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攆鬼舞”(普米語“醒英蹉”)是蘭坪普米族“師畢米”(巫師)為病人或遭禍之家舉行“璀凱”(漢稱“送替身”或“退口舌”)儀式時所跳的巫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攆鬼舞
- 普米語:醒英蹉
- 漢稱:送替身或退口舌
- 進行時間:一般在晚上
舞蹈起源,表演道具,表演過程,
舞蹈起源
璀凱於貞觀年間傳入普米族或說普米族到蘭坪定居後即有璀凱活動,代代相傳,沿襲至今。
表演道具
璀凱一般是在晚上進行。設兩個祭台,第一祭台設在炕邊,第二祭台設在門前。
表演過程
先是巫師淨身,即用杉樹,香柏樹,山茶花枝葉的煙氣熏休全身,再用篙枝葉擦身,清口腔,爾後設香案。
接著,巫師和擊吊鼓的助手各吹牛角號三聲,巫師和另一助手(小巫)迎神、祭神並道出主事方的求告目的,祈求消災祛殃,平安大吉。
得到神的幫助後,巫師要進入角色。巫師在床上盤腿而坐,做找虱子、撕羊毛、紡線(紗),搓繩等動作,口裡吹“噓噓”(吹口哨)、嘴裡哼著調子,“神功能”發作後,巫師和(小巫)用對答的形式(巫師以神的身份出現,小巫以主事家的身份出現),揭出主事家的過失,當主事方默認“過錯”時,巫師譴責的語氣加重,大有義憤填膺之架勢。然後點出上供給神的份外禮物(如布匹、小牲畜、皮毛等,實際為巫師所收)……到殺牲獻祭後,巫師怒斥土鬼、路鬼、活人鬼、死人鬼、無名無姓鬼……,然後跳醒英蹉。
跳醒英磋時,巫師左手持片鈴,右手持銅鈴鐺,助手(小巫)甲擊吊鼓(將鼓吊在正房第二或第三根樑上),助手乙(小巫)手持達叭鼓。巫師及助手乙隨著打擊樂的節奏跳攆鬼舞。舞步剛勁、穩練,氣氛恐怖、緊張。雙腳自始至終上下顫動,猶如騎馬。攆鬼的路線是從屋裡到院壩,大門外(有時攆到村邊、山上)直到把鬼(邪)攆走後,巫師朝鬼的“背影”連吐三口唾沫,並以勝利者的神態,大聲狂笑,結束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