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論》是2015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攝論
- 作者:(明) 張時徹, (清) 王梅補刻, 輯
- 類別:中醫經典古籍
-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1月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膠訂
- ISBN:9787513222402
《攝論》是2015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中國佛教學派,亦稱攝論宗。以傳習、弘揚《攝大乘論》(簡稱《攝論》)而得名。其學者稱攝論師。 《攝大乘論》是印度大乘佛教中瑜伽行派的重要著作。無著造論,世親作釋。此論在北魏已由佛陀扇多譯出2卷;但釋論未譯,文義未顯...
真諦一系的攝論師,於八識之外,立第九阿摩羅識,成立九識義,與地論師及唯識宗之八識各不相同。九識略解 此九識即:一、眼識:眼與色為緣而生眼識,為能見者。二、耳識:耳與聲為緣而生耳識,為能聽者。三、鼻識:鼻與...
《攝論學派研究》是2006年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聖凱。內容簡介 本文依“綜合式研究方法”和“解脫詮釋學”的方法,以唯識古學與今學的比較為中心,對攝論學派進行整體的研究。我們利用電腦檢索《大正藏》,並且整理日本佛教...
楞嚴經攝論 楞嚴經攝論,(書名)二卷,釋太虛著。是書會萃各家之精要而成。【 楞嚴經攝論 】凡二卷四分:一,判釋本經文義分。二,會較餘部交義分。三,別明當部要意分。四,散釋艱文澀義分。
《攝論疏》是一本2020年出版的圖書,由崇文書局出版 內容簡介 無著菩薩《攝大乘論》乃唯識學的根本論典之一,本論前後共有三個漢譯本:1. 北魏佛陀扇多於531年在洛陽譯出;2. 陳真諦法師於563年在廣州譯出;3. 唐玄奘法師於648...
攝大乘論 (Mahāyāna-samgraha-śāstra) 是佛教大乘瑜伽行派的基本論書,簡稱《攝論》,印度無著撰。梵文原本已佚。中國先後有三種漢譯:即北魏佛陀扇多譯,2卷;陳真諦譯,3卷;唐玄奘譯,3卷。此外,還有藏譯一種。玄奘譯本與...
《攝大乘論略講》是在作者心月法師關於《攝大乘論》的講稿基礎上整理而成。攝大乘論是佛教大乘瑜伽行派的基本論書。簡稱《攝論》。印度無著撰。梵文原本已佚。中國先後有三種漢譯:即北魏佛陀扇多譯,2卷;陳真諦譯,3卷;唐玄奘譯...
《攝大乘論無性釋》,《攝大乘論》,又稱《攝論》《廣包大義論》,印度無著菩薩造。該書解釋大乘阿毗達磨經之《攝大乘品》,闡述大乘教義,著重瑜伽行派觀點,共分十章,因其內容賅攝大乘佛教一切聖教法門要義,故稱《攝大乘論》...
攝論謂為有垢真如,無垢真如。佛性論以在纏真如為有垢如,出纏真如為無垢如,染淨兩分之真如也。觀經疏玄義分曰:‘無塵法界,凡聖齊圓。兩垢如如,則普該於含識。’真諦譯之攝論五曰:‘論曰:真實性亦有二種:一自性成就...
梵語dharma-ka^ya,巴利語 dhamma-ka^ya。指佛所說之正法、佛所得之無漏法。攝論 三卷 十四頁云:諸佛法身,以何為相?應知法身略有五相。一、轉依為相。謂轉滅一切障雜染分依他起性故;轉得解脫一切障,於法自在轉,現...
霹靂布袋戲虛擬人物。殺戮碎島文官權臣,位列攝論太宮,屬百代一系之貴族,曾是一日三千戰而不輟的碎島戰神,後因目力消退而喪失戰力。天生擁有四耳,具有敏銳的玄感,作風穩健。雅狄王在位時參與衡島屠殺,並在之後收留衡島元別。戢...
