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攜眷登南嶽觀音岩作
- 作者:曾廣鈞
- 創作年代:近代
- 出處:《環天室詩集》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攜眷登南嶽觀音岩作
寶山珠殿插青天,萬朵紅蓮禮白蓮。
一片空嵐罩雲海,全家羅襪踏蒼煙。
燒香願了花侵馬,禮佛人歸月上弦。
更憶海南千葉座,天風引艦近真仙。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⑵寶山:指衡山最高峰祝融峰。珠殿:指祝融峰頂的祝融殿。
⑷嵐(lán):山中雲氣。
⑹花侵馬:謂花草繁盛,侵沒馬蹄。
⑺月上弦:謂月上中天。
⑻海南:指南海普陀山,位於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佛教聖地之一。千葉座:傳說觀音足踏千葉蓮花,故名。
⑼引:拉。艦:指海船。真仙:仙人。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祝融峰頂的祝融殿雄偉輝煌,直上青天。群峰環伏觀音岩下,猶如萬朵紅蓮翹首膜拜一朵白蓮。
一片淡淡的霧氣籠罩著無邊無際的雲海。登上高聳的觀音岩,只感覺全家仿佛行走在雲煙之中。
燒香拜佛的心愿了卻後走馬下山,沿途繁花似錦,侵沒馬蹄。拜佛之人歸來時,已是月掛中天。
回想起昔日前往普陀山朝拜南海觀音的情景,那時乘天風,駕海船,入山漸漸行到了仙人跟前。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紀游詩。觀音岩在南嶽衡山祝融峰下,登臨鳥瞰,群峰羅列,氣象萬千,為衡山一大景觀。詩人曾廣鈞是湖南湘鄉人,湘鄉距衡山頗近,該詩是詩人閒時攜家游山禮佛所作。詩人身處清末光緒時期,統治集團荒淫腐敗,帝國主義侵略加劇,國家衰敗,民怨沸騰。既哀傷國事,又“無力回天”,於是攜眷拜佛,乞求平安。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紀游詩以藻思麗筆寫下了詩人攜家眷登南嶽觀音岩的所見所感。
首句直筆描繪眼前所見之景。“寶山”特指衡山最高峰祝融峰,“珠殿”便是祝融峰頂的祝融殿,“插青天”可與祝融峰上“山聳天止”石刻相印證,極言山勢殿宇的高峻。這句用語雖也切合眼前景物,但並無奇妙驚人處,實際上它主要起一種鋪墊作用。次句精警動人,以曲筆寫登觀音岩四望,但見群峰環繞,如同萬朵紅蓮向白蓮頂禮膜拜。用蓮花形容山峰,由來已久,但以紅、白兩種不同的顏色寫同樣的青峰卻別有趣味。南嶽之神為赤帝,尚火德,色屬紅,故以紅蓮喻衡山群峰;佛教中人,常稱觀世音菩薩為白衣大士,故以白蓮喻觀音岩。落想奇特,設喻切當,可稱雙絕。
頸聯二句,與首聯交叉綰合。“一片”“萬朵”以數量詞相對應,“雲海”“白蓮”又以其顏色相對應;而“踏蒼煙”“插青天”則以表現山高的動態意象相對應,筆法錯落有致,可見結構上的藝術匠心。“一片”句寫無所不在的山霧籠罩翻騰的雲海,朦朧外更有朦朧,善狀衡山七十二峰霧詭雲譎的景象。“全家”句直接出處是李商隱《寄成都高苗二從事》的“家近紅蕖曲水濱,全家羅襪起秋塵”,而追根溯源,則是從曹植《洛神賦》中的“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化出,給人一種飄然欲仙之感。
頸聯二句,妙處在“花侵馬”“月上弦”。燒香許願後騎馬離去,穿花叢而行,朵朵鮮花夾道怒放,這一景象全濃縮在“花侵馬”三字中。用“侵”字寫花朵向人馬溫柔地摩擦,是一奇;本是人騎馬入花叢,是馬侵花,而這裡說成“花侵馬”,是二奇;此“花”又可理解為女子鬢髮上插的花朵,甚至是女子笑靨迷人的花容,那么“花侵馬”便是暗寫如花少女們簇擁在馬匹旁,這是三奇。“上弦”本指月亮農曆每月初七、初八時形狀虧為滿月之半的現象,以其“似弓之張而弦直”,故名。而在詩中,“上弦”因對仗關係由名詞轉為動賓詞組,顯出了月的動態。
尾聯詩人由觀音岩聯想到觀音菩薩的道場普陀山,回憶起往日的遊蹤。相傳觀世音菩薩居南海普陀山,身坐千瓣蓮花座,故以“千葉座”喻普陀山,這又與首聯“萬朵紅蓮禮白蓮”呼應。“天風”句既是回憶往日天風吹送海船向觀音菩薩所在地靠近的情景,也暗含敬仰觀音菩薩慈航普渡、救苦救難之意。一結由山轉到海,筆勢盪開,曲盡其妙。
作為西崑詩的倡導者,曾廣鈞的詩富艷精工,典雅凝練,章法嚴密,頗愛用典,但又因其學識淵博,才氣橫溢,所以在學西崑的同時,其詩又保持了自己驚才艷麗,濃中寓淡的特色。這首紀游詩正好展示了他的創作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