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縣易清潭渡

位於新市鎮易清潭村,古為貫通攸邑東西驛道上一處要津。東經鐘佳橋、銀坑、鸞山,至江西萍鄉、蓮花等地;西過檟山、丫江橋,達株洲縣之朱亭、淦田。

易清潭渡,位於新市鎮易清潭村,古為貫通攸邑東西驛道上一處要津。東經鐘佳橋、銀坑、鸞山,至江西萍鄉、蓮花等地;西過檟山、丫江橋,達株洲縣之朱亭、淦田。
渡之兩岸,一片平疇,良田萬畝。奈地處窪地,累遭水患。諸種慘狀,數記之於沿渡多家族譜中。江弦陳氏族譜載:“所經順治之丙申(1656)、康熙之壬戌(1682)癸巳(1713)、乾隆之壬戌(1742)甲辰(1784)、嘉慶之己巳(1809),六驚心焉。尤道光之丙戌(1826),蒔插之後,數月片雲不起,甘露徒望,苗之稿者殆盡。鄉城祈祀誠求。六月十五日,沛然驟雨,連日不止。越三日,堂室之內,蟹蝦漸浮於門閭。蒼頭白髮幼女童稚哭聲載巷,惶然奔命。回望故宇,俄然泥沙動天,聲如雷震。沿江一帶,數十棟片瓦寸土,悉潢潦動剝,飄然而付長流,淹死民人犧牲不可勝記”。非旱即澇,或“苗之稿殆盡”,或“飄然而付長流”,民不聊生。河堤常被洪水沖圮,渡無定所,忽南忽北,行人叫苦不迭。
同治版《攸縣誌》“津梁”卷載,“康熙五十九年(1720),劉天相倡同劉世晟等捐造渡船。雍正七年(1729),價接本處趙家壠田七畝。乾隆三十八年(1773),天相之子川上、靜川兄弟,又倡楊玉賢等捐資復建渡屋,增置左家台、皮右塘二處田十畝半。道光十年(1830),屋被水沖,本處趙家壠田被會內子孫私賣於人,致天相之孫控案。經釋,田仍歸渡管理。道光十八年(1838)冬,命侄珠浦、侄孫蘭砌、昭亭等重建渡屋,募修碼頭,以續先志。刊碑,以垂久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