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擁有頂級攝影器材之後,為什麼還是拍不出好照片?除了基礎的攝影知識、構圖、曝光以及個人對攝影感悟的不同,最重要的是你要擁有一個好的拍攝流程。器材是你的肉體,思想是你的靈魂,而攝影流程就是你的骨架,把這一切支撐起來。《攝影的骨頭》就是這樣一本引入了拍攝流程的概念的攝影書,無論你喜歡拍攝的領域是風光、人像、商業還是新聞等等,你都需要領悟流程的含義,即從前期、中期、後期到輸出,環環相扣,一目了然。 本書詳細講述了如何從拍攝的準備開始,通過器材的準備、拍攝技術的實現、數字檔案的整理和選擇、數碼後期處理的方式、最終作品的呈現的完整流程,最終得到優異質量的攝影作品,適合於追求高質量影像作品的職業攝影師、業餘攝影師和攝影愛好者。
基本介紹
- 書名:攝影的骨頭:高品質數碼攝影流程
- 類型:計算機與網際網路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121202247
- 品牌:電子工業出版社
- 作者:趙嘉
-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 頁數:513頁
- 開本:16
- 定價:168.00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通過諸多實例、專業攝影師和修圖師的採訪以及思維方式的傳達,從前期拍攝的出發點,到對於器材的選擇,以及之後的後期沖圖以及最後輸出裝裱的完整流程都完整呈現。不僅如此,還能讓你建立起從Lightroom到Photoshop之間的橋樑,讓照片的後期更加精彩與清晰。也可以領略到原本數碼後背才會使用到的Capture One Pro的強大功能。
《攝影的骨頭》讓你在學習攝影技法的同時會獲得如何得到一張好照片的清晰思路,從此,按下快門,不再受阻。更多驚喜,隨書開啟。
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引言:數碼攝影流程的6個基本步驟4
詳細說說數碼攝影流程6
第一步:準備6
第二步:拍攝7
拍攝的前期設定7
相機設定7
花絮:什麼是RAW、JPEG以及TIFF格式的檔案?8
直方圖和數碼時代的曝光12
獨立色彩通道13
白平衡設定,生成最佳色彩14
客觀和主觀白平衡15
選擇正確的ISO感光設定15
第三步:從存儲卡向計算機傳輸檔案17
保護圖片檔案的“安危”17
花絮:無盡的存儲設備18
瀏覽和挑選照片18
圖片分級和其他標記19
花絮:導入和整理圖片更多的經驗22
第四步:RAW的處理和編輯軟體23
什麼時候才該用Photoshop?24
關於Photoshop外掛程式24
RAW的處理25
第五步:輸出25
一體化軟體26
不同軟體對工作流程的影響26
最後總結:建立屬於自己的工作流程27
什麼事情不是攝影師應該做的?28
第2章選擇適合的相機31
引文32
出發點,出發點!35
出發點:之二,明白自己拍什麼38
對器材的性能要有充分的了解40
畫質40
效率41
價格和它的另一面41
從35mm相機談起42
35mm膠片相機42
特性43
目前的適用範圍以及發展44
35mm數位相機46
特性46
花絮:攝影師到底需要哪些輔助設備48
35mm數位相機的種類48
感光元件52
CCD與CMOS誰更好53
特殊感光元件53
全畫幅的優勢54
35mm數碼單眼的極限54
35mm相機現狀55
品牌偏好以及使用習慣60
35mm數位相機系統的投入60
花絮:打開攝影師的攝影包61
中畫幅相機62
了解中畫幅相機63
中畫幅的優勢65
數碼後背66
中畫幅數碼後背的適用範圍67
中畫幅技術相機71
認識技術相機71
技術相機適用的範圍72
選擇適合自己的器材74
大畫幅相機75
了解大畫幅相機76
為什麼使用大畫幅77
大畫幅相機系統的建立79
機身79
鏡頭79
三腳架82
附屬檔案82
膠片82
最終的規則83
風光攝影84
人像攝影84
紀實攝影84
第3章選擇最適合的鏡頭87
一次典型的拍攝流程之一:前期的拍攝準備88
