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略講》是在作者心月法師關於《攝大乘論》的講稿基礎上整理而成。當時主要根據《攝大乘論》的文義,予以隨緣、淺顯的解說。全書分為“總標綱要分第一”、“所知依分第二”、“入所知相分第四”、“增上心學分第八”、“彼果斷分第十”等內容。
基本介紹
- 書名:攝大乘論略講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2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2545434
- 作者:心月法師
-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 頁數:247頁
- 開本:32
- 定價:22.0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攝大乘論略講》是在作者心月法師關於《攝大乘論》的講稿基礎上整理而成。攝大乘論是佛教大乘瑜伽行派的基本論書。簡稱《攝論》。印度無著撰。梵文原本已佚。中國先後有三種漢譯:即北魏佛陀扇多譯,2卷;陳真諦譯,3卷;唐玄奘譯,3卷。此外,還有藏譯一種。玄奘譯本與藏譯本十分接近。影響大、流行廣的是真諦和玄奘的譯本。《攝論》與印度《大乘阿毗達磨經》的關係極為密切,此經已佚,且未傳入中國。
作者簡介
心月法師,生於1919年,俗姓李,名松益,四川南充人。1937年依重慶華岩寺際雲大和尚剃度,賜名心月。同年,在華岩寺方丈宗鏡大和尚座下受具足戒,法號淨慧。隨即就讀於華岩佛學院,頗得教務長遍能大法師的賞識。後深造於東方文教研究院,1947年學成返渝,在華岩寺擔任監學和佛學院教師。其後幾十年,法師精進行持,曾得南普陀寺妙湛老方丈之聘,任閩南佛學院副教授,培育後學,深受師生尊崇。1991年,法師受四眾弟子之請,被擁為華岩寺第62代方丈。2002年,法師在弘化途中不幸示疾。
圖書目錄
《華岩文叢》緣起
自序
緒論
總標綱要分第一
所知依分第二
所知相分第三
入所知相分第四
彼人因果分第五
彼修差別分第六
增上戒學分第七
增上心學分第八
增上慧學分第九
彼果斷分第十
彼果智分第十一
自序
緒論
總標綱要分第一
所知依分第二
所知相分第三
入所知相分第四
彼人因果分第五
彼修差別分第六
增上戒學分第七
增上心學分第八
增上慧學分第九
彼果斷分第十
彼果智分第十一
序言
兩千餘年來,佛菩薩對於各種趨於佛道的修學法門,都有詳細的解說,佛法三藏十二部,對此都有詳細的記載,佛弟子照之修行,即可成就聖道。即使時移世易,隨著環境、形勢的不同,每一個修學者會遇到不同的問題,但也都不過是大同小異,從本質上來說,基本上並無二致,本也不待多說。
可是每一個時代,都會留下大量論書,對於當時世人面臨的各種問題,予以詳細的解說。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菩薩慈悲心切,慈愛眾生,希望與眾生分享心中法喜;而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希望教以佛法正道,拔除其苦。所以苦口婆心,諄諄教誨。另一方面,也是眾生為無明所困,或不能得聞清淨教法,或得聞而不能行,常常如古語所言“入寶山而空回”,妄自辜負了佛菩薩的苦心。所以,不同的時代,佛法還是要廣泛地宣說,應機而教。
這些宣說,雖然名相、言語有所不同,實質無二,總不出佛教三法印,林林總總,形成了現在浩若煙海的《大藏經》。今天閱藏,既驚嘆於兩千多年來,佛菩薩高深的智慧,針對不同的根基,而開示包羅萬象的佛法;又感慨於我輩眾生的愚鈍,始終生在此娑婆世界,不能脫離輪迴苦海,趨於解脫,實在是慚愧無地。
本書是在我關於《攝大乘論》的講稿基礎上整理而成。當時主要根據《攝大乘論》的文義,予以隨緣、淺顯的解說。所以很多解說比較隨意,沒有從縝密的學理上仔細推敲。現在看來,隨意性太強。
但是,這種解說方式又未嘗不是一種優點,畢竟我的初衷就是讓聽者生起大乘的正信,了解唯識學的正理,如果一味拘泥於學理,考據、論辯一大堆,嚴謹則嚴謹,但客群群體自然會有所艉制,畢竟現代社會崇尚簡潔明了的文風。晦澀艱深的論著,藏之名山,束之高閣,以待來者。雅則雅矣,但於世人無益,於世事無補,誠非我願。
所以,今日整理出來,除了改動一些過於口語化的語言,其餘保持原貌。
眾生皆有佛性,所以修佛才是可能的;眾生為無明所困,所以修佛是必需的。
但願本書能為讀者理解大乘佛法和唯識學義理,有所裨益。
心月
於重慶華岩寺丈室
可是每一個時代,都會留下大量論書,對於當時世人面臨的各種問題,予以詳細的解說。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菩薩慈悲心切,慈愛眾生,希望與眾生分享心中法喜;而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希望教以佛法正道,拔除其苦。所以苦口婆心,諄諄教誨。另一方面,也是眾生為無明所困,或不能得聞清淨教法,或得聞而不能行,常常如古語所言“入寶山而空回”,妄自辜負了佛菩薩的苦心。所以,不同的時代,佛法還是要廣泛地宣說,應機而教。
這些宣說,雖然名相、言語有所不同,實質無二,總不出佛教三法印,林林總總,形成了現在浩若煙海的《大藏經》。今天閱藏,既驚嘆於兩千多年來,佛菩薩高深的智慧,針對不同的根基,而開示包羅萬象的佛法;又感慨於我輩眾生的愚鈍,始終生在此娑婆世界,不能脫離輪迴苦海,趨於解脫,實在是慚愧無地。
本書是在我關於《攝大乘論》的講稿基礎上整理而成。當時主要根據《攝大乘論》的文義,予以隨緣、淺顯的解說。所以很多解說比較隨意,沒有從縝密的學理上仔細推敲。現在看來,隨意性太強。
但是,這種解說方式又未嘗不是一種優點,畢竟我的初衷就是讓聽者生起大乘的正信,了解唯識學的正理,如果一味拘泥於學理,考據、論辯一大堆,嚴謹則嚴謹,但客群群體自然會有所艉制,畢竟現代社會崇尚簡潔明了的文風。晦澀艱深的論著,藏之名山,束之高閣,以待來者。雅則雅矣,但於世人無益,於世事無補,誠非我願。
所以,今日整理出來,除了改動一些過於口語化的語言,其餘保持原貌。
眾生皆有佛性,所以修佛才是可能的;眾生為無明所困,所以修佛是必需的。
但願本書能為讀者理解大乘佛法和唯識學義理,有所裨益。
心月
於重慶華岩寺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