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支芬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55年2月
- 性別:女
基本簡介,主要事跡,她讓千年古村換新貌,她把文化擰成一根繩,她要黨員先鋒立標桿,文化興村煥生機,未來構想更宏偉,
基本簡介
支芬 女,漢族,1955年2月出生,1974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5月參加工作,現任北京市朝陽區高碑店地區(鄉)高碑店村黨總支書記,高級工。是黨的十八大代表。 支芬帶領下的高碑店村先後被授予“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全國綠色小康村”“中國(東部)小康建設十佳村”“北京最美的鄉村”“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村鎮”“首都文明村”等榮譽稱號。她個人也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北京市勞動模範,北京市三八紅旗手、第三屆首都“巾幗十傑”,“首都巾幗之星標兵”,全國首屆“百姓金口碑功勳新聞人物”,“中國創造、民間文化品牌領軍人物”“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和“全國三八紅旗手”,還參加了北京殘奧會的火炬傳遞等榮譽活動。
主要事跡
她讓千年古村換新貌
往來船隻穿梭於運河之中,兩岸商鋪林立,叫賣聲不絕於耳。這是千年之前的高碑店。
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發展多種經營,進行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和管理體制改革,經濟較快發展,村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這是改革開放後的高碑店。
原有的2300畝耕地,變得只剩下80畝工業用地。高壓線、污水管線、鐵路、河流穿村而過,村民轉居不轉工。這是上世紀80年代的高碑店。
而如今的高碑店,又重現繁華盛景。從2002年走馬上任,支芬就開始帶領村民走胡同、刨村史、尋能人,目的就是要為高碑店村找到新的經濟成長點和發展空間,讓村民們儘快富起來。
“富,富不過三代;窮,窮不過三代。高碑店村的窮日子過去了。”支芬笑著說,“組織交給了我任務,我就得踏踏實實地乾好,讓村裡的每家每戶都能端上‘金飯碗’。”
支芬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2011年制定的《高碑店村五年發展規劃》這樣寫道:到2016年,高碑店村域經濟計畫比2011年增加18.8%,總收入計畫完成30億元;總利潤計畫完成1.37億元;總稅金計畫完成5122萬元;全村租賃收入計畫比2011年增長66%,達到5000萬元。
在這些數字背後,每一個高碑店人心裡都清楚,那是支芬多少心血的結晶。
她把文化擰成一根繩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弟子規·信》)
“老祖宗的東西不能丟,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能丟。”村民王培傑說,“學《弟子規》永遠都不會過時,能體現咱北京精神,還能促進社會和諧。你看看我們村就知道了。”
在全村開展學習《弟子規》活動,是支芬在2008年提出來的,同時,她還組織全體黨員幹部學習“老三篇”精神。她告訴記者,之所以這樣做,不僅是想讓村民不忘老祖宗的傳統美德,更重要的是要用它把村民和幹部們的“神”牢牢拴在一起。只有大家團結在一起,才能幹出大事業。
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力量遠不止此,支芬的發展思路給出了完美的詮釋。
2002年,在支芬的帶領下,全村人硬生生地在街巷中打造出了明清古典家具一條街和非物質文化產業基地。在狹小的夾縫中營建出文化殿堂,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新興文化產業經濟模式——民俗文化村。
10餘年的時間裡,高碑店村走發展文化產業的道路未曾動搖。過去的只能代表過去,在支芬的眼裡,未來會更輝煌。
“古典家具、文化藝術和中醫藥三足鼎立,這是高碑店產業的發展格局。文化產業鏈要延伸,更要豐富文化內涵,我們要用旅遊產業將全村的文化產業貫穿起來,使高碑店村成為一個文化旅遊村。”支芬自信地說。
她要黨員先鋒立標桿
