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歷程
2004年8月20日,支井河大橋動工興建,並舉行開工典禮。
2005年12月20日,支井河大橋進行拱座基礎混凝土的澆築工作。
2007年6月5日,支井河大橋完成第一節段鋼管拱肋的吊裝工作。
2008年8月18日,支井河大橋完成完成最後一個鋼管拱肋吊裝節段工作,拱肋合龍;12月1日,支井河大橋進行拱上鋼立柱的安裝工作。
2009年3月28日,支井河大橋完成最後一個拱上立柱安裝工作;9月22日,支井河大橋工程竣工;10月25日,支井河大橋完成動靜載試驗工作;10月28日,支井河大橋通車運營。
橋樑位置
支井河大橋位於巴東縣野三關鎮支井河村;上跨支井河峽谷,線路宜昌側接漆樹槽隧道出口,恩施側接廟埡隧道進口,為318國道組成部分之一。
建築設計
建築結構
支井河大橋分別由主橋、拱肋、拱圈、拱座、引橋及兩岸隧道組成;主橋路線呈西北至東南方向布置。
支井河大橋主橋為上承式鋼管混凝土拱橋,引橋為簡支梁橋,兩岸橋頭與隧道緊密相連。主拱圈採用雙肋結構;拱肋採用鋼管混凝土主弦管和箱形鋼腹桿組成的空間桁架結構,上下游兩道拱肋平行布置;主拱肋通過上、下橫聯、腹桿及橫向斜桿組成空間穩定體系。兩拱肋橫向間設二十道M形橫撐,均為鋼管桁架,鋼材均採用Q345C。主橋拱上立柱為的鋼箱(內壁加勁)與鋼箱橫聯組成的格構體系。橋台身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兩側拱座基底為台階式的整體鋼筋混凝土結構,頂面設定交界墩;兩側橋台為整體鋼筋混凝土結構。全橋採用多層擴大基礎,引橋為箱型薄壁空心墩和矩形變坡實體墩兩種,為T形橋台。
設計參數
支井河大橋線路全長545.54米,橋面寬度24.5米,拱上橋跨共21孔,宜昌岸引橋長(1×36)米,恩施岸引橋長(2×27.3)米,主橋長430米,分60個吊裝節段,採用(1×19.1+19×21.4+1×19.1)米的跨徑布置。主拱圈計算430米,計算矢高78.18米,矢跨比1/5.5,拱軸係數1.756。拱肋截面高度從拱頂6.5米變化到拱腳13米,拱肋寬度為4米,兩肋間距13米,主拱圈鋼管外徑1200毫米,拱腳下弦1/8跨管壁厚度為35毫米,1/4跨管壁厚度為30毫米,其餘下弦及上弦管壁厚度均為24毫米。主橋拱上立柱3.153至71.866米,的鋼箱尺寸為(1400×1000)平方毫米、(1800×1000)平方毫米。
技術標準 |
公路等級 | 高速公路 |
設計速度 | 80千米/小時 |
車道設定 | 雙向四車道 |
荷載標準 | 汽車—20級、掛車—120 |
坡度係數 | 縱坡:-1.89%至-2.09%(單向),橫坡:2%(雙向) |
洪水頻率 | 1次/300年 |
抗震等級 | 基本烈度VI度,按VII度設防 |
參考資料: |
運營情況
截至2018年12月,支井河大橋為滬蓉西主幹線318國道組成部分之一,並按該路線的收費標準實施收費。
建設成果
技術難題
支井河大橋在建設時,所遇到的主要難題為:
1、大噸位纜索起重吊機;
2、深基坑機制砂混凝土泵送;
3、斜拉扣掛系統;
4、鋼管拱肋安裝;
5、鋼管拱肋混凝土灌注。
支井河大橋的主要技術創新為:
1、跨徑756米,額定起重量300噸的無塔纜索起重機的成功設計與套用,克服了無水運條件、無整節段陸運條件、無法採用傳統工藝鋼管拱肋安裝用風纜和無法安裝纜索起重機等複雜山區條件下,修建大跨度橋樑的施工難題,開創中國國內外先例。
2、首次開發混凝土垂直運輸系統,完成超緩凝高強混凝土自橋面向下高達90米的垂直輸送;根據對稱與均衡載入的原則,主弦管內混凝土採用兩岸對稱二次接力連續泵送灌注,實現了混凝土的短間隔連續泵送頂升,為複雜山區條件下混凝土輸送提供了新的解決辦法。
3、採用“先栓後焊、栓焊結合”的連線方式在中國國內首次解決大跨度鋼管拱肋運輸和拼裝的難題,使受力更加合理。
4、首創WJLQ3000千牛型無塔纜索起重機鋼絞線斜拉扣掛法,無纜風雙肋整體起吊、對稱懸拼安裝,通過動態監控實現了軸線糾偏,確保了大橋快速、安全、高精度合龍。
科研成果
技術名稱 | 所獲獎項 |
《峽谷條件下430米跨度上承式鋼管混凝土拱橋綜合施工技術》 | 2010年度吉林省科學技術一等獎 |
《複雜地形地質條件下山區高速公路建設成套技術》 | 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
參考資料: |
榮譽表彰
項目名稱 | 所獲獎項 |
支井河大橋 | 2010年度中國鐵道工程建設協會火車頭優質工程獎 |
2010至2011年度中國建築業協會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 |
2014年第十二屆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獲獎工程 |
參考資料: |
價值意義
支井河大橋成功修建,標誌著中國鋼管拱橋施工技術水平獲得了進一步提高,對推動中國山區複雜條件下大跨度橋樑施工產生重要作用及深遠的影響。(中國土木工程學會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