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文從質說

《改文從質說》是廖平所著作品,出自於《廖平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改文從質說
  • 作者:廖平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廖平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論語》言文質而指其弊,曰史,曰野,《公羊》於是有改文從質之例。學者疑之,以為《春秋》乃不易之法,非一時救弊之書,如改文從質,久仍成弊,則數千年後,抑將再生孔子更作改質從文之《春秋》耶?且《春秋》尊君卑臣,扶陽抑陰,純言大綱,無文質史野之可言,更無質家親親之明據,不得以爵號三等冒之也。又中國由秦漢以至今日,仍一尊尊之治法,二千餘年積重弊生,別求一質家救其弊者而不可得,然則所謂改文從質亦經空說,在今日固無自救之術,中國將無以自立,且使尼山之席終為耶氏奪耶?夫《春秋》固百世不易之經制也,所謂文弊者不主當時之周,而二千餘年後用文以治之中國也。所謂質家亦非郯、莒、滕、杞禮失而後求之野者也,質家者何?今之泰西諸國是也。考其政治法令,其得者頗有合於《王制》、周禮,至其禮教風俗多與中國如水火黑白之相反,中國尊君以上治下,西人多主民政貴賤平等,中國妻為夫義不二嫁,西人男婦平等、彼此自由,中國天子郊天,統於所尊,西人上下同祭,人各父天,中國坐次以遠於主人為尊,西國尚親則以近者為貴,中國內外有別,女絕交遊,西人則主婦陪賓,攜手入坐,中國冠履之分別最嚴,西人則首足視同一律,中國以青為吉、白為凶,西人則以白為吉、青為凶,如此之類,難以枚舉。於中國制度之外,別立一教,行之數千年,牽連數十國,上下服習,深信不疑,方且譏中國君父之權太重,婦女不能自主,以祭祖為罪於上帝,以妾媵為失之公平,真莊子所謂此一是非、彼一是非者也。孔子論質之弊曰野,野者鄙陋,與都士相反,泰西不重倫常,絕於名教,極古今中外之變,而求一與文相對相反之質,非泰西而何?文弊不指東周,則質之不主《春秋》明矣。或曰:野人之質,直夷狄之別名耳,三統循環安用是以亂聖人之天下哉?曰:經傳文質蓋有二說:一則中國與中國分,從聖人不易之中別分為三等:以待後王之取用,如改正朔、易服色、明堂之三式、社樹之三種,事可循環,理無二致,此經中之三統變易以新耳目,亦所以救弊,董子所云法夏、法商、法周是也。中國與外國分,如西人之無父無君,所謂野人之質,固不得與明堂、社樹一例視之也。或曰以孔子之論文質為今日之切證,揆以百世可知,與莫不尊親之義固無不可,然中國雖曰近史,安用是野人之質而救之耶?兩害相形則取其輕,吾寧終守文史之弊、窮困以終而不辭,終不願用夷變夏自居於野人也。曰是又有說。今之守舊者,於維新政事已深惡而痛絕之,如謂西教而又將舍我以相師,是直非聖無法,狂悖之談也,請歷證之。《周禮》土圭一尺五寸以求地中,非即地球三萬里乎?大行人九州之外為藩國,非海外大九州以九畿八十一方千里為一州乎?大司徒五土、《王會》五種民,與動物植物非即五大州之說乎?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皇帝平分地球,中國為黃帝所司之中央之極,方萬二千里,則四帝四極之地,不皆在海外乎?《左傳》禮失求野,非即取法外國乎?浮海居夷,不嫌鄙陋,是轂輻版圖並包海外,五會之民固未嘗在屏絕之列,且夷夏之防嚴於宋人,六藝惡小求大正與相反,即以《春秋》傳所謂荊、徐、揚、梁,傳者亦稱夷狄,無論滇、黔、閩、粵也,聖人化去畛域引而進之,教澤所及,乃得成全《禹貢》九州之制,今遽以華夏自居,屏西人於門牆之外,是猶方一登岸,遂絕後來之問津,我既果腹,遂御外人之學稼可乎?天心仁愛,五行缺一不可,黃種先生元子,聖教遍中國,而忍使泰西數千萬之生靈不入聖國,長為不教之民乎?其來也,天啟之,天又不使其輕易得聞聖教也,使之講格致、謀資生、課農工、治戰守、合海外諸國男女老幼,竭精殫思,前後相繼考求,始得一定之法,以投贄於中國,束脩之儀,不可謂不厚,中國文弊已深,不能不改,又不能自創而仰給於外人,亦如西人災患已平、飽暖已極,自新無術,而內向中,中取其形下之器,西取我形上之道,日中為市,交易得所而退,文質彬彬,合乎君子,此文質合通、百世損益之大綱也。中外各自有長短棄取,是為交易,如曰我之師法專在質,野人雖至愚亦不至是。