剛來高碑店時,這位外村來的女書記並沒有立刻得到大家的認可。
初到高碑店幾天,支芬走遍了村裡的大小胡同,要把這裡當成自己的家。她挖掘村史,教導村民要銘記傳統;她發展文化產業,讓高碑店成為小康之家;她整治溝渠,為千年古村換新顏;她開展各種文化活動,讓高碑店的村民精神狀態為之一振。在高碑店10年,支芬以一個創業者的魄力,勇立新農村建設的潮頭,作為一名村支書,她以樸素而務實的態度展現了一名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用支芬的話說:“我人來了,並且是帶著心來的。”
“村看村,戶看戶,民眾看黨員,黨員看幹部。”支芬說,高碑店有316名黨員,在基層,黨組織就是主心骨,黨員先鋒就得樹立標桿,就得發揮核心力量。
在高碑店,民主既是制度,也是習慣。
新農村建設期間,村委規定:幹部5天、黨員和村民代表15天完成自家搬遷。正是有黨員幹部的以身作則,高碑店西區社區改造才能順利開展施工。在高碑店,黨員幹部有著嚴格的考核管理制度,每月召開例會,總結近期工作,每年年初各自報年度計畫,年末見成果。基層工作在於落實,也難在落實,村幹部的手機要保持24小時暢通,村民有困難可以隨時向包片幹部反映,即使不屬於分管工作,幹部也會及時幫助村民聯繫到相關人員。每年年三十,萬家團圓之際,幹部們還要在村里巡視消防安全工作。
班子正,作風實,百姓就信服。
“十年間的風風雨雨,我們同甘共苦在一起。一起分享新農村的果實,一起經受風雪洗禮。你為我的村莊焦慮,你為我的收穫歡喜……”
這是高碑店村民自發為支芬寫的一首歌。
“十年間,村里一點一滴的變化都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裡。外地人來了都不相信這裡是我們的家,我們只告訴他,這都是沾了支芬書記的光。”高碑店村民劉桂榮說,我們不知道應該用什麼來回報書記,只能把我們的心聲唱給她聽。
文化興村煥生機
作為京郊大村高碑店的“當家人”,支芬算不上能說會道。但憑藉一股實在勁,她用10年時間,將這個一度發展遲緩的千年古村,發展成新農村建設的一個樣板。
2002年5月,支芬調至高碑店村任黨總支書記。一開始,村民們沒把這位“外村來的”女書記放在眼裡。她用自己的實幹和真誠打動人,挨家挨戶走訪,20多個寫得密密麻麻的筆記本記錄了當時村裡的窘境:“失去土地的農民無事可做,就業難、病不起,鄰里之間糾紛矛盾多,家家門口雜物成堆,死氣沉沉。”
“環境好了,還得讓村民的生活有出路。”支芬告訴記者,一天,在村子裡發現幾家零散的古家具企業,她突然心頭一亮:咱村沒有農業、工業,但有深厚的文化傳統,何不嘗試走出一條“文化興村”之路?
這兩年,支芬又著手在村里建設占地47萬平方米的“文化新大街”,引進了科舉匾額博物館、兩壺博物館和中國油畫院等一批知名文化企業,村裡的文化特色更加凸顯。
文化產業的成長帶來村民生活的改善。“我家住在村西區,當年的農家小院,新農村改造後,變成了兩棟三層樓,每棟樓有330多平方米。我們把一樓的店面出租後,一家9口一年收益有幾十萬元。”今年79歲的村民司德順心滿意足地說。
在支芬的帶領下,高碑店村先後被授予“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全國綠色小康村”“北京最美的鄉村”等榮譽稱號,她個人也被評選為“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和“全國三八紅旗手”,還參加了北京殘奧會的火炬傳遞。2012年當選中共十八大代表。
未來構想更宏偉
支芬在參加黨的十八大的小組討論會上提出了高碑店未來的宏偉構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已經有了充分的準備,並且已經有了根基。
支書記在發言中提出:我們計算了一下,高碑店的新農村建設,剛完成了3成,還有7成沒幹完。這7成如果要幹完了,我們高碑店村1580個院兒的農民,自有資產每戶每年10萬沒問題。產業發展呢?古家具產業一年收入,純的啊,3000萬沒問題;油畫苑和老北京民俗文化這一塊,一年收入3000萬沒問題;中醫藥廠建起來後一年3000多萬沒問題。
中國就是要注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在新農村建設中,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不能丟。北方就應該是青磚灰瓦的風貌,南方就是水鄉的樣兒,什麼地區就該是什麼樣兒,建成各種特色,體現本地區文化。我們高碑店是明清時代的風格,古香古色。在千年古村的歷史文化底蘊的基礎上,進一步弘揚歷史文化,提升古典家具檔次,占領中國和世界的高端家具市場,促進高碑店經濟的穩步協調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