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內容
《擲鐵餅者》表現了投擲鐵餅的一個典型瞬間動作:運動員上身倒向右轉,前傾成弓狀,重心落在右腳上,左臂接在右膝,右手握著鐵餅轉向後側。
創作背景
公元前449年到公元前334年是希臘雕塑藝術的全盛時期,藝術史上稱為“古典時期”,大量優秀的雕塑作品出自這個時期,《擲鐵餅者》就是其中現存流傳的藝術傑作之一,也是古希臘雕塑家米隆的代表作。
《擲鐵餅者》取材於希臘現實生活中的體育競技活動。人物形象是雕刻家從實際生活中觀察得來的真實形象,有可能是表彰一位運動健將或競技得獎者。
藝術鑑賞
整體形象
擲鐵餅的強烈動感與雕像的穩定感結合得非常好。雕像的重心落在右腿上,因此右腿成了使整個雕像身體自由屈伸和旋轉的軸心,同時又保持了雕像的穩定性。擲鐵餅者張開的雙臂象一張拉滿弦的弓,帶動了身體的彎曲,呈現出不穩定狀態,但高舉的鐵餅又把人體全部的運動統一了起來,使人們又體會到了暫時的平衡。整尊雕像充滿了連貫的運動感和節奏感,突破了藝術上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傳遞了運動的意念,把人體的和諧、健美和青春的力量表達得淋漓盡致。體現了古希臘的藝術家們不僅在藝術技巧上,同時也在藝術思想和表現力上有了一個質的飛躍。這尊雕像被認為是“空間中凝固的永恆”。
構圖
這座雕像的構圖,把複雜矛盾的動作歸結成為數不多的鮮明生動的富有說服力的姿態,這些姿態給予人以一種集中、全神貫注的感覺,尤見作者匠心的是,他出色地概括了擲鐵餅這一運動的整個連續過程,表現了一種和諧理想的動態美。擲鐵餅者張開的雙臂像拉滿的弓,使人產生一種發射的聯想。張開的雙肩和扁擔似的手臂很對稱,這裡可以看出古典時期的雕刻喜歡用正面律。同時擲鐵餅者兩隻手臂的線條和他拖在後邊的左大腿的線條聯合形成了一個半圓形,其輪廓如同一隻拉開的弓,腿和手臂聯成一個圖案,身體各部分的結構也體現一種肯定和穩固性。緊貼地面的右腿如同一個軸心,使曲折的身體保持穩定。他的大腿和軀幹在上邊形成了兩個彼此相等的對角線。鐵餅和人頭的兩個圓形,左右呼應,雕刻家在一個固定的姿態的空間上表現著時間性,整個藝術形象健美而動人。
名家點評
大英博物館館長尼爾·麥克格瑞格:《擲鐵餅者》不僅代表古希臘藝術的最高成就,也與奧運會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後世影響
《擲鐵餅者》代表了希臘古典時期雕塑的發展方向。米隆的這件作品解決了雕塑的重心問題,為捕捉運動中的瞬間形象提供了範式,為後世的雕塑家創造千姿百態的運動形象所效法。
1948年的倫敦奧運會,曾以雕塑《擲鐵餅者》作為視覺形象之一,向全球傳達奧運精神。
歷史傳承
原作傳承
《擲鐵餅者》原作已經丟失。
複製品傳承
1938年,阿道夫·希特勒花費500萬里拉買下了由蘭切羅蒂雕刻的《擲鐵餅者》的複製品——一座羅馬大理石雕。1938年6月底,《擲鐵餅者》終於抵達德國。不過,不是到柏林,而是到它曾經展出的位於慕尼黑的古代雕塑展覽館。1948年回到義大利,五年後陳列於羅馬國家博物館。
由希臘的麥倫雕於公元前5世紀的青銅像複製品,1791年在帝沃力的哈德良別墅被發現,但,由於修複方法不恰當,它的臉朝向了一個錯誤的方向。現藏於大英博物館。
複製信息
《擲鐵餅者》原作已遺失。公元2世紀,崇尚古希臘文明的羅馬皇帝命人重造“擲鐵餅者”,這才有了留存於世的三座複製版,分別存放在拿不勒斯、羅馬和倫敦。
重要展覽
1938年羅馬大理石雕複製品在慕尼黑的古代雕塑展覽館展出。
《擲鐵餅者》在2008年5月至7月12日,在上海博物館的“古代奧林匹克運動與藝術”的展覽展出。
《擲鐵餅者》在2008年8月至11月期間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的“大英博物館奧運珍藏展”上展出。這次來到上海的《擲鐵餅者》,正是存放於倫敦大英博物館的古羅馬時期三座複製版之一。
作者簡介
米隆,古希臘雕塑家,古典時期的開創者。他的生平事跡不詳。據材料和傳說,他生於希臘伊鉚塞拉,長期在雅典活動。據說他受過良好的體育訓練,力量非常大,能扛起公牛。他的作品題材和對象大多是傳說中的神、運動家、英雄和動物等,但他大部分作品業已失傳,現保留下來的是羅馬時期的複製品。他的代表作有《雅典娜和瑪息阿》和《擲鐵餅者》等,部分收藏在義大利羅馬的拉特朗美術館。米隆善於用寫實的藝術手法刻畫人物在運動時的狀態,賦予雕像以生動的表現力,他的作品中的這些完美藝術技巧。是後世的雕塑家們所難以企及的。他對希臘雕塑藝術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從他開始,希臘雕塑藝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黃金時期,並一步步趨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