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印

收藏印

收藏印對書畫鑑定是有很多的幫助的。一則可以被用於證明書畫作品的流傳經過情況。將收藏家的時代排列一下,便可弄清楚它的傳世經過,即前人所謂的“流傳有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收藏印
  • 屬於:用於證明書畫作品的流傳經過情況
  • 含義:前人所謂的“流傳有緒”
  • 包含:書畫鈐印用於收藏
簡介,歷史背景,收藏印小識,

簡介

收藏印對書畫鑑定是有很多的幫助的。一則可以被用於證明書畫作品的流傳經過情況。將收藏家的時代排列一下,便可弄清楚它的傳世經過,即前人所謂的“流傳有緒”。其次,有幾位鑑賞家如明代袁樞和清代的梁清標、安岐的眼力相當高,凡經過這三人蓋過鑑賞印的書畫,絕大多數是精品。另外,收藏印至少可以為推斷作品的下限年代提供可靠的依據。如一幅畫有宋徽宗的收藏印,就可以確定此作品最晚也是北宋的;如有張醜的收藏印,就可以說最遲也是晚明的;如有梁清標的收藏印那么便可推知:這最遲也是清朝初年的作品。

歷史背景

收藏印收藏印
收藏印在皇室宮廷中也有一條比較明顯的線索。北宋宋徽宗有一套收藏印,分別鈐於書畫的固定的位置,此七璽為:“御書“葫蘆印,雙龍方印或圓印,“宣和”方印,“宣龢”方印,“政和”或“政龢”方印,“大觀”方印,“內府圖書之印”大方印。以上七璽均為朱文。世稱“宣和七璽”。凡有此七璽全者,即為宣和原裝裱格式。因時代久遠,宣和內府所藏的書畫作品,大都經過後代的多次重新裝裱,很難保存原樣。
但是,收藏印與書畫家的印章一樣,也並不一定可靠。既然後人能夠拿著書畫家的遺印作偽,自然也會拿收藏家的印章作假。越是著名的收藏家的印,越是有人仿製,象項元汴的“天籟閣”等圖章不知被人翻刻過多少次。何況,古代的收藏家的鑑賞力、判斷力總是有局限的,即使果真是他收藏過,所鈐的印也是真的,那么也不見得全是真跡。今天的書畫鑑定仍然需要我們去全面的加以分析、考察,不能只憑藏印去定真偽。
據文獻記載,漢武帝時,已經設立專門收藏法書、名畫的機構。唐代御府收藏機構所用收藏印為:"貞觀"、"開元"、"元和之印"等年號印。並有收藏處所名稱印"翰林之印"、"弘文之印"。五代時南唐內府收藏印為"集賢院御書印"、"建業文房之印"、"內契約"等字樣。北宋時徽宗宮廷收藏豐富,機構制度完備。對搜求入藏藝術品並著錄成書《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南宋高宗內府收藏印章為:"乾掛文元印"、"希世藏"、"紹興"、"睿思東思"、"內府書印"、"內府圖書"等。金代章宗內府收藏印有:"秘府"、"明昌"、"明昌宮玩"、"御府寶繪"、"內殿圖書"、"機暇清 "、"機暇清玩之印"等。元代收藏印有"皇姊圖書"、"皇姊珍玩"、"天曆之寶"、"天曆"等。明初洪武年皇室收藏書畫將存檔與書畫作品結合:"典禮紀察司印",而有"半印"之稱。清代歷代皇帝都有收藏印。內府收藏古代名貴書畫都加上皇帝御覽之寶,或古代書畫作品存放宮殿名印。歷代私人收藏家一般也備有多方收藏印,印文除姓名、別號、齋堂名號、吉語詩文印,還有曾經鑑賞、過目、審美等類字樣。公私收藏印雖不具備印信作用,但對了解書畫作品流傳情況,尤其是有些收藏家與畫家,書法家為同時代人,有些收藏家具有較高的鑑賞水平。他們的鑑藏對了解作品內容、形式、考訂作品真偽,有參考價值。

收藏印小識

書畫鈐印用於收藏,最早見於北京圖書館所藏的南北朝寫本《雜阿毗曇心論》卷中所鈐“永興郡印”朱文方形官印。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三著錄有“張氏永保”、“永存珍保”、“永存珍秘”、“彭城侯書畫記”等印記,因此,從流傳下來的書畫真跡和文獻記載可知,關於收藏印在唐代使用已經相當普遍了。
現存古代著名的書畫上一般都有很多收藏印,如果我們將一幅畫上的印章進行排列就能看出此畫的流傳經過。
宋以前書畫上的收藏印,主要用於收藏。宋徽宗趙佶酷愛書畫,是一個收藏鑑定家。他的收藏印有“御書”、“宣和”、“政和”、“大觀”、“內府”圖書之印等。  金章宗完顏景,由於受中原文化的影響,仿照宋徽宗收藏印的格式,也製作了七枚收藏印,即“內府葫蘆狀印”、“明昌珍玩”、“明昌御覽”、“明昌中秘”、“明昌御府”、“群玉秘珍”、“御府寶繪”方印。  宋元以後書畫家收藏印除了具有收藏作用外,還成為書畫收藏者鑑定書畫優劣真偽的標誌。  到了清代內府印使用更加廣泛,常見的有“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宜子孫”、“三希堂精鑒璽”、“石渠定鑒”,人稱“五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