且吾嘗就中西得失求之《周禮》,所謂冢宰、司馬、司寇、司空、司徒四官者,彼皆得其精華,惟司徒、宗伯二職半為西人所略,是彼以四長易二短也。又以《曲禮》考之,三公職掌彼已精其二,惟司徒人倫之教闕焉弗講,是以二易一也。舟車無數,憑險而求,又不敢空言挹取,竭力以求相易之術。彼處其難,我處其易,彼得者少,我得者多,彼得者虛,我得者實,彼之所得,我應之也裕如,我之所得,皆其歷困苦焦勞而始獲者也。則天之愛中國不可謂不厚,乃欲違天閉關自守而不生矜惻乎!以通商論,固利少害多,即以傳教論,我能修明,彼將自悟,即使如仙宮禪院,鐘鼓相聞,又何足按劍乎!《論語》仲弓問子桑事,《說苑》詳其說,以為子桑質學不衣冠而處,孔子往見之,子桑弟子以見之為非,子桑曰:孔子文有餘而質不足,吾欲以吾之質化彼之文。孔子弟子亦以往見為非,孔子曰:其人質有餘而文不足,我欲以吾之文化彼之質。此中國互相師法之舊例,孔子不忍於子桑而謂能忍數千萬之西人乎?此乃為中國通商之第一大宗旨,於中國利益甚巨,特稅則未行列入耳。或曰西人之強如此,不勝左袒之懼,自尊其教,欲以化天下,譏貶名教為失中,何能師我!曰:通商以後,西人漸染華風,夫人而知之矣。彼見我之名教若熟視無睹,固無如彼何,乃從而加譏貶焉,則入其心者深矣。而自化固非旦暮之功也,天非假西人自強,不能自通,不授中國以弱,勢將絕外,即此文質交易而後我日臻於實用,彼日肄於虛文,我既日以強,彼必日以弱,外強內弱之天下,變而用強幹弱枝之天下,轉移之機,要在彼此相師耳。天以文質分屬中外,用夏變夷之中國,即寓以內制外之法,冒頓因難久橫,吐蕃今成餓隸,是在謀國者轉移之。今之講時務者,上下通行,無慮數千百門,然皆師於人,無所謂師人者,以文質而論,彼此當互師,奈何去我所短並不張所長,舉四兆人同聽外人之指揮,不思擁皋比而提命之也。天以中國為長嫡,震旦文教久經昌明,泰西雖遠,要不失為庶孽,天既命其開通以求教中國,若深閉固拒而不與之言,得勿傷厥考心乎?竊以時務之學,當分二途,學人之事,官吏主之;教人之事,師儒主之。古法以《孝經》治內、《春秋》治外,今當反用其道,以《春秋》政治治內,《孝經》名理馭外,百僚當北面師考其養育富強文明之治功,師儒一如該國,立校講學,蓋天下學問與政治同,困小則劣,通博則廓,中國自號文明,閉關自守,未見不足,一自通商,神州遂觸其短,相形見絀,所宜修改者甚多,第彼此顛倒,互有長短,非觀博通難達經旨。【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廖平(1852—1932),四川省井研縣人,初名登廷,字旭陔,又作勖齋,後改名平,字季平。1874年中秀才,1876年補廩餼,調尊經書院肄業,至1886年始主講井研來鳳書院,居尊經前後十年,為研究經學之重要時期。1879年,得陪貢第一名,同年應鄉試中舉。1887年分教尊經,次年任尊經襄校。1889年中進士,依例當用知縣,先生以親老請改教職,部銓龍安府教授,並先後任嘉定九峰書院、資州藝風書院、安岳鳳山書院山長,並任射洪縣訓導、安岳縣教諭、四川國學專門學校校長。1906年停科舉辦學校後,先生為成都各學堂講經學三年。民國二年(1913年)出席北京讀音統一會,八月出席曲阜孔教會第一次全國大會。1919年在國專校長任內,忽患風痹,自是以後,言語蹇澀,右手右腳均拘攣,行動眠食非人不舉。1922年辭校長職。1924年返井研。1932年逝世。編者簡介蒙默,1926年生,四川省鹽亭縣人。1951年畢業於四川大學,20世紀50年代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60年代初調至四川大學,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1992年退休,受聘為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曾應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之邀赴港訪問並做學術演講。先後發表論文六十餘篇,撰寫專著五種(三種系合作),四次獲得四川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退休後專志於研究、整理蒙文通先生遺稿,出版《蒙文通文集》六卷及《經學抉原》、《中國史學史》等專集八種。蒙懷敬,1987年畢業於重慶師範大學,現任中學教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