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州大道

攸州大道

攸州大道起點為攸縣城北上雲橋龍形坳,中跨洣水二橋,終點為城南菜花坪五里牌,里程為7.74公里。大道紅線寬度60米,路基寬度40米,有效路面24米。全線實現了綠化、淨化、美化、亮化的部頒標準。如今的攸州大道,路面平坦、寬敞、潔淨,車水馬龍,成為貫穿攸縣縣城、貫穿南北的交通樞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攸州大道
  • 起點攸縣城北上雲橋龍形坳
  • 里程:為7.74公里
  • 寬度:大道紅線60米
簡介,建設歷程,

簡介

攸州大道起點為攸縣城北上雲橋龍形坳,中跨洣水二橋,終點為城南菜花坪五里牌,里程為7.74公里。大道紅線寬度60米,路基寬度40米,有效路面24米。全線實現了綠化、淨化、美化、亮化的部頒標準。如今的攸州大道,路面平坦、寬敞、潔淨,車水馬龍,成為貫穿攸縣縣城、貫穿南北的交通樞紐。大道兩邊高樓矗立,鱗次櫛比,道行樹碧綠成蔭,綠化帶逶迤綿亘,宛如綠色長龍。攸州大道在原聯星村與攸衡路交匯,形成東西南北四流賓士的中心廣場。廣場上那尊以“揚帆”命名的大型雕塑,造型新穎別致,寓意雋永深刻,預示著奮進中的攸縣,宛若一艘巨輪,帶著創業者的激情,與時俱進,再創輝煌。

建設歷程

今天的攸州大道,過去是一片深泥湖田。1992年11月,攸縣縣委、縣政府形成“以交通促流通,以流通促發展”的工作決議,並迅速決定對縣內國、省、縣、鄉村四級公路,開展修路、養路、愛路、護路的“四路”大會戰。時任縣長陳國平擔任指揮長,各鄉鎮黨委書記擔任分指揮長。第一階段是修建鄉村公路,第二個階段是改造106國道。縣委、縣政府組織全縣30個鄉鎮的民眾和縣直機關幹部職工,共10多萬勞力上陣,投入國道106線攸縣段62.4公里公路的拓寬改造。總用工150多萬個,征地1075畝,拆遷房屋4300多平方米,完成土石方80多萬立方米,架設橋樑8座,涵洞200多處,路面由原7米拓寬成15米,成為全國舉全民之力拓改國道和106線的第一個縣。隨著106國道的改造,車流量迅速增加,尤其是縣城城區段,車流、人流量猛增,交通常遭阻塞。為緩解城區交通壓力,連通洣河兩岸,並為新城區、工業園等縣城重點工程項目的開發創造條件,1996年3月,縣委、縣政府作出《關於將106國道攸縣城區段改道的決定》(時稱106國道攸縣繞城線,後稱為“攸州大道”)。
1996年8月,省交通廳、省計委批覆項目里程為7.74公里;線路起點為城北上雲橋龍形坳,中跨洣水河,終點為城南菜花坪五里牌;一期工程為洣水大橋北段5.045公里;二期工程為洣水大橋和橋南段2.195公里;本項目總投資控制在8000萬元以內,除省交通廳投資以外的不足部分由縣人民政府自籌解決。縣委、縣政府立即成立工程建設指揮部,時任縣委書記翟篤培任指揮長,各項前期工作緊鑼密鼓地進行。第一期工程,在1996年11月動工,1997年1月基本完成橋北4.61公里長的擴建,控制紅線寬度60米,路基寬度40米,有效路面24米。完成征地315畝,拆遷房屋1365平方米。1998年分別報請長沙、廣州鐵路局批准。在繞城線與湘化機專用鐵路交叉處,新建4孔、24米寬、4.5米高的鐵路橋地下通道。1999年,新修一條長2100多米、寬7米、高5米的低排渠,架設2座橋涵。2001年,省、縣共同投資,全面完成24米寬的混凝土硬化工程。以後縣投資陸續配套人行道、非機動車道、紅綠燈、人行環島等設施建設,成為全國106線上最美觀、最亮麗的運輸線、旅遊線、風景線。2001年,縣委、縣政府將繞城線命名為攸州大道。
在創建全國衛生縣城、省級文明縣城的活動中,攸州大道進一步綠化、淨化、美化、亮化。攸州大道變成了一道集旅遊觀光、休閒娛樂、快樂購物於一體的人流物流黃金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