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為什麼這么難》內容包括保爾·柯察金的困惑與產權制度,誰該摘取中國經濟成長的果實,和諧社會核心是什麼等內容。《改革為什麼這么難》為中國經濟研究的書。由楊英傑編著。王君為《改革為什麼這么難》的策劃統籌,蔡稅華,甘璐為責任編輯。尉紅民為版式設計人。
基本介紹
- 書名:改革為什麼這么難
- 作者:楊英傑
-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3551321
- 外文名:Why Reform is So Difficult
- 出版社: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 頁數:395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的改革需要試錯,應該允許試錯,試錯是一種緩衝,更是一條穩妥的路徑,這其實就是“摸著石頭過河”、漸進式改革的含義。
中國的發展是開放的,是面向未來的,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還會出現,新問題的出現預示著新的發展希望,這也是本書中所關注問題及其解決方向的動力和期望所在。
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保爾·柯察金的困惑與產權制度
“官位”之產權屬性分析
賓·拉登與產權市場
高爾夫球之爭與智慧財產權意識
保護智慧財產權就是尊重知識鼓勵創新
選擇權也是財富之泉
中國人為什麼勤勞卻不富有
從交易費用看經濟發育
公園晨練衝突中的經濟學含義
民營消防隊為何“見火不救”
權利的證明與財富的增進
改革為什麼這么難
官民比例與人民幣幣值
高經濟成長率下的低教育回報率之謎
人才資源是第一戰略資源
創新型國家不僅僅是科技創新
人力資本預期收益下降是內需不足的主要誘因
第二篇誰該摘取中國經濟成長的果實
誰該摘取中國經濟成長的果實
中國人在為這個世界供應午餐
期待工資引領新型增長模式
外資對於我們真的那么重要嗎
出口對於我們真的那么重要嗎
出口導向型經濟還能帶來什麼
讓國內資本更多分享經濟成長成果
追求外貿平衡不是我國經濟首要任務
警惕“荷蘭病”魔咒襲擾中國經濟肌體
匯改攻堅箭在弦上
以什麼“內熱”抵禦“外冷”
第三篇和諧社會核心是什麼
和諧社會核心是什麼
緩解收入不平等關鍵是降低貧困
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和建設的成果
收入差距拉大是全球性問題
富士康事件的含義:必須支付的工業化成本
構建和諧社會走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建設新農村不能脫離城市化進程
薛寶釵的和諧觀
改善民生是經濟發展之最終目的
中國經濟如何實現“第二次轉型”
分配製度改革:新一輪改革的切入點
進一步擴大國內消費需求
財政政策應關注提升消費性需求
勞動者收入占比下降不是消費不足的主要原因
在可持續發展中實現包容性增長
重視解決我國經濟轉軌與社會轉型的衝突
“占領華爾街”反映資本主義內生危機嗎
文化建設支撐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第四篇別把希望都寄托在股市上
別把希望都寄托在股市上
自主創新繞不過股市這道坎
居民敢不敢消費投資與金融市場改革有關
中國資產價格:泡沫多大才危險
中國股市上漲對拉動消費作用不大
資本市場變化挑戰中國政府調控能力
資本自由流動的自由度該有多大
增加就業還需加速推進資本深化
股市問題全該由政府來“扛”嗎
繼續強化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建設
謹防流動性過剩變為流動性危機
穩物價和保增長不是魚和熊掌的關係
防範金融風險必須兩手抓
中國有信心維護金融穩定
保持經濟成長是應對金融危機的重要基礎
巨額信貸潛在金融風險不容忽視
第五篇中國巨觀調控的出路在哪裡
中國巨觀調控的出路在哪裡
解決中國關鍵問題唯有依靠民間力量
對我國近期物價走勢的判斷
政府全面退出要素市場應成為改革主攻方向
遠離重商主義是我們現實的選擇
“索羅詛咒”與中國經濟成長
政府支出轉向是當前緊迫問題
投資低效是危害經濟的禍首
我們更看重發展的效益和質量