南北朝時期,無論南方還是北方,佛學研究空前盛行,伴隨註疏講經之風,以研究一部或幾部佛經為中心的學派紛紛興起。在這當中最有影響的是涅槃學派、成實學派、地論學派、攝論學派、三論學派等。實際上這些學派所研究的經論不是一、二...
佛教術語,攝論一卷十七頁云:此中相貌差別者:謂即此識,有共相,有不共相,無受生種子相,有受生種子相等。共相者:謂器世間種子。不共相者:謂各別內處種子。共相,即是無受生種子。不共相,即是有受生種子。對治生時,...
《攝論》立足於瑜伽行立場,分十項綱目將大乘佛教教義系統組織起來。《二十論》則從唯識無境之立場,批判有部、經量部學說,顯示瑜伽行派的觀念論哲學背景。世親之後著名的瑜伽行派學者,有陳那(5世紀末)和法稱(7世紀中)一系。
佛教術語,攝論三卷十二頁云:一、損力益能轉。謂由勝解力,聞薰習住故;及由有羞恥、令諸煩惱、少分現行不現行故。世親釋九卷十頁云:損力益能轉者:謂損減阿賴耶識中煩惱薰習力故;增益彼對治功能故;得此轉依。謂由勝解...
韓氏不唯精於《瑜伽》、《攝論》,且能熟背。他講《攝論》,一字一句,皆交出來自《瑜伽》某卷某句。普通講《攝論》,多則一年,少則半年,韓氏講之,則非二年不可,以其精故,不能速也。東初法師評南歐北韓之治學方法,稱...
志念撰《迦延雜心論疏》及《廣疏》各9卷,盛行於世。系宗對比 北道系的人才,沒有南道系多,所以在學說傳播上,遠不如南道之盛。加以攝論學派盛行於北方,其主張與北道系相近,而條理縝密過之,遂為攝論師所掩,融成一派。到...
地論學派同時兼習毗曇義學,部分地論師也是攝論師。《十地經論》是印度大乘瑜伽學系的重要典籍。作者世親初從聲聞乘出家,後聞其兄無著講《十地經》,便改變所宗而先撰成《十地經論》,以讚揚大乘,鞏固了瑜伽學說的理論基礎。這部...
戢武王:攝論太宮,你認為此事應該作何處置?攝論太宮:若吾願用一身功勳,換得諒情一人呢?什島廣誅:啊!太宮你……戢武王:吾諒情的還不夠嗎?攝論太宮,你有幾年的栽培,吾便有幾年相忍。你說過,殺戮碎島的未來與一...
此時,戒賢囑玄奘為那爛陀寺僧眾開講攝論、唯識抉擇論。適逢中觀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師師子光也在那裡講《中論》、《百論》,反對法相唯識之說。於是玄奘著《會宗論》三千頌(已佚),以調和大乘中觀、瑜伽兩派的學說。同時參與了...
攝論三卷四頁云:共不共學處殊勝者:謂諸菩薩,一切性罪,不現行故;與聲聞共。相似遮罪,有現行故;與彼不共。於此學處,有聲聞犯,菩薩不犯。有菩薩犯,聲聞不犯。菩薩具有身語心戒;聲聞唯有身語二戒。是故菩薩,心亦有犯...
九識義乃將識分作九種之義。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再加末那識(即第七識)、阿梨耶識(即阿賴耶識)(以上為八識)、阿摩羅識等,合為九識。小乘佛教立六識,大乘佛教地論宗、唯識宗立八識。真諦系之攝論宗復舉第...
《起信論》:“真如淨法,實無於染,但以無明而薰習故,則有染相;無明染法,實無於淨,但以真如而薰習故,則有淨用。”“真”、“妄”二者性質不同,但可以互相作用、互相轉化。又,《大乘義章》卷三據梁譯《攝論》,謂...
錦章求道心切,因讀了太虛大師的《論衡》、《攝論》講稿,及覺社叢刊,對太虛大師十分傾仰,於是和黃葆蒼、董慕舒二人商議,要依太虛大師出家。《太虛大師自傳》第十一節,記述三人出家的經過∶民國八年(一九一九年)三月底,黃葆蒼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