擿

擿,是一個多音多意字,拼音:tī,zhì,zhāi,有挑出、挑剔、指摘、指使、揭發、搜尋、探、分、捶、搔、撓等意思。漢字編碼:五筆86:RUMP,五筆98:RYUP,倉頡:QYYB,鄭碼:dslw,四角號碼:50032,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64FF。

擿是將頭部做成可以搔頭的簪子。《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就取女子的玉簪搔頭,自此後宮人搔頭皆用玉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擿
  • 拼音:tī,zhì,zhāi
  • 部首:扌
  • 總筆畫:19
  • 四角號碼:50032
漢字釋義,基本信息,基本字義,詳細字義,宋本廣韻,方言集匯,古籍解釋,康熙字典,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

漢字釋義

基本信息

拼音:tī,zhì
部首:扌,部外筆畫:14,總筆畫:17 ,繁體部首:手,部外筆畫:15,總筆畫:19,
五筆86:RUMP,五筆98:RYUP,倉頡:QYYB,鄭碼:dslw,
四角號碼:50032,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64FF,
筆順編號:12141432512251454,筆順讀寫: 橫豎橫捺橫捺撇豎折橫豎豎折橫捺折捺,

基本字義

tī, ㄊㄧˉ
1. 挑出:“其令三輔毋得以春夏~巢探卵,彈射飛鳥。”
2. 挑剔;指摘:“伏聞諸典校~抉細微,吹毛求瑕。”
3. 指使:“衛將軍(王)商密~永令發去。”
4. 揭發:發奸~伏(揭露隱秘罪惡)。
5. 搜尋。
6. 探。王試度其功,癸四板,射稽八板;擿其堅,癸五寸,射稽二寸。——《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7. 剖開;分。
8. 捶。
其它字義
(一) zhì, ㄓˋ
1. 搔,撓。
2. 搔頭,即簪子:“簪以玳瑁為~。”
3. 古同“擲”,投擲:“~玉毀珠。”
(二)zhāi, ㄓㄞˉ
1. 古同“”:“綠桑~椹。”

詳細字義

〈動〉tī, ㄊㄧˉ
1. 挑出;剔除 。[pick]
其令三輔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彈射飛鳥。——《漢書
2. 揭露 [expose]
慕張生之擿伏。——梁元帝玄覽賦
3. 又如:擿伏(揭露隱秘的壞事);擿奸發伏(揭露檢舉隱秘的奸人和壞事);擿發(揭發)。
4. 挑剔 [nitpick]。
5.如:擿抉(挑剔);擿辨(剔抉辨別)。
6. 另見zhì
其它字義
zhì,ㄓˋ
<動>
1.搔;撓。[scratch]
斫撻無傷痛,指擿無痟癢。——《列子·黃帝
2.投擲。後作“擲” [throw]
擿玉毀珠,小盜不起。——《莊子·月去篋》
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史記·刺客列傳
乃引匕首擿王,中銅柱。——《資治通鑑
3.又如:擿匕(以匕首相投擲);擿棄(丟棄)。

宋本廣韻

廣韻目次:入二十二昔
小韻
聲母
韻母
聲調
平水韻
等呼
羅馬字

直炙

昔開
入聲

開口三等


ɖʰĭɛk
driek/diek

方言集匯

1.粵語:tik1 zek3
2. 客家話:[梅州腔] chit7 tit7 [台灣四縣腔] tsiit7 zak7 [客英字典] chit7 tit7 [海陸豐腔] chit7 zak7 [陸豐腔] dit7
3.贛語:tse 42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卯集中】【手字部】擿 ·康熙筆畫:19 ·部外筆畫:15
《唐韻》《集韻》《正韻》𠀤直只切,音躑。《說文》搔也。《後漢·輿服志》簪以瑇瑁為擿。《列子·黃帝篇》指擿無痟癢。 一曰投也。《史記·刺客傳》荊軻廢,乃引𠤎首,以擿秦王。《注》與擲同。古字耳。《莊子·胠篋篇》擿玉毀珠,小盜不起。
又《集韻》《正韻》𠀤他歷切,音剔。挑也。《前漢·宣帝紀》詔令三輔,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
又《趙廣漢傳》發奸擿伏如神。《注》擿謂動發之也。或作硩。
又作𢱦。
又《集韻》丁歷切,音的。義同。
又磓也。
又陟革切,音謫。取也。與摘同。

說文解字

【卷十二】【手部】擿
搔也。從手適聲。一曰投也。直只切

說文解字注

(擿)搔也。此義音剔。詩。象之揥也。傳曰。揥所以摘發也。釋文雲。揥勑帝反。摘他狄反。本又作擿。非也。擿音直戟反。按以許說繩之、則作擿為是。擿正音他狄反也。以象骨搔首。因以為飾。名之曰揥。故云所以擿發。卽後人玉導、玉搔頭之類也。廣韻十二霽曰。揥者、揥枝整髮釵。許書無揥。從手。適聲。讀如剔。十六部。一曰投也。與上文投者擿也為轉注。此義音直只切。今字作擲。凡古書用投擲字皆作擿。許書無擲。)搔也。此義音剔。詩。象之揥也。傳曰。揥所以摘發也。釋文雲。揥勑帝反。摘他狄反。本又作擿。非也。擿音直戟反。按以許說繩之、則作擿為是。擿正音他狄反也。以象骨搔首。因以為飾。名之曰揥。故云所以擿發。卽後人玉導、玉搔頭之類也。廣韻十二霽曰。揥者、揥枝整髮釵。許書無揥。從手。適聲。讀如剔。十六部。一曰投也。與上文投者擿也為轉注。此義音直只切。今字作擲。凡古書用投擲字皆作擿。許書無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