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傳統民政:社會服務方式的制度競爭研究》是2018年8月1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寶。
基本介紹
- 書名:改造傳統民政:社會服務方式的制度競爭研究
- 作者:楊寶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ISBN:978752032628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探索轉型時期中國社會服務方式的制度選擇及其理論邏輯。傳統的“民政工作”與西方的“社會工作”作為社會服務方式的理想類型,在基層實踐中呈現制度競爭關係。以新制度主義理論為框架,本書研究發現社會服務方式的制度競爭受到“制度效率”“社會觀念”及“權力結構”等因素的影響。社會服務方式的制度競爭實則是傳統民政為了適應新環境、回應新挑戰而主動地學習、融合及創新西方社會工作的實踐改造過程,在時空邏輯上客觀地形成了“合作性嵌入”“競爭性替代”及“內生性發展”等高度理性的遞進演化路徑,這也是各個地方無意識的政策試驗結果。本書研究表明社會服務方式的制度競爭也即“改造傳統民政”。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導論:社會服務方式的選擇
第一節 現象及問題
第二節 核心概念
一 社會服務
二 社會服務方式
三 民政工作
四 社會工作
第三節 文獻述評
一 現代化的階段論
二 嵌入性發展理論
三 後現代的碎片化發展
四 文獻評述
第四節 分析框架
一 制度競爭的視角
二 解釋邏輯
第五節 研究設計
一 研究策略
二 研究方法
三 資料獲取
第六節 篇章結構
第二章 社會服務方式的理想類型
第一節 方法論
第二節 特徵群指標
一 指標框架
二 特徵群的形成機制
第三節 民政工作:國家建設的觸角
一 發展歷程
二 方法技術:民眾路線
三 組織體系
四 價值理念
五 制度環境
第四節 社會工作:社會團結的力量
一 發展歷程
二 方法技術
三 組織體系
四 價值觀念
五 制度環境
第五節 特徵群的比較
第六節 專業化:迷思與祛魅
第三章 環境分析:傳統民政與專業社工的競爭背景
第一節 競爭條件:市場化和全球化
一 市場化:流動社會與社區服務
二 全球化:開放社會與示範效應
三 結果:民政工作與社會工作同台競技
第二節 競爭主體:國家和社會
一 國家與社會的分離
二 行政組織:民政工作
三 社會組織:社會工作
第三節 競爭動力:需求和供給
一 社會需求
二 供給狀況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合作性嵌入:社會工作的嫁接與依附
第一節 合作的動力:民政工作的責能困境
一 責能困境
二 回應路徑
三 合作的領域
第二節 合作的方式:社會工作的多元嵌入
一 嵌入的階梯
二 嵌入的路徑
第三節 社會工作的信任來源及變遷路徑
一 信任:社會工作的行動基礎
二 信任來源:文化理論與制度理論
三 信任獲得的實踐路徑
第四節 嵌入結構、資源動員與服務績效
一 資源動員與服務績效
二 政社關係:“強連帶”動員“體制內資源
三 替代效應:“結構性嵌入”動員“體制外資源
第四節 合作性嵌入的功能
一 結果:優勢互補
二 形態:多元化類型
三 功能:福利吸納
四 張力:福利“稻草人”現象
第五章 競爭性替代:傳統民政的覺醒與抵抗
第一節 競爭的起點:傳統民政的覺醒
一 示範壓力
二 庇護責任
三 覺醒:“一社兩治”與民政的反思
第二節 競爭的邏輯:專業技術VS資源動員
一 政社關係研究
二 社會服務的關鍵要素
三 民政的抵抗邏輯:學習機制與資源距離
第三 節逆向替代的行動過程
一 專業技術的獲得:儀式與實踐
二 資源動員能力:資源距離的比較
三 逆向替代的實踐
第四節 對逆向替代的評價
一 無意識的結果
二 福利內卷化的危險
第六章 內生性發展:兩種制度的媾和與創新
第一節 內生性發展的基礎
一 共容利益的形成
二 傳統民政的主導地位
第二節 權力、資源動員與發展策略
一 權力與資源動員策略
二 資源動員框架
三 發展策略:民政與社工的媾和
第三節 內生:亦官亦民的主體身份
一 傳統民政的期望:強政府、大社會
二 內生的結構類型
三 內生性發展的直接因素
第四節 隱身的權力:內生性發展的資源動員邏輯
一 志願資源:以“四點半課堂”為例
二 企業資源:以社區照顧服務項目為例
三 比較:資源動員的差異
四 資源動員差異的來源:隱身的權力
第五節 內生性發展:效率、合法性及權力
一 效率的來源:合法性及權力
二 重新認識社會工作
第七章 社會服務方式的制度競爭:效率、觀念與權力
第一節 制度及環境
一 制度及其特性
二 制度發展的脈絡
三 制度與環境的關係
第二節 制度競爭:影響因子及作用規則
一 因子一:效率及其作用規則
二 因子二:觀念及其作用規則
三 因子三:權力及其作用規則
四 多個因子的交叉影響及規則
第三節 制度競爭結果:類型譜系圖
一 制度競爭的實踐形態
二 遞進式的類型譜系圖
第八章 結語:改造傳統民政
第一節 傳統民政的特徵和改造路徑
一 傳統民政的特徵
二 傳統民政的改造路徑
第二節 本書的貢獻
一 方法論的創新
二 主要的理論貢獻
第三節 不足與展望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