決分配、就業、貧困、“三農”、少數幹部腐敗等突出問題。要針對企業改制、城市拆遷、農村征地、司法不公等,抓緊制定相關法律,加以解決。要“善於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的利益,努力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斷前進”。

序言

上海市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由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於2003年發起創辦,至今已是第六屆。年會的宗旨為:聚焦經典學術,展現學人風采,促進學科交流,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營造公正、開放、活躍、民主的學術氛圍,為上海市社會科學界構築高層次、權威性、品牌化的學術文化公共平台。學術年會秉承一貫宗旨,充分發揮大型學術論壇參與廣泛、學術規範、形式多樣的特色和優勢,在繁榮發展上海城市文化、促進社會科學界的交流融合以及服務專家學者的理論研討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為了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我們確定本屆年會的主題是“當代中國:道路·經驗·前瞻”。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最鮮明的特徵,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選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30年,風雲際會、波瀾壯闊,是一個融經濟成長、政治發展、社會建設、文化繁榮、國家崛起為一體的大國成長過程,是一場規模空前的社會實踐和思想變革,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史上一幅濃墨重彩、氣勢恢宏的壯麗畫卷。30年的快速發展,展現了一條發展中大國快速轉型、和平崛起的成功道路,一條與西方已開發國家現代化不同的自主性道路,積澱和包含了大量獨特的寶貴探索和經驗,是對人類世界文明多樣性和發展道路的重要的建樹和貢獻。
本屆學術年會採取“學術活動月”的形式,由大會學術活動、學科專場學術活動和學會學術活動三大系列組成。大會學術活動主要內容有主題學術報告、名家學術講演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