歷次投資過度引發經濟過熱都與央行獨立性缺失有關
轉變需求結構是當務之急
中國農業出路何在:城市化與工業化需求驅動
鹹鴨蛋、多寶魚與“看得見的手”
運用市場機制解決當前經濟突出問題
有效運用金融手段搞好巨觀調控
自主創新為何要強調需求導向
從緊貨幣政策面臨剛性約束
把市場機制和巨觀調控有機結合起來
中國經濟在“兩難”中前行
兩難中的貨幣政策
“收緊銀根”能抑制物價上漲嗎
巨觀調控欲往何方
堅持巨觀調控基本取向不變
以市場之手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第六篇未來三十年發展的指向:制度與理念並舉
未來年發展的指向:制度與理念並舉
制度建設為中國經濟釋放潛力
下一步改革模式應轉變成:政府主導和公眾參與型
中國經濟發展亟待擺脫凱恩斯主義思想的羈絆
中國經濟發展的短期優勢和長期優勢
中國經濟如何突圍:鬆綁加放手
重要歷史關口期盼中國農村“二次革命”
下一個年的三大挑戰
下大力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
中國經濟成長的優勢和活力源泉
政府投資的重點應在哪裡
當前我們更需要熊彼特
中國經濟亟待解鎖
跨過經濟結構調整這一關
從體制上解決產能過剩的深層次問題
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動力來自哪裡
高儲蓄率還會那么重要嗎
重視反危機中經濟成長的代價
“後危機”背景下中國發展戰略的選擇
轉變發展方式須首先轉變發展思想
抓住機遇全面啟動民間投資
依靠科技創新驅動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科技發展決定著中國的未來
中小企業不只缺“錢”
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推動轉型創新
中國經濟發展亟待突破“鎖定”狀態
“圍魏救趙”走出中國經濟困境
中國經濟不轉型難以為繼
中國新一輪改革大幕已經拉開
後記
後記
中國是一個大國,人口數量和國土面積共同決定了這一特點,二者缺一不可。中國的發展要考慮到這個特點。老祖宗說過,“治大國如烹小鮮”,意思就是“不擾、不動”,允許經濟社會自發成長,可遺憾的是,中國歷史上鮮有哪個王朝自始至終能夠如此。
在商品的需求和供給關係中,需求起決定性作用。制度和一般商品一樣,也有需求和供給。需求從哪裡來,從競爭中來。誰的出價高,誰的需求就能夠得到重視,就會有事實上的滿足優先權。為什麼有的人能出價高,有的人不能呢?這和掌控資源能力的獲取途徑有關。
中國人歷來十分認同“槍桿子裡出政權”,不僅中國歷史、世界歷史也同樣證明了這一觀點,看來就不僅僅是中國人的偏好了。羅爾斯的“無知之幕”只能是一種理論的假設,存在的條件很苛刻,因此在真實的世界中少有遇到,真正的公平正義也多潛身於理論的論述之中。
所以說,權力在手的統治者的“頂層設計”就顯得極為重要。所謂“頂層設計”,就是為了“無中生有”和“優中選優”。在這裡,我們不得不加入對設計者的道德評判,因為操柄者同樣有需求。如此,“頂層設計”,就是一種客觀存在了,無論你是因為不再認同“摸著石頭過河”而肯定它還是因為懷疑設計者的道德水準而否定它。
“頂層設計”涉及到遊戲規則的制定或日制度變遷,而“摸著石頭過河”則指向制度的自發生成過程。筆者以為,“頂層設計”的最大職責就在於對“摸著石頭過河”路徑的制度層面的確認,因為既然已經平穩地趟過了河,趟河過程中的激流亂石暗涌漩渦已經達成了某種平衡,何苦要再人為地製造另一種危險呢?
制度的發生及演變、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都只能在不斷試錯的過程中達到一種次優,最優狀態近乎一種理想狀態,多在理論中出現,現實中無法確認。千萬不要認為這種試錯過程是浪費,試錯過程是市場參與各方不斷試探、不斷調整自身訴求的過程,是達成市場和諧或訴求妥協的次優選擇。
中國的改革需要試錯,應該允許試錯,試錯是一種緩衝,更是一條穩妥的路徑,這其實就是“摸著石頭過河”、漸進式改革的含義。
中國的發展是開放的,是面向未來的,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還會出現,新問題的出現預示著新的發展希望,這也是本書中所關注問題及其解決方向的動力和期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