什麼是一支好鏡頭89
什麼樣的鏡頭是一支好鏡頭?89
畫質89
拍攝效率90
光學設計90
鏡片和鍍膜91
MTF91
暗角94
數碼時代的鏡頭95
感光介質變化對於鏡頭的影響95
數碼時代的頂級鏡頭97
選擇適合自己的鏡頭98
鏡頭的最大光圈98
重量、質量以及價格的平衡100
鏡頭的使用技巧102
景深與超焦距102
景深產生的原因102
影響景深的因素104
光圈影響景深104
焦距對景深的影響106
調焦距離影響景深107
景深標尺與景深表107
景深標尺108
景深表109
景深的計算109
超焦距111
如何獲得超焦距111
超焦距的一些特性111
利用後期獲得超焦距的效果113
不同的對焦方式117
自動對焦及其不足117
自動對焦117
自動對焦的優點118
造成自動對焦失敗的原因以及自動對焦的缺點119
全時手動對焦123
什麼是全時手動對焦123
如何判斷鏡頭是否具備全時手動對焦功能123
全時手動對焦的優勢123
如何更好地使用全時手動對焦124
最大限度發揮對焦系統的潛力125
為什麼使用手動對焦125
如何用好手動對焦126
使用裂像對焦屏126
實時取景126
第4章良好的拍攝習慣131
一次典型的拍攝流程之二:拍攝之後的圖片存儲與整理132
一切從RAW格式開始134
為什麼一定要使用RAW格式134
強烈建議讀者堅持使用RAW格式進行拍攝!134
RAW格式的優點134
更好的畫質134
花絮:前期拍攝同樣重要135
更自由的前期拍攝,更大的後期空間136
更大的存儲壓力136
花絮:器材沒有絕對的優劣136
通用性較差、更新慢137
更多的注意事項137
花絮:安全快門與放大率138
如何得到足夠清晰的照片138
使用三腳架拍攝最清晰的影像138
手持拍攝的技巧140
雲台141
花絮:雲台的分類144
懸臂雲台的使用145
獨腳架的使用145
獨腳架拍攝技巧145
靜止145
追隨146
三腳架的使用146
高位拍攝和低位拍攝146
斜坡拍攝147
特殊環境拍攝147
材料148
花絮:一個好的三腳架和雲台是怎么樣的149
配合其他方法拍攝最清晰的影像150
儘量使用快門線150
反光板預升150
沒有快門線時使用延時模式150
尋找相機和鏡頭的重心151
關閉鏡頭的防抖功能151
安全的數據是攝影師的生命151
安全存儲的重要性151
花絮:照片的輸入與保存152
如何安全存儲153
養成良好的數據整理習慣153
使用可靠的存儲設備:存儲卡,三防移動硬碟153
花絮:如果你的硬碟快沒有空間了154
永遠保證雙備份,並經常做好損壞數據的再備份155
花絮:如何恢復錯誤刪除的數據158
其他的存儲方式160
第5章精確曝光163
一次典型的拍攝流程之三:當我在拍攝時164
測光表的介紹165
手持測光表166
入射式測光167
反射式測光168
機位測光168
灰板測光169
代替測光172
機內測光模式172
分區曝光法173
分區曝光法的簡要介紹174
分區曝光法的理解177
確定中性灰177
根據中性灰確定亮部、暗部的區域178
控制層次和反差181
讀懂直方圖185
直方圖185
通過直方圖判斷曝光186
高反差場景186
低反差場景187
數位相機的動態範圍187
調節直方圖191
花絮:好用的調節直方圖的軟體193
分區曝光法在數位相機上的套用196
日常拍攝196
高反差場景197
低反差場景203
豐富的創造性204
高動態範圍圖像(HDR)204
第6章後期設備和色彩管理209
色彩管理快速上手210
攝影師的後期設備212
顯示設備的選擇212
液晶面板的類型213
顯示設備的背光材料的選擇215
顯示設備的位數bit216
顯示設備的色域範圍217
花絮:“視網膜”(Retina)顯示屏是否必要220
顯示設備的物理解析度220
顯示設備所提供的接口類型221
螢幕不同區域亮度和色彩的均勻性222
螢幕呈現色彩的準確程度222
顯示器遮光罩222
顯示校準設備223
學會保護你的後期平台224
一個好的工作環境224
怎樣找到一個簡單的調圖環境224
色彩管理是管理照片的開始225
為什麼要進行色彩管理225
色彩的構成225
