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設工程

2011年,一場歷史罕見大旱將水資源豐富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陷入尷尬境地:江水浩蕩東去,莊稼奄奄一息。在湖北省浠水縣,村民們將一投資百餘萬元的抗旱灌渠部分拆毀,原因在於這一存在明顯設計缺陷的工程,通過了各級驗收卻一直無法啟用,成為擺設工程。這一典型事件暴露出,農田水利建設“最後一公里”的“終端困局”,不僅是旱區農民的切膚之痛,更是當前我國水利建設最薄弱的環節,亟待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保障中央檔案落到實處,國家不再花“冤枉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擺設工程
  • 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
  • 屬性:國家不再花“冤枉錢
  • 目的:中央檔案落到實處
問題凸顯,原因,

問題凸顯

在湖北省浠水縣,村民們將一投資百餘萬元的抗旱灌渠部分拆毀,原因是這一存在明顯設計缺陷的工程,卻通過了各級驗收,一直無法啟用,成為擺設工程。一個可以為農民帶來好處的“實事”工程,卻在建設起來後被農民拆毀,是因為這樣的抗旱灌渠根本不能發揮作用,而且高出地面,還影響出行。
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這樣一個明顯存在缺陷的工程,如水源地取不了水,配套取水泵太細、引水渠狹窄,卻順利通過了驗收,這不得不讓人要問,這是如何通過驗收的呢?更讓人氣憤的是,農民不滿意,不能發揮作用,有關部門還是不承認,認為“整個五洲大畈配備的泵站設備是合理的”,農民之所以拆毀,是因為“一家一戶的小農思想與設計理念發生了衝突”。看來這種驗收是為了上級滿意,而不是讓民眾滿意。2011年中央1號檔案明確提出,加大公共財政對水利的投入,力爭今後10年全社會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這表明今後的水利設施投入會越來越多,可如果水利設施投入被拿來做“擺設工程”的話,恐怕再多的投入,也難以真正發揮作用。
擺設工程
“擺設工程”,就象塑膠西瓜一樣,是箇中看不中吃的東西,用它糊弄上級可以,卻糊弄不了當地民眾。可無奈上級只聽下級的話,民眾的多少反映,一句也聽不進去。致使“擺設工程”方興未艾,在各地不斷出現。半月前山東省平陰縣的宣傳牌上顯示2011年3月30日各項工程已經完成建設,可5月份當地村民們卻依然在以傳統方式拉水澆灌,被央曝光;今天京華時報又曝湖北省浠水縣投資百萬修建,並通過了各級驗收的“抗旱灌渠”,一直無法啟用,成為“擺設工程”。
既然是“擺設工程”,從一開始就不準備用於抗旱,是做樣子給上級看,以騙取拔款的。所以,設計不合理:水源地取不了水;配套取水泵太細、引水渠狹窄;灌渠架得太高,阻礙了農民出行等問題毫不奇怪。把工程包給只有關係、沒有資質的小包工頭,以致根本沒有質量可言,脆弱到“一個老太婆用一個手指就能把接縫處的水泥扒開。”中央的惠民政策,到了地方就成了害民的“面子工程”了。
為啥水利工程一個個成了“擺設工程”了?首先是地方領導對水利工程重視不夠。從設計到施工建築,不能聽取當地民眾意見,沒有監督機制,一切暗箱操作,如果追查一下,說不定裡邊有些錢權交易的東西。不如此猜想,那太細的水泵、狹窄的引水渠、老太婆用一個手指就能扒開的酥軟的水泥你能怎么解釋?致於能夠通過各級驗收,這是個地球人都明白的事情,其中緣由,不說也罷。
地方領導為啥不重視水利工程建設,難道他們不知道“水利是農業的命脈”?不知道“農業穩,則國家穩”、“手中有糧,心裡不慌”的道理?非也!當官的都盼望有提升的機會,要想提升,就得政績考核優等。這個一票否決,那個一票否決,城鎮化的速度問題,QDP的增漲問題,招商引資問題,都是必考內容,水利建設的多少好壞,民眾的滿意程度,沒聽說納入政績考核的。與政績無關,或關係不大的事,他們會影響自己的寶貴精力去認真做,豈不傻了?
據湖北省水利廳統計,“改革開放以來,該省小型水利設施總蓄水能力下降了40%左右,灌排效率衰減一半以上,中小泵站老損率達65%。全省40%的農田不能保收,60%的農田只能抗禦5年一遇災害。”湖北是這樣,其它各省的情況估計也是大同小異。這是個非常嚴峻的問題!當國家投巨資修建的水利工程,一個個成了“擺設工程”、“面子工程”、“騙人工程”時,就成了勞民傷財的害民工程了。
如何有效制止“擺設工程”的繼續上演,在國家日益重視水利建設的當今,是個刻不容緩需要解決的課題。比如拔款前對方案的可行性、效益性的評估審核,對建築質量的多種監督(特別是民眾的監督),出現問題後的層層追責,對那些徒有虛名的各級檢查驗收單位的問責,等等,都要誰主管誰負責。對所花的每一分錢,都有合理出處。一旦發現腐敗或浪費,嚴懲不貸。
“擺設工程”損害了國家和政府的形象,損害了民眾的利益,是認真對待的時候了。
很多時候,一些地方搞項目做工程不尊重民意,與事情最終辦得一團糟導致民怨沸騰,常常是同一個“劣幣”的兩面。
對受到旱情侵襲的長江中下游地區來說,關鍵時刻要靠水利工程“給力”。然而,在湖北浠水縣,投資百餘萬元的抗旱灌渠非但放不出一滴水,反而成為農民耕作路上的障礙。這個工程現已被村民部分拆毀,成為眾人怒斥的“擺設工程”。

原因

興修水利本是一項惠政,為何好事卻辦成了壞事?從記者的調查中,可以發現這么兩大主因。
一是實施過程缺乏科學性,重結果不重效果。這個工程為抗旱而建,在設計上卻存在不少漏洞,諸如水源地取不了水、配套取水泵太細、灌渠架得太高等,使其抗旱功能大打折扣。就是這樣一個項目,竟然通過了省、市各級農業開發辦的驗收,從此也便“大功告成”了。這段抗旱水渠耗費國家巨資,不僅多年來未有“滴水之功”,在今年的旱情面前也是一如既往地“啞火”,如此成效,以“通過驗收”來敷衍塞責,欺人乎,欺天乎?
二是一直禁止當地百姓意見,重“官意”不重民意。水利工程怎么修,好不好,天天與農田水土打交道的農民最有發言權。事實上,對這一“擺設工程”,當地政府始終按照自己的既定方針辦,一條歧路走到黑。工程啟動之初不徵求百姓意見,村民發現問題後向上反映被告知“已經報上級了”“設備合理”,甚至工程不管用的事實已經板上釘釘了,有關負責人依然底氣十足:工程沒問題,是村里沒有管好,拆渠行為是小農思想在作怪。如此拒斥民意,可見一斑。
這兩個原因其實是相通的。工程建設不科學,既由於一味依賴“領導拍板”“專家定奪”,也由於沒有吸納百姓意見、引進民眾智慧。這使得項目實施喪失了民意基礎,也缺乏科學保障。“擺設工程”之所以能夠建成,其深層原因是一些人把民眾意見和需求當成了“擺設”,掩耳盜鈴般地把工程目的界定為“通過上級驗收”,而不是發揮現實作用。很多時候,一些地方搞項目做工程不尊重民意,與事情最終辦得一團糟導致民怨沸騰,常常是同一個“劣幣”的兩面。
前不久,在山東平陰縣,也發生了將水利工程建成“擺設”,弄虛作假、欺上瞞下的事情。有關專家指出,浠水縣灌渠工程風波暴露了各地建設農田小水利的共性問題,比如設計建設低標準、重建輕管、聽取百姓意見不夠、動態監管薄弱、責任追究不暢等。
2011年的“中央一號檔案”提出“今後10年水利投入翻番”,可以想見,興修各類水利工程的熱潮將會漸次掀起。如何把錢用好,使大小工程真正管用,還需要有效的制度保障、科學的操作理性。這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在決策和實施中,讓百姓意見、百姓評價得到充分尊重,讓民意在交流互動中暢快涌流,而不是淪為浠水籍詩人聞一多筆下那一潭“絕望的死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