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西裂谷主要地質構造、地球物理特徵及對礦產的控制

攀西裂谷主要地質構造、地球物理特徵及對礦產的控制是由四川省地礦局、地礦部地質研究所、長春地質學院、四川省地礦局物探隊擔任第一完成單位,張雲湘、駱耀南、劉秉光、陳琦、楊崇喜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攀西裂谷主要地質構造、地球物理特徵及對礦產的控制
  • 主要完成單位:四川省地礦局、地礦部地質研究所、長春地質學院、四川省地礦局物探隊
  • 主要完成人:張雲湘、駱耀南、劉秉光、陳琦、楊崇喜
  • 等 級:一等
基礎信息,項目簡介,

基礎信息

獲獎序號
19880005
項目名稱
攀西裂谷主要地質構造、地球物理特徵及對礦產的控制
主要完成單位
四川省地礦局、地礦部地質研究所、長春地質學院、四川省地礦局物探隊
主要完成人
張雲湘、駱耀南、劉秉光、陳琦、楊崇喜
獲獎證書編號
KJ-88-1-3
獎種
科技
等級
一等

項目簡介

該成果以板塊構造理論為指導,從地質構造、岩漿活動、沉積建造、變質作用、成礦系列及主要地球物理特徵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論證了攀西地區在晚古生代至中生代時期經歷了一次大陸裂谷作用,並將其演化過程劃分為兩個階段:早期為穹窿火山型裂谷,晚期為裂隙型裂谷,最後受喜山運動擠壓而封閉消亡。裂谷以明顯的長期性、繼承性、多次性活動為特徵,根據數值模擬計算,模擬了攀西裂谷的生成機制。成果不僅豐富了古裂谷理論,而且對找礦工作也有重要指導意義。 總括起來,成果的主要貢獻是: 證實了攀西古裂谷的存在; 總結了裂谷沉積的特點,為研究大陸裂谷的沉積特徵和演化史提供了範例; 確鑿、可信地證實了本區在海西期為穹窿火山型,印支期為斷陷沉積型裂谷; 提出了康定群老於會理群和鹽邊群的認識,對研究攀西裂谷基底構造背景和揚子地台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線索。 建立了攀西裂谷區岩石圈模型,厚度約80-90公里、地幔頂部有低速度(7.6-7.7km/s)和低密度(3.2g/立方厘米)異常存在,莫霍面相對上隆3-5公里,表明攀西裂谷活動的獨特模式: 對受裂谷作用控礦與富集規律進行了全面論證,首次在本區發現鉀鎂煌斑岩類,圈出了尋找金剛石靶區,提出本區存在古綠岩金礦成礦帶。 該項成果在裂谷研究方面,居國內領先地位,達到國際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