色彩形成的模式225
色光加色法226
色光減色法226
其他模式226
不同設備色彩生成的差異226
什麼是色域227
色彩管理的最終目的227
什麼是色彩管理230
CMM(ColorManagementModle)230
PCS(ProfileConnectionSpace)230
ICC(InternationalColorConsortium)231
設備色彩管理的操作231
相機的校準231
顯示器的校準235
列印設備的校準240
花絮:專業後期工作室應該是用什麼光源245
花絮:電腦設備用Windows還是Mac?246
第7章標準底片的製作249
第8章職業攝影師的選擇:CaptureOnePro309
第9章更大的後期創作空間375
第10章輸出一張精彩的照片461
關鍵字索引510
序言
1
在接連出版了《頂級攝影器材》、《一本攝影書》之後,很多讀者都在問我們,什麼時候能出一本講後期的書呢?
其實我們早在四五年前就開始想做這樣一本書。
在我們看來,目前市場上的後期書都過多地在“奇技淫巧”上下功夫,總是希望把一張拍攝完成的照片通過“PS”(這個詞現在在中國已經時不時變得有點貶義了)——經常是改頭換面、偷天換地之類的辦法,試圖做出更酷的效果,成為更好的作品。這樣的努力通常是行不通的,或許在視覺上能短暫的吸引眼球,但很難成為優秀的作品。
原因很簡單,這樣想法的問題是忽略了攝影最重要的基礎:出發點。
2
“出發點”是每個攝影者不能繞開的命題。我最早在《兵書十二卷》中就反覆講,出發點是所有攝影者開始攝影前應該想明白的問題,這樣你以後遇到各種困難都可以回到出發點來尋求答案。而在我隨後出版的《頂級攝影器材》中也在強調,無論是攝影愛好者還是職業攝影師,一定要先有出發點,才能明確如何讓器材的選擇和你的需要相匹配,否則你很容易墜入唯器材論的沼澤。
去年,我們出版了我們的第一本攝影入門書《一本攝影書》,這本書里強調的“本”,並不僅是一個量詞,也有“本源”的意思。這個“本”,我們在書中更多地體現為大量使用職業攝影師的優秀的作品——我們在全球範圍內採購了超過300張國外攝影師的優秀作品,同時在書中也穿插介紹了大量攝影師的畫冊,這才是攝影的“本源”。我們的概念是,你要先知道什麼是好照片,才能真正拍出好的照片。
而這“知道什麼是好照片”則是基礎的基礎,也就是出發點的另一面。
無論創作任何攝影領域,出發點都決定了你的作品如何拍攝、如何處理、如何展示等所有的技術問題。另一方面,出發點也就決定了你拍攝的形式、你介入題材的手段。最終,出發點也會決定你的作品可以達到的高度。
在處理後期技術的問題上,也是這樣,作為一個攝影者,你需要先有出發點,然後才能形成本書在反覆強調的一個詞“預想”。
也就是說,你要先想好,你希望你的照片呈現成什麼樣子,然後才從前期準備、實際拍攝、後期處理、最終呈現,一步步精確地控制,讓作品成為你心中的樣子。從“預設”到“實現”,這其實才是攝影真正的“流程。”如果沒有出發點,沒有“預設”,其實根本沒有所謂流程可言,你所做的後期處理無非就是來料加工,你的作品也是沒有思想和靈魂的。
3
說回到我們的書。在我當初打算做這本書的時候——大概是2009年——當時Photoshop是攝影師最經常使用的軟體,但是Photoshop本身的功能太多,有很多對於攝影師也沒用。所以一開始,我很想出一本專門給攝影師看的講Photoshop的書。
感謝客居北京的香港時尚攝影師劉展耘先生,他向我推薦了更適合攝影師使用的後期軟體,也就是在這本書里我們講的最多的Photoshop的兄弟,同樣是奧多比(Adobe)公司產品的Lightroom。
然後,我們花了很多時間了解讀者需要後期書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在編寫這本書期間,我和同事多次去奧多比公司和Photoshop以及Lightroom開發團隊座談。很顯然,他們的產品經理對我的工作也很有興趣,我們經常會就軟體的某個細節做儘量精確的分析。
有一次,我們就Lightroom未來要增加的功能展開了複雜的討論。
我說:你們應該把圖層功能加進Lightroom去。
Adobe公司說:告訴我們你到底要實現什麼?
我說:你不要管我實現什麼,我們攝影師已經很適應Photoshop裡面的圖層功能了,它很有用,你加進去就好了。
Adobe還是會說:或許你告訴我們你要實現什麼,我們可以用更其他方式實現它,而不一定是圖層⋯⋯
這時候,我突然意識到,他們的想法和我做這本書的初衷是一樣的。我們也要知道讀者們需要後期書的目的是什麼,而不僅僅是交出一本好賣的後期的書放進市場。
我們要做的是,真的讓大家讀過這本書後,按照它去實踐,未來可以長久拍出好的照片。
所以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和很多優秀的攝影師交流,傾聽他們對於長久、大量創作優秀作品的經驗。慢慢地我的腦海中形成了這本書的思路,也就是更清晰的關於“完整流程”的概念。
4
完整的流程一定是前期拍攝和後期處理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無論前期或者後期的不足都很難得到一組高品質的攝影作品。所以這兩個環節在本書中同樣重要。所以本書反覆強調要把前期準備、拍攝、後期處理很好地銜接在一起,缺一不可。有人會希望通過後期把不好的照片修好,偶爾可行,但企圖通過後期把一組拍得很差的照片修成一組好照片是沒有可能的。
如果想要得到一系列好的照片,得到高品質的作品,你需要在流程上有更科學、更高效的手段。有些技術環節要格外重視,我們覺得最重要的前提是:
·一定要使用色彩管理系統,讓你的電腦螢幕的顯示基本是準確的;
·拍攝時要儘量使用RAW格式;
·後期處理儘量要在RAW轉TIFF(我們稱為“沖圖”)的過程中完成。
同時,我們認為好的流程包括三個最重要的基礎是:
·畫質好。
·效率高。
·用戶能買得起。
攝影有很多領域,不用領域的攝影師對於流程有著不同的需求。本書推薦的Lightroom或者Capture One Pro軟體作為基礎一體化軟體(如果需要再輔助使用Photoshop是目前最好的流程方式),可以供超過90%的職業攝影師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同時它也是最經濟的。
每個不同領域的攝影師都有他們順暢的流程,我們也是希望藉此書將“數碼攝影流程”梳理一次,找出它們的基礎和共性,提供給大家,使得大家也可以藉此建立起自己的流程。
5
這本書的製作難度還是遠遠超過我的計畫的。
我們愛攝影工社的同事們滿懷著熱情整理出了比我想像多得多的內容,加上我們所做的攝影師的採訪和經驗匯集,內容在一本書里實在難以容下。所以我們選擇先把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先行出版,明年的某個時候我們再把其餘更高端的部分作為本書的續篇出版。
感謝我們所有為這本書付出努力的同事:於然先生、徐岩冰女士、李亞楠先生、吳穹先生、杜永樂先生。一如既往地,晏琳女士為我們做了很好的設計指導。
我們在本書的初稿完成之後經歷了三次讀者試讀活動。我們把內容完成後,版式排好,列印出來,每次請3~4位讀者通讀全書——當然如何在我們周圍的圈子裡選擇適合的試讀讀者也是讓我們煞費腦筋的事情——然後努力挖掘他們的批評意見,試圖找出我們書中存在的問題並加以改進。我也要感謝所有試讀本書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