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美的本性與創造

攝影美的本性與創造

《攝影美的本性與創造》一書的出版社是浙江攝影出版社,作者是丁遵新,出版時間是2004年1月1日。

基本介紹

  • 作者:丁遵新
  • ISBN:9787806863015
  • 頁數:306 頁
  • 定價:38.0
  • 出版社:浙江攝影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4年1月1日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
1985年冬,我曾為丁遵新的《攝影美的演替》一書作序。18年後的今天,為他的新著《攝影美的本性與創造》再次作序,我雖自感難為,但為他豐碩的理論研究成果所感,又欣然拿起筆來。記得當初為他的《演替》(下同)所作序的開頭是這樣寫的:“每次走進書店,總能在書架上發現一些新出版的各色各樣的兄弟文藝理論著作,唯獨難見攝影理論方面的新著,總覺得不是滋味。欣喜的是,近來不少有志於攝影理論研究的同志,紛紛都在擬訂計畫或者已經動筆著書立說,而丁遵新———一位勤奮而善於思索的攝影理論家,則先聲奪人,已將他發表的一些論文選編成集,定名為《攝影美的演替》。”
18年過去了,儘管我國攝影界“重實踐輕理論”的宿疾尚未痊癒,“碰運氣也能出好片子”的怪論還時有所聞,攝影理論隊伍“走馬燈”的現象依然存在,但從總體上說,畢竟還是有了長足的進步。丁遵新,自稱是攝影理論隊伍中的“游擊戰士”,他堅守崗位,孜孜不倦,勤奮筆耕,先後發表了大量攝影理論和美學方面的文章,除《攝影美的演替》外,還著有《攝影創作談》、《攝影成功啟示錄》、《攝影精粹》等書,本書則是他多年來探討攝影理論研究成果的結晶。
丁遵新當過20餘年的攝影記者和圖片編輯,曾先後在多所大學兼職教授攝影藝術概論和攝影美學。其間,他潛心研究攝影理論,長期堅持不懈。由於長期從事新聞工作,因而對生活本色真實的追求成為他理性思考的起點;較長時間的攝影實踐使他對攝影的“易學難精”有切身的體會,故而把“攝影的奧秘”作為理論探索的重點。
本書共收編論文70餘篇,洋洋數十萬字,內容涉及攝影藝術的方方面面,十分豐富。這裡簡談幾點讀後所得,不及其餘。
首先,書中文章大多圍繞著“攝影是什麼”這個母題進行探索,從中尋找“金鑰匙”,以揭示攝影藝術的“奧秘”———攝影的規律性,這是他理論研究的恆定目標。他對攝影的本性提出了“真與美直接結合”的理念。這裡的關鍵字是“直接”二字。在20世紀30年代,有人認為攝影是科學,因此在於“求真”;有人則認為攝影是藝術,因此在於求“美”。而現在,丁遵新進一步提出了“真與美的直接結合”,把真與美直接統一了起來。當然,任何藝術都可以說是真與美的結合,但對“真”的內涵和結合的方式各不相同。我認為,“直接結合”說符合攝影藝術的美學特徵。此外,丁遵新還提出了攝影創作的“第三高度”說。他用跳高作比,說攝影創作須跨越四個高度,第一高度:技術的掌握;第二高度:技巧的運用;第三高度:攝影美的發現和創造;第四高度:獨特藝術風格的形成。他認為其中第三高度是關鍵,也最難跨越。攝影家必須下苦工夫提高自己的學養,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和藝術經驗,才能跨越這關鍵的第三高度,從而進入最高層次的第四高度。沒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豐富的藝術經驗,跨越第三高度往往會失敗。他說,“樹有多高,根有多深”,攝影家必須有紮實深厚的文化底蘊做依傍,而不是靠僥倖碰運氣。
其次,呼喚主體意識,張揚藝術個性,這也是他進行攝影理論研究的本意。他在本書的多篇文章中,反覆強調二者對於攝影藝術創作的重要意義。這裡不妨照錄他幾小段原話:“攝影家是創作的主體,攝影美的自由度關乎外在的環境,但最根本的還在於主體意識的豐富性。”“藝術不是生活的直接延續,攝影不能產生攝影。攝影的科學性決定了它對客觀現實的依賴性,但作為藝術創作,它不是客觀現實的直接再現,而是對現實的發現和跨越。離開了創作主體個性的獨特性,離開了活的心靈,離開了根植於生活深處的獨特感受,就沒有藝術創作可言。”“攝影創作的主體性,是攝影家充分發揮自己力量,在對生活、藝術的發現中發現自己,在反映生活的同時抒發個人的感受。”這些話說得相當深刻,確實是攝影創作的重中之重。為什麼現在有些作品很難找出作者的獨創性?就是因為其中缺少了一個“我”。
第三,既倡導紀實,也讚賞畫意。紀實與畫意,本是攝影藝術發展過程中的兩大基本組成部分,屬兩大風格流派。但二者之間的關係及地位卻時有爭論,乃至互有褒貶,一度還出現揚此抑彼的現象。對此,丁遵新以辯證的觀點從整體動態平衡為出發點認為,攝影藝術有史以來不外乎紀實與畫意兩大基本傾向。紀實與畫意的對立、滲透、交融,構成了攝影藝術風格流派嬗變的歷史。他既倡導紀實,也讚賞畫意。他認為,“紀實是攝影的本性,紀實攝影是攝影藝術的主體,紀實美是攝影藝術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審美特徵之一”,充分肯定了紀實攝影的主導地位。
為了更深層面地了解紀實攝影的特點,丁遵新曾向部分紀實攝影家寄發了問卷調查,並作了三次有關《紀實攝影家答卷》的述評。他先後發表有關紀實攝影論文二三十篇,對紀實攝影的審美價值、特性等問題進行了全面的論述,對許多當代紀實攝影家的作品進行了深入的評析。可見他對紀實攝影的倡導也是“不遺餘力”的。
第四,積極提倡多元化,推崇多元極致。多元化,是攝影藝術發展的必然趨勢,丁遵新較早看到這一點。早在20世紀80年代,他就一再呼喚攝影藝術的多元化格局,後又提出需把多元化推向極致。他認為,“多元格局的標誌是題材、形式、創作方法、藝術風格的多樣選擇”,但“多種多樣的題材、手法和創作方法如果不能推向極致,形成異彩紛呈的藝術風格和流派,終難以將攝影藝術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他說,“極致不同於極限和極端。它不是事物的最高限度和頂點,而是最高的造詣。是攝影家藝術生命的開拓,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他認為,極致意味著題材、技巧、表現方法的新穎獨特,超群出眾;也意味著創作方法的出類拔萃,獨創風格。自然,多元極致也意味著激烈的競爭。多元和多樣是有區別的,多樣主要是指題材、品種、樣式等,而多元主要是指觀念。有了多元的觀念,才有題材、品種、樣式的多樣化,我們由此看到,丁遵新的藝術觀念是在不斷更新的。
丁遵新對“全球化”問題的認識是清醒的,分析也很有道理。我們既要利用全球化所提供的歷史機遇,又必須保持我們獨立自主的品格。綜上所述,丁遵新確是站在較高的角度,清醒地關注和審視著我們的攝影藝術。
一部好的著作,總會對讀者有所啟迪,使人們從中獲得新知,丁遵新的這本《攝影美的本性與創造》就是這樣一本好書。當然,書中僅是一家之言,每個人都會有一定的局限,我相信,讀者會對此作出自己的評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