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擲彩門
- 流行地區:從化
- 性質:民間喜慶活動
- 作用:從化人民祈盼和追求美好生活
簡介,參與,流程,非物質文化遺產,
簡介
所謂“彩門”就是裝滿煙花炮竹的大花籃,一般用粗竹子加細篾扎制,也有用鐵質焊接成的,可以反覆使用。有的用竹紮成對稱的門樓形狀,用的是用鐵條焊接成一個大豬籠(古時候是用竹子扎制),整體插滿五彩繽紛的煙花爆竹,一般有一米多高。“彩門”體型相對“花炮”小一點,也輕巧很多,罩上紅紙彩簞,做成對稱的門樓形狀,裡面也塞滿煙花炮竹,掛在鐵桿上的高度可自由調節。擲彩門就是點燃小包鞭炮拋向高掛的大花籃,誰先引燃大花籃的,就被視為好運氣並獲獎。擲彩門是由當年上燈的村民捐資的,或是由當地較為富裕人家贊助的。贊助多的時候,就會有多個彩門,如木棉村每年都會有五六輪的擲彩門。
參與
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擲彩門的歡盛壯觀場面確實令人嘆為觀止。自明清年代以來,每年正月從化各大村莊都有擲彩門,屆時除了本村鄉親歡聚賀慶以外,還有親戚朋友和城鄉村民眾前來觀賞同賀,這充分展示從化鄉間獨特濃郁的民俗風情。其中較為大型的有正月初九棋桿鋪錦村,正月十一棋桿小坑村,正月十二棋桿新隅村,正月十三鰲頭龍角村,正月十四神崗村,正月十五神崗木棉村,正月十六溫泉龍橋村,正月廿五灌村石坑村。
其中最具影響的是木棉村,該村是從化人數最多的村落,現有七八千人,連同外嫁女以及外出工作的就有萬多人,每當元宵節當晚,包括廣州、增城、花都、清遠的民眾也會前來觀賞。而溫泉鎮石坑村“擲彩門”排在正月廿五,是從化最後上演而又頗具特色的。該村位於從化最東部,與白水寨瀑布景區相鄰。當晚,除了從化四鄉,包括廣州、增城的民眾也會前來觀看助興。
流程
擲彩門當天晚上七、八點鐘開始,醒獅佇列繞村歡舞,沿途鞭炮勁放,鑼鼓喧天。特別是其他村落的是對前來恭賀時,全村民眾夾道歡迎,本村的醒獅出到村口盛情迎迓,主、客獅子的歡舞套路動作令人賞心悅目。然後,所有醒獅列隊,主在前客隨後,一起迎出彩門,護送彩門到村裡的祠堂,這時全場人潮環聚,十分熱鬧。
在一通熱烈鑼鼓聲中,傳出一道響亮尖銳的哨聲後,周圍的喧鬧聲驟然停止。只見一群後生夾道屏戒護送,從古祠里抬出一個彩門籃,上面密密麻麻的插滿五彩繽紛各色煙花爆竹。在更加熱鬧歡快的鑼鼓聲中,魚塘邊高豎著一根十多米高的鐵管桿子,頂端有滑輪,用鋼絲扯連掛鈎。工作人員檢查好鋼絲,把花籃穩妥掛好,在熱烈鑼鼓聲中,花籃徐徐升。歡呼聲於是以浪高一浪,直把花籃送到12米高處。在鑼鼓聲停後,擲彩門正式開始。參加者點燃炮竹,仔細瞄準使勁往上投擲。一道道光弧隨著歡快的砰響聲,在花籃上下左右交熾。人們有站有坐著的眼睛都聚焦在被火光照亮的地方。
擲彩門可難可易,青壯年投擲手站在距其兩三米遠的地方,只等彩門一拉起,便點著串串鞭炮發力扔過去。一串串點燃的鞭炮劃破漆黑飛向懸在空中的紅色目標物,掛得高的就會投擲把鐘頭也不出奇,而手氣好的也會立馬冒煙燃放的,總之,在全場鼓勵喝彩聲之下,彩門總會如願盡興的.擲彩門最精彩的就是被擲中引爆的過程,一般由冒煙到盡燃要持續五分鐘。
在漆黑的夜幕中,一包包冒煙的小炮竹飛在彩籃的左右上下,交雜著劃出一道道神秘的光跡,突然間在花籃的某處亮起伴有煙的光點。於是全場盡情響起喝采聲,在聲浪驅動下,火光越來越大,只見一道眩目的弧光刺破夜幕,燃放出炫目的色彩,緊隨其後是接二連三的煙花向四周迸發,燦爛的煙花占據了整個夜空,把歡樂全場周圍照得亮堂堂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1年7月7日,從化擲彩門入選《廣州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屬民俗。