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溪城隍廟擺勝是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祭祀酬神禮儀,是浙江金華湯溪一帶的老百姓以獻供的形式感謝城隍廟神巡禾驅瘟,保住豐收的儀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擺勝
- 地理標誌:浙江金華
- 批准時間:2016年
- 非遺級別:省級
名稱解釋,歷史淵源,史料記載,儀式內容,非遺保護,
名稱解釋
古仙舟的先民每年農曆正月初一,都要在祖宗畫像前供奉一桶米飯,一壇芋羹,一碟豆腐,一碟煎餅,一碟芥茶,這叫“擺珍”。正月初五撤去供品,叫“收珍”。城隍廟擺勝源於民間“擺勝”始於明,盛於清,是祭祀中最為隆重的禮儀。
歷史淵源
古人建城隍廟為的是“御災捍患,福祿民生”。明代湯溪首任縣令宋約,因為官清廉,造福一方,去世後被百姓奉為城隍“老爺”。於是,從明成化年間開始,每逢農曆子、辰、申年的四月十六(宋約的誕辰),湯溪城隍廟都要舉行隆重的“擺勝”活動以示尊崇。
解放後的湯溪城隍廟一度停止祭祀活動,成為解放軍駐地。直到20世紀90年代,城隍廟重修以後才得以重現往日風采。
歷史上“擺勝”是按十二生肖排期的,凡逢鼠年、龍年和猴年的農曆四月十六都要舉行一次。上一次舉辦,正好是龍年,也就是2012年農曆四月十六。當時,金華非遺保護部門和城隍廟文保所把“擺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整理,並將它恢復,中斷了65年的湯溪“擺勝”習俗才重新出現。
擺勝設於城隍廟正殿,排場豪華,氣勢浩大。從2016年開始,改成每3年一祭。
史料記載
史料中對湯溪城隍廟“擺勝”祭祀就多有記載。
據乾隆《湯溪縣誌》載:“每見湯地之民,謀以四月既望日為神誕辰。先羅珍異於庭,至期迎神,周巡四關。主者糾群,沿途設奠。晝則演戲歡呶,夜則崢嶸鰲彩。蕭鼓之聲騰於郊,逾旬不絕。”
又據民國《湯溪縣誌》載:“在城居民,分班聯會,輪年值事。屆期廟中懸燈結彩,設供演劇,務極華美。又盛陳儀衛,舁神像出遊街坊,謂之出巡。城外農民插秧甫畢,爭先入城遊覽,駢肩錯趾,填塞通衢,商肆利市三倍。此為邑中賽會之最。”
儀式內容
擺勝設於城隍廟正殿,即按十二生肖,凡逢鼠年,龍年和猴年的四月十六舉行一次。排場豪華,氣勢浩大。供品有天上飛的,山中跑的,地上爬的,水裡游的。文物、古董字畫、民間編織、雕刻、刺繡和剪紙等,花色品種多達數百件。每件供品都要按照吉祥如意理念命名,並請民間最有權威的行家製作。製作的工藝品精妙新奇,富有藝術感染力。如用數萬顆瓜子仁砌成的七層玲瓏寶塔,內有燭光透亮,外有風鈴叮噹。在製作中賦予他們以許多的祝福和祈願,用以酬謝城隍爺。保佑一方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安居樂業。
非遺保護
2016年10月24日浙江省文化廳公示了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推薦名單,湯溪城隍廟擺勝